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华人社区

 

高行健:中国没变,我也没变
日期:1/4/2010 来源:BBC 作者:BBC

2010年1月4日是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先生70岁生日,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0个年头。

为此,中文文学界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办一次专题研讨会,重点研讨高行健先生所涉及的各种文学艺术和思想。

在出席研讨会之前,高行健接受了BBC中文网记者嵇伟的专访。

高行健是迄今为止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也是除了达赖喇嘛之外,唯一从共产党中国出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车站》、《绝对信号》和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

高行健在接受BBC中文网记者嵇伟的采访时,首先谈到70年岁月中记忆最深的是什么:


“三生有幸”


高行健回首70年来走过的道路,堪称风风雨雨,有太多的经历。

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生,第一生是在中国,第二生在法国,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他大病一场,现在应该说是他的第三生。

高行健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在中国大陆呆了47年。但在2000年他获奖时中国政府对他非常冷落,并指责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给他颁奖有政治目的。对此,高行健看得很淡。

他说,其实在获诺贝尔奖之前他的作品就一直被禁止,他在中国国内的时候作品就被禁。“几十年如此,中国没变,我也没变。” 因此,并不感到失落。

自从高行健获奖后,很多人都提到他的身份问题。高行健说,时下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就是身份认同,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政治色彩的话题,跟文学创作没关系。

他说,尽管自己已获法国籍18年,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因为他经常到世界各地参加创作活动。


政治与文学


高行健在2000年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时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劫难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乃至于弄得一度奄奄一息,正在于政治主宰文学。”

由此引发知识界有关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辩论。有人甚至把高行健与鲁迅相对照,认为高行健坚持文学创作不介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立场与鲁迅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呈鲜明对照。

在谈到作家和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时,高行健说,20世纪的一个文学现象就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作家要有一个政治态度,要介入政治。但结果往往是很悲惨的。

在他看来,一个作家“要么就是牺牲自己的创作,变成某种政治的传声筒,要么如果他不赞成当权的政治不正确的话,他就会被扼杀。”

高行健认为,在超越政治视野以外,作家可以有其自己的独立不移的看法。

但他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应该主要是涉及人生和人的生存的普遍的困境。这些问题都大于某种具体的现实的政治。


互联网文化


过去10年也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10年。对于这种新事物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高行健谈了他自己的看法。

高行健说,尽管他本人从不上网,但他从旁人那里和各种信息渠道那里了解到互联网的普及。

他肯定互联网在文化信息的传播方面非常有用,但作为一名艺术家,他不能只满足于互联网这个简单的艺术传播手段。

他说互联网传播对中国思想开放,接受世界各国的新的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有它的正面影响的。但互联网如果用得不好的话也会把文化过于通俗化。

此外,他认为中国文化人还要警惕民族主义情绪。他说,如果一个知识分子只强调你的民族文化,他觉得有点可疑,背后很有可能是有某种政治炒作。


注:BBC中文网将在周二(1月5日)发表对高行健采访的文字材料以及视频。


相关新闻
笔会自由写作奖林昭纪念奖揭晓
高耀洁在华盛顿讲述出走原因
法轮功与中国当局的言论交锋
高耀洁已经秘密安全抵达美国
中国人推墙的公民勇气呼之欲出
冉云飞:在祖国流亡
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艾未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