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国际新闻

 

中美人权对话“各说各话”
日期:5/12/2010 来源:BBC 作者:高毅



高毅



谷歌北京办公室

中国互联网自由和对维权人士的打压或将成为对话的要点。

中断两年后,中美人权对话于5月13日和14日在华盛顿举行。仔细观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的天平倒向中国。

在人权人士的眼中,中国近期的表现给中美人权对话增添了不少“火药味”。

上周,北京艾滋病维权组织“爱知行”研究所发起人、著名维权人士万延海迫于官方压力携家眷出走美国;另有北京维权律师唐吉田和刘巍也被吊销执照。

此外,谷歌事件风波未平、刘晓波被判入狱11年、非政府组织公盟被取缔、维权人士胡佳被判刑,这些似乎给了美方更多的说辞。

此消彼长

原公盟律师滕彪也因为维权活动被吊销执照,他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说:“近些年来有很多案件表明中国在人权法治方面有一些倒退,很多民间组织、维权律师和维权人士受到打压,互联网的管制也没有放松。”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人权的前提是提高生活水平,并非是政治改革,并于去年四月发布首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多年来,中美已进行了14轮人权对话,从最初美国对华施压,迫使改变政权性质,到将人权问题与中国最惠国待遇挂钩,再到后来的“脱钩”、直至2002年和2008年间中断人权问题对话,争取中国在美国反恐战争上的支持,可以说,人权问题上美方对中国的影响力缩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美问题专家朱锋对BBC中文网说:“人权问题在美国的对华政策议程上的迫切性、重要性在下降。现在美国知道,单纯通过人权压力或人权外交攻势,很难真正让中国政府束手就擒。”

奥巴马在2009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发言

五月下旬,中美将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对话的内容和机制增多。



朱锋指出,自从小布什上台后,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话采取务实和低调的立场,因此,中美最新的一轮人权对话的看点有二:其一,对话机制该如何定位;其二,由谷歌事件引发的网络自由的争论。

真正对话

5月可以说是中美的“对话月”,人权对话后不久,中美双方将于5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点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对双方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人权对话的提前举行似乎剔除了在更高层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讨论人权问题的必要。朱锋表示这一安排或许凑巧,但也能折射今天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是,今天中美双方在更多话题上的务实合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都在提升,所以使得人权问题上的彼此关注下降。人权问题在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举行,这反映了彼此在政策上的一种平衡。”

那么,美方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影响趋小是否会进一步压缩中国国内维权人士的活动空间呢?原维权律师滕彪并不这么看。

“国际范围的关注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当然有好处,对解决个别案件也有帮助,但是最重要的力量还是来自中国民间,推动中国进步的力量还是中国民间的各种维权活动。”

滕彪说,与国外压力相比,中国政府更在乎的是国内的舆论和压力。

对人权问题来说,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掣肘了西方对中国施压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也激发了公民更多的维权意识。中美人权对话的方向或许会走向公民与政府的对话。


相关新闻
中国对金正日“越来越感到恼火”
昂山素季上诉寻求自由
金融时报:金正日访华背后
中国特色的“外交关系”?
美国批评中国严重侵犯宗教自由
美国次贷危机的思想影响
中国舰队刺激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