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把残剰的温情和爱心聚集起来
日期:9/10/2004 来源:东海一枭 作者:东海一枭

把残剰的温情和爱心一点一点聚集起来

-----兼为杨春光同道募捐

东海一枭

世人怕露富,文人爱哭穷(枭婆亦未能免俗),老枭偏偏好炫富,实则有名无实,也不过能养家糊口、吃喝不愁而已。父母弟妹仍居浙西南穷山之沟,妻子儿子过得比一般小市民还节俭,自己饮无名酒、食无佳肴、衣无名牌、玩无小蜜、住无别墅、出无小车。有网友千里迢迢跑来看我,参观了我的住处后大失所望:想不到您老弟日子过得比我还清苦!之所以常把自己弄得俨然大款似的,一是物质上容易满足,境况较农民略佳便已喜出望外;二是秉性高傲,不愿受人怜被暴发户们人小看了;三是为人也算大方吧,不是大款胜似大款;四呢,一点小钱,皆是凭自已能力智慧运气从正道上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

而一些半生不熟者及素不相识者遂真的把我当成了大款,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求助求援之函纷纷不绝,多是小卒,不乏名流,多是要钱,也有其它,如想出国而有困难的(我自己还没出过国呢),要来拜访我而希望我出车旅费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他们不知道我除了房子和一批书画奇石外,手头已寥寥无几。故有“卖屋办院”之举,可惜杭州近时房价趋低,还没卖出呢。

中国没有社会保障,穷苦人太多,对于上门求助者,倘一一满足,便是李嘉诚比尔盖茨转眼便沦为赤贫者了,何况老枭之辈?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根据先近后远、先亲后友、先熟(人)后生(人)的原则,根据对方的可信程度、可敬程度、需要程度等,万中选一,略予支助,少则一、二百,多也就八、九百(就是如此,所耗之资也数以万计,而说来惭愧,倘无意外急需,我每年孝敬父母双亲也仅数千元而已)。枭婆骂我傻气,我想,温情的傻气比冰冷的聪明好。只是有的人所求不遂便怀恨在心恶言相加,有的小钱汇出后便再无音信,可能是嫌少了,这都让我有些伤心,故说明如上。

当今中国道德崩溃,人心冷漠,猜忌、仇恨、残酷、极端自私等已成了一种流行的瘟疫,毒化着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我的心也和众多同胞的心一样愈来愈凉,愈变愈硬。但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任凭它冷却、硬透、变黑。留一点柔软、一点温情在角落里吧,关爱自己的同时,也适度地关爱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亟需帮助又值得帮助的人。

杨春光就是这样一个亟待又值得我们伸出援手的人,一个把一生献给了诗歌事业和民主事业的百折不挠的优秀的诗人和思想者。我曾以当代中国大诗人相许,并作《扬我诗威,争我诗光》一文隆重推绍之。前不久,他被沈阳医大教授诊断多处脑梗塞,影响到记忆神经,部份记忆丧失,现在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急须8000元左右医疗费。而杨春光一向经济拮据,而今少少积蓄已尽并开始负债。

从电话中得知消息,便拟为之写一篇“募捐文字”,因故拖延了几天,且先汇上500元。好在川歌、银波、九曲澄等海内外同道纷纷解囊相助,好在杨银波很快就写出了《紧急求助:杨春光被诊断为多处脑梗塞》,同时《救助自由诗人杨春光呼吁书》也已上网,了却了我一番心事。我将杨银波文、九曲澄为杨春光所作诗以及《救助自由诗人杨春光呼吁书》在震旦文化网《神州文化社区》(www.zhendan.cn)置了顶,加上“从小事做起,向冷漠宣战”的标题。昨与一位曾是诗人的老板聊起春光惨状,他亦愿有所表示。

世界需要热心肠。社会太不平,人生太艰难,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作为个人谁也无力大庇天下,那么,帮得一点是一点,助得一个是一个吧。杨春光是这时代极少数值得敬重的优秀诗人之一,谨在此以缪斯的名义,请网友们量力相助吧,一二十兄不少,一二千元更好。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但这不是“见死不救、一毛不拔”的理由。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经验的登山者都知道,用冰块聚焦阳光可以取火。在这块正结冰凝寒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上,让我们把残剰的温情和爱心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传扬开去,互相取暖吧。


东海一枭2004、9、10


捐助诗人杨春光汇款处——

帐号:90176608341014

收款人姓名:(汉语拼音)yangchunguang

收款人身份证号码:211102561228053

收款人电话:0427-5850264、8588064

汇入银行:中国银行盘锦分行

英文:BANKOFCHINAPANJINBEANCH

以上是汇外币帐号;下面是汇人民币帐号:

4197701-0188-026211-6

中国银行盘锦分行

邮寄地址:辽宁省盘锦市站前支局第四号信箱


南宁震旦文化艺术研究院

电话:(0771)26114022615043网址:www.zhendan.cn

神州文化社区:http://www.zhendan.cn/forum/


相关新闻
澳政府就袁红冰庇护案回函
紧急求助:杨春光诊断为脑梗塞
民运列传: 许万平
独立笔会致北京中国笔会公开信
南宁震旦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
给澳总理关于袁红兵避难的公开信
杨建利: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