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风潮席卷全国
针对近日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网上流传着很多取笑囤积食盐的段子。然而,看到那些平日里节衣缩食,为买便宜鸡蛋而甘心排大队的工薪阶层,花费大笔冤枉钱以求规避风险时,我们究竟是该嘲笑还是悲伤呢?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对此,有网友提醒说,不要老拿小市民开涮,在一个就连国家都不能给普通人基本安全感的地方,民众是十分可怜的。中选网上作者李光的文章调侃说,有时候,说不定官老爷也实在拿这些草民没有办法:明明是火坑,大家却争先恐后往下跳;明明是安全通道,人们却畏畏缩缩,徘徊不前。何以如此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愚民政策时间长了,老百姓自然不再相信你了。君不见,为何官方紧急辟谣,大家还是不予理会呢?为何官方保证食盐供应充足,人们还要拼命抢购呢?这其中的道理,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不过,到底是低下的国民素质造就了低劣的社会制度,还是低劣的社会制度使国民素质越来越低下呢?这个因果关系是不能颠倒的。作者周小进的文章强调说,要知道,这些丑陋行为发生在一个缺乏公信力的社会中,政府发布的信息,公众是否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我们的GDP数字都是从县到省,再到中央一级一级凑出来的,而CPI的统计标准居然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改的;我们政府部门几千万的预算可以不予公开,几万亿的投资可以不予解释。再就自然灾害来说,没发洪水的时候,我们的三峡大坝号称可以预防千年一遇的大水灾,等到洪水来了,又要求大家不要过高期待大坝的防洪能力等等。
文章又说,要知道,在当今的中国,民众了解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官方。全国从省、市到县各级党政机关下面都有自己的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官方话语几乎无孔不入;老百姓说话稍有不慎的话,立马就会被定为谣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官方的消息不负责任,和平时期乱放“卫星”,危险来了又急忙要推翻之前的说法以推卸责任,如果这唯一的权威话语失去公信力,我想,国民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各种传闻和基本的生存技巧了。所以,大家才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去哄抢一切生存必需品,以备不时之需。原因很简单:无论情况怎么样,你永远听不到真话;灾难真的来了,也永远不能指望别人。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丛林之中,又是兵荒马乱,生命必需品当然是越充足越好了。
周小进的文章最后感慨说,2003年非典的时候,全中国都在抢购白醋和板兰根,相信大家至今还记忆犹新。而“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但是,没长进的,不是国民素质,而是政府的公信力。也有评论认为,这次蔓延全国城乡的抢购食盐风潮,无异于一场微型的社会骚乱。那么,发生这种社会骚动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首先,恐怕就是社会相关管理机构公信力的下降。以致于公众普遍认为,现如今除了自己谁也不可信;除了自己照顾自己,相信谁或者依靠谁来保护你的利益,是非常天真幼稚的,不算计你的利益就不错了。
中选网上作者卫志民的文章说,其次,则是专家学者公信力的丧失。我们的专家学者过于关注政治上的正确性了,过于关注当权者的脸色和想法了,也配合得过于积极、主动和彻底了;既不中立,又不独立,还不专业,甚至缺乏基本的良知。这样一来,在社会需要他们扮演一种稳定力量的时候,他们自身却成为了一种不稳定的力量。以致于越辟谣,谣言越盛,这真是专家学者们的悲哀,但这又仅仅是他们自身的悲哀吗?三是社会安全感的普遍缺乏,长时间的快速经济增长,民众生活物质水平的改善,自不待言。但伴随着这种经济增长和发展上的“奇迹”,普通民众生存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却在同步上升和蔓延,这难道不也算是一种“奇迹”吗?
卫志民的文章又说,中国各地民众在这次“抢盐风潮”中表现出的争先恐后和乱作一团,与日本国民在灾后表现出的良好公民素质,的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中日两个民族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成长、生活的环境不同而已。面对目前的巨大差距,如果不去改良我们自身的体制环境,不去系统地优化社会管理,可能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只有“羡慕”和“自叹不如”的份儿了。道理很简单,没有公民,哪儿来的公民素质可言?!
综上所述,有网友点评说,政府部门控制谣言传播的能力,原本是考验其公信力的晴雨表,如果一国政府平日里无法取信于民的话,那么,在遭遇重大危机和灾难时,必然引发社会情绪的浮动。目前,这场谣“盐”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但其背后所蕴藏的社会人心的危机能量,却很值得政府有关部门深思。谁也说不好,这股能量什么时候会再次爆发,并引发一场更为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