最新调查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到2009年来的最低点,对通胀担忧是消费者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专家预测,中国通胀问题还会加剧。他们指出,中国的过量信贷以及货币供应激增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控制通胀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尼尔森公司开展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2010年四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0,比三季度回落4点, 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
调查数据显示,多半消费者认为未来物价依然会上升,30%的消费者储蓄预期较强。调查还说,消费者通胀预期的上升、尤其是对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担忧,是导致四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即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
过去四个月,虽然中国中央银行多次提升利率以及银行准备金率来控制流动性,但是,中国的物价水平还是超过了政府所期望的4%的水平。 中国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4.9%,高于去年12月份的4.6%。
虽然中国一直在批评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了中国等新兴市场通货膨胀,但是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通胀主要是其国内货币供应量激增造成的。
总部设在德克萨斯的美国私营全球情报预测机构斯特拉福(Stratfor)的中国经济学家马修.格特肯(Matthew Gertken)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过去两年来的过量信贷,货币供应量扩张当然是原因,但这主要是推动了房价的上涨,这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在食品这块, 我认为他们在食品这块儿有很大的通胀压力。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的激增。最近几个月,主要小麦生产区的干旱,进一步加大食品价格的上涨的压力。 美国之音张楠北京超市内的食用油
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前一年上涨了19.7%, 达到73万亿元,超过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7.5万亿元的规模。过去两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55%,信贷量上涨了60%,达到47.4万亿元。
格特肯说,中国的工资上涨也会推动价格上涨。根据瑞士信贷的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所有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将连续第二年提升最低工资。
多门资本研究的编辑伯特.多门(Bert Dohmen)撰文说, 鉴于中国央行提升利率和银行准备金率的措施都不是太有效,他建议,限制信贷。他说,限制信贷是痛苦但唯一有效的遏制通胀的手段。他举例说明, 1970年代,美国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采成功遏制了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
格特肯预测,中国的通胀还会进一步加剧, 因为中国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改变促进增长的战略。他说:“他们是采取了一些紧缩(信贷)的措施,但是,真正的做法是让它保持稳定。从财政角度来说,他们还在计划进行巨大的投资。关于这个,在即将举行的人大会议上我们会了解更多。新增贷款相对仍然很高,再加上大规模的公共投资,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仍然希望促进增长, 通胀还会紧随其后的。”
中国官方《中国证券报》发表社论说,本轮货币紧缩周期可能已行至下半程。报导说,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以中国央行三次加息、五次上调准备金率为标志,货币政策基调逐步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该报分析说,如果货币供应增长贴近16%的预期目标,出台更加更加严厉的紧缩措施就不太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