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电脑网络

 

中美网络自由之争
日期:1/27/2010 来源:法广 作者:倪安

“网络自由”一词在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谷歌因遭来自中国黑客攻击、搜索内容被政府审查,谷歌被迫决定对网络审查说“不”的背景下,经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月21日在其题为《互联网自由》的演讲中将之提升为21世纪美国外交方略基点之一,从而成为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公民权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已经并将继续成为美中两国外交、经济、政治角力的焦点之一。

事情从2010年1月12日傍晚6点开始。谷歌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顾问多姆德在该公司博客网站上发表声明,宣布谷歌因遭到来自中国黑客不寻常的攻击和其搜索结果被中国政府审查,决定不愿再同中国政府的审查制度合作,并表示已经做好关闭谷歌中国及其在中国办公室的准备。

谷歌的声明立即获得了人权团体的支持,也在中国网民中引起不同的强烈反响,同时拉开了美中两国政府关于网络自由争端的序幕。美国政府立即通过国务卿希拉里表示,希望中国政府对此事件做出解释,而中国方面从一开始就显得缺乏思想准备且顾虑重重,此后的一个多礼拜仅通过外交部发言人数次被动地低调解释,“中国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中国法律禁止任何黑客攻击,”并强调“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将继续为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外商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直到21日,在明知国务卿希拉里将就网络自由为题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方略的情况下,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还赶在希拉里发言前再次低调相劝,“谷歌事件不应与两国政府和两国关系挂钩”,不应被“过度解读”。外电报道,中国当局希望将谷歌事件限制在商业争端的范围内。但希拉里的演讲很快打破了这种期待。

希拉里说,“美国支持全人类平等享有知识和思想的互联网”;她点了中国以及其他几个压制网络自由国家的名,她批评有些国家“竖起电子屏障,阻止其人民分享世界上的一部分网络。从搜索引擎提供的结果中删除字词、名称和短语,侵犯了那些发表非暴力政治言论公民的隐私权”;她指出,“限制自由获取信息或侵犯互联网用户基本权利的国家面临着使自己与下一个世纪的进步隔绝的风险。”美国总统奥巴马随后介入,表示对谷歌指称的网络攻击感到“困扰”,希望中国就该事件做出解释。

一天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对希拉里网络自由讲话做出反应,调子略有升级,称美国的指责,“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是“违背事实、损害中美关系的”并敦促美方“尊重事实,停止利用所谓互联网自由问题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  虽然《纽约时报》说,中国已经做好了同美国就网络自由展开一场政治较量的准备,但25日,中国工信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发言人的所谓反击漫无边际,顾左右而言他,仍处于被动解释的状态,基调跟前述发言人无异。而谩骂式的回应始终被限制在以个人名义发表于官方媒体或愤青式媒体上的文章。《纽约时报》说,中国政府试图将谷歌事件限制在商业范围内,可能是希望避免让这场讨论在中国自由派人士和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公司中变成就互联网政策展开的一次公决。

从谷歌到美国官方表现得也相当有分寸。谷歌执行长施密特通过媒体施放中国市场令其留恋的气氛,始终没有宣布何时会真正告别中国的审查制度;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发言虽然将网络自由上升到政策高度,但也并没有对中国进行冷战式的攻击,而是将基调定在尽管“美中两国对于这个议题的看法不同,”但“我们希望在两国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之下坦诚和持续地处理这些差异”。而美国大使馆召开的讨论希拉里讲话的会议中被邀请人士既包括批评政府的也有反美的。总之,反观这次就网络自由进行的较量,双方都留有一定余地,保持了某种弹性。

但这次辩论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年轻网民中产生的影响却不容低估。美国在他们的心目中重新占上了道德制高点,而中国政府却显得有点理屈气短、穷于招架。一位网友在听完希拉里演讲后写道:“从落基山到日本海,一幅横贯大平洋的网络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它的后面,是所有渴望网络自由的中国网民。”另一位网友写道:“1992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2010年,他老婆希拉里·克林顿开始解决互联网自由问题。感谢这一家子。要记住这个老太太,也许她的这次演讲将改变互联网。”


相关新闻
《网瘾战争》影片批讽审查制度
正告当局:短信属于隐私
美国驻华机构邀请中国网络人士座谈
中国网民发起谴责GFW活动
广州资深网络媒体人北风被传唤
谷歌为何铤而走险向中国挑战
中国政府如何监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