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看到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做的一个研究报告,其核心结论是说互联网之所以从1994年以来在中国得到飞速发展,从几个高校的联机到今天将近七千万人口的网民,中国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和资源上的投入是主因,然后民间企业力量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报告的数据很充实,分析和结论也非常清楚。不过我到是想在这里引申地问一下,政府和企业如此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它们对网络是怎样看,又要通过网络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呢?表面上看,答案似乎不复杂,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都把网络看成是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工具,政府看中的是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和促进经济的成长,企业看中的是商机和盈利。
不过互联网可不是一般的技术工具,而是一种有着"内在自由性"的威力巨大的新兴传播技术和媒介。网络传播有一些和传统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没有的特点,比如去中心化、平等和高参与度。通过网络,可以超越地域,甚至时间的局限,让现实社会权利结构中处于边缘和弱势的群体发出声音。
在网络中,每一个声音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用户对如何使用网络都有一定的自主和控制权利。传统阶层社会的权威和权力中心,在数字化的虚拟网络空间就成了被嘲笑和颠覆的对象。边缘节点的选择也可以对中心发生影响。比如说,官方的媒体网站,可以充斥大量"舆论导向"下过滤的信息,可是网民可以选择不去访问这样的站点,而是在自己喜欢的网络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听不同观点的交锋,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给自己选择的网友。这样一来,不仅由党国宣传部门组成的传统审查控制体制在网络空间开始失去了效力,官方媒体要想争取读者,也必须改变自己的内容,向读者的趣味和选择接近。
其实,中国的领导者们如果有意政治改革,那么没有比互联网更好的试验平台了。由政策鼓励的从下至上,从试点到推广,不正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走的路子吗?让农民发挥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努力,从包产到户于是有了农村改革;又从鼓励个体户,发展市场经济于是有了城市的改革。对外开放是引进外资,对内搞活就是把经济活动的权力从计划经济的中央集权体制中解放出来。
借助网络,中国政治权利结构的变革同样可以延续这一思路。对外开放的也应该是文化,观念和信息,首先就该撤了国家网关上的防火墙,对内搞活的第一步就应当是让言论的权利从专制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还给人民。如果说需要特区试验的话,言论自由的特区就可以是互联网。自下而上,节点影响中心正是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而信息的自由流通,民意及时顺畅地得到表达也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世界上还有那个拥有核武器,能送人上太空的政府虚弱到青年人写几篇文章就要以"颠覆国家"罪名逮捕审判的呢?不是还常常听到中国不能实行民主的一种论点是说中国人教育水平底,经济收入少吗?且不说这样的"理论"经不起历史和现实的证伪,在网民的人口组成面前,连成立的前提都不存在了吧。
确实,中国政府主导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而这一开放进一步导致了今天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那么政府希望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设立网络警察,建立信息过滤的"防火长城"还有逮捕"新青年学会"四君子,不锈钢老鼠刘荻,网上文侠杜导斌等等做法,就是二十一世纪可以持续下去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明吗?
在我看来,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决不仅仅是中国步入全球化经济的一个标志,更重要的,是为中国1989年64屠杀后停滞的政治改革进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启动平台和催化剂:由市场和网络的双重动力推动媒体改革,扩展新闻和言论的自由,网络也帮助聚合起不同诉求,不同领域的民间力量,从维护基本权利到促进社会公益事业,逐步建设起法制下的公民社会,催生民主政治。顺应,而不是压制这一进程,才应是中国当政者的明智选择。
(自由亚洲电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