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华人社区

 

著名文史作家芦笛前来美国与学者座谈
日期:9/30/2011 来源:万维论坛 作者:高伐林

  “芦笛的文字与他本人的反差可太大了!”9月28日,在纽约,前来美国访问的著名文史作家芦笛,与来自纽约、华盛顿、新泽西的十余位学者交流切磋,与会者十分惊讶:亲眼见到的芦笛,竟与原来从其文字中推想的芦笛大相径庭!

  从新千年开始,芦笛在中文互联网上横空出世,十年来,动辄下笔万言,论题包罗万象,口无遮拦,泥沙俱下,树敌无数,“芦迷”也无数。他于2010年元月以来的17个月内,在明镜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五本书:《毛泽东与他的近臣和女人》、《国共伪造的历史》、《百年蠢动》、《野蛮的俄罗斯》和《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现在第六本书正在付印,不日即将上市。
  《新史记》杂志于今年8月出版的第三期,刊发了芦笛的长篇文章《我的“哥白尼革命”:答〈新史记〉记者高伐林问》,文章一出,他的“社会进步必须靠统治者的让步才能实现,中国式斗争只能造成社会倒退,一部近现代史就是证明”,以及不相信中共、不相信民运和不相信人民的“三不信”等等观点,又引起热烈讨论和激烈抨击。
  这次座谈会,以漫谈方式进行,不设主题。但讨论极其热烈,从中午一直开到夜深,大家还意犹未尽。参加者有(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程铁军、丁凯文、冯胜平、高光俊、何频、胡平、罗小朋、芦笛、孟玄、王军涛、张艾枚等。


 

座谈会一角。




来自华盛顿的学者罗小朋一马当先,对芦笛的看法提出很多尖锐质疑。


  曾任《世界日报》副总编辑的学者孟玄对芦笛的观点基本认同。他早就认为:中共不如国府,国府不如北洋,北洋不如满清,中国如果走君主立宪道路,就避免了一百年的折腾。






程铁军博士。






长期研究林彪问题的丁凯文,对芦笛所起的作用表示肯定。



高光俊律师对芦笛的基本思路不敢苟同。








王军涛博士与芦笛进行了坦率的切磋。


  多年以来,芦笛深居简出,很少参加公众活动和公开讨论。与会者中,有人与芦笛网上交锋,也有人对芦笛的观点并不太了解;有人深为服膺芦笛的见解,也有人深表不以为然。除了个别人,包括我在内,多是第一次见到“‘芦’山真面目”。
  “百闻不如一见”,出现在大家眼前的芦笛,和蔼可亲,彬彬有礼,轻言细语,甚有涵养。他简要地介绍了自己对史学的看法和对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如辛亥革命、孙中山等人与事的结论。他的见解,未必能说服与会学者,大家竞相发言,唇枪舌剑,围绕史学观,尤其是历史学应不应该成为工具等问题,进行了互不相让、又不失风度的激烈交锋。
  芦笛再三说明:自己是从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沾染了那个年代的粗暴文风,并期望他骂过的部分与会人士谅解。另一方面,芦笛也毫不含糊地阐明了自己关于若干历史事件和人物、关于历史研究的观点。与会人士虽然观点十分分歧,但大家都认为,这样坦诚直率的讨论十分难得。
  我拍摄了与会人士包括芦笛的照片,但他婉言谢绝将其照片上网。
  这次会上讨论的话题虽然侧重在历史,但不可避免地也涉及现实诸多问题。许多见解,闪耀着真知灼见的锋芒,能够启发人们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据称将分别在下一期《新史记》、《明镜月刊》、《外参》等杂志上详细介绍。



相关新闻
不是国家主义,而是党国主义
为什么我们没有实现真正的宪政共和?
草色烟光祭林彪
纵观大陆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
电影人道主义——冲垮苏共统治的重要力量
刘自立:中国有新的第三条道路可走吗?
四十周年,后嗣、学者同议“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