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9日,华府地区的独立中文笔会会员与包遵信先生的友人、仰慕者一起,自发地举行了包遵信先生的追思会。晚五时许,参加追思会的人们陆续来到会场,每人带着一束纯白的菊花或石竹花。墙上悬挂着包先生的遗像,两侧贴满了笔会会员撰写的挽联。主联为:“包拯后代尊良知十载启蒙信在自由民主路,公车传人不夺志廿年风雨死于冠盖京华秋”。
北明说,包先生的去世之所以让人悲伤,不仅因为他的逝世打开了八九六四参与者、受难者的离世之门,而且因为这位八十年代的启蒙领路人,出狱后被剥夺到几乎一无所有。但是他对这个背弃他的现实世界怀着深深的悲悯之情,在抵抗苦难中坚信历史的裁决,他受难的道路虽然孤独,却是一条中国式的通往精神救赎之路。
廖天琪说,她本人与包遵信先生并未有过接触,但深感包先生抓住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病根——缺乏自由主义精神和人文思想的启蒙,他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扮演了对症下药的角色。看到好友们对包先生的真挚情感,就知道包先生虽去世了,但不论从理性还是感性上来说,他的理念和人格,都能薪火相传至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