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人权与民运

 

港支联是海外民运组织的榜样
日期:7/14/2009 来源:动向 作者:张滔

香港市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简称「港支联」或「支联会」,二十年来,领导和组织了港人纪念「六四」和争取平反「六四」的活动。

「六四」的二十周年,刚刚过去。五月三十一日的爱国民主大游行,参加者有八千人,是十年来的新高。六月四日晚的烛光悼念集会,最初因没有把未能进场而在街上的人计算在内,宣布参加者有十五万人,其后加上了,更正为二十万,破了历史纪录。这一晚,港支联筹得的捐款,是二百一十万,另有人民币一万六千和其他外币。其他团体也在现场筹款,共得约一百万。两者合计,与会者共捐了约三百万,这也创了历史纪录。

纪念「六四」二十周年的成绩,大大鼓舞了港人,认为香港的民主力量又进一步壮大了,必会推动即将到来的「七?一」大游行,有利于今年年底推出的「政制改革」咨询。

二十年的时光不短,港人对「六四」不但没有淡忘,反而涌现新的高潮,认为是值得骄傲的。

创纪念「六四」新高潮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新高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试分析如下:

一、中国人从来都较重视逢五逢十的日子。过去,除了「六四」后的一、两年,五、十、十五周年参加纪念活动的人,都比其他的多。今年是二十周年,主办者和一般人都较为重视。主办者及时和精细筹备,参加者也预先腾空时间去参加。

二、一些反面言论,刺激了港人。港大学生会会长陈一谔,讥讽柴玲是「走佬学生领袖」;特首曾荫权,自称「代表整体港人」,认为中国经济有骄人发展,香港也得益,不必再执着「六四」;青年网络召集人吕智伟,诬蔑港人捐款使「八九民运」变了质;等等。这些反面言论,都是有组织部署的,本来想打击纪念活动,但都得到相反的效果。

三、《国殇之柱》创作者丹麦雕塑家高智活、前民运学生领袖项小吉,被拒绝入境来港参加纪念活动;吾尔开希也同样被澳门拒绝入境。这激起港人的义愤。但也是前民运学生领袖的熊焱,却是漏网之鱼,来了香港参加纪念活动。这又使港人感到振奋。

四、传媒的支持和鼓动。如《明报》、《信报》、《有线电视》、《商业电台》、《香港电台》,尤其是《只果日报》,月来都频密广泛报道有关纪念「六四」二十周年的消息。不少评论和专栏,分析「六四」的意义,并鼓励港人参与活动。

新书出版和各团体的投入

五、在「六四」前夕,香港出版了不少关于「六四」的新书。计有:封从德的《六四日记》、孔捷生的《血路一九八九》、刘刚的《热血青春天安门》、吴仁华的《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死难者家属的《廿年生死两茫茫》、高瑜的《我的六四》、张万舒的《历史的大爆炸》、民运流亡人士的《回家》和《再回家》、当年香港采访记者的《人民不会忘记》(再版),等等。影响最大的,要算根据赵紫阳录音回忆而出版的《改革历程》(中文版)和《国家囚徒》(英文版)一万四千册,两天内便售罄。以赵紫阳的身份和经历,这书必然受到重视,特别是他有关「六四」事件的记述。

六、其他民间团体的参与和投入。过去,纪念活动主要是由港支联发起、推动、组织,其他民间团体只是响应,而没有自行筹办什么活动。今年,这些团体不但响应港支联的活动,动员群众来参加,还自行举办讲座、座谈、表演、绝食、静坐,并出版专刊、宣传单张、海报等。这样,响应港支联活动的动员力量也增加了,动员得更多群众。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倾向,希望以后能继续下去。

「薪火相传」得到贯彻

七、年轻人动员起来了。今年,港支联的纪念口号是:「毋忘六四,继承英烈志;薪火相传,接好民主棒」。目的是加强对下一代的宣传教育,使争取「平反六四」能够长期坚持下去。陈一谔和吕智伟的反面言论,也使社会人士认识以「六四」事件去教育年轻人的重要。港支联制作了关于「六四」的光盘、小册子、展览板,送到各大专院校和中学,还应邀派人去演讲、举行座谈会。各大专院校的学生会和不少中学,都响应和配合,收到很好的效果。

港支联还选出八九年出生的年轻人,在游行中带头,在烛光悼念集会中宣读宣言、献花、点燃火炬,把他们的参与放到重要的位置。这样,不但鼓舞了年轻的一代,同时也提醒了社会人士,鼓励他们的子女来参加纪念活动。

今年参加大游行和烛光悼念集会的人数,都比过去增加不少,尤其是年轻人更显着地比过去增加了许多。这是人数得到新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港支联的「薪火相传」口号,得到了贯彻,还须继续贯彻下去,这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的。

港支联的存在最重要

最后要说到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是港支联的存在。假如没有港支联,不但没有二十周年纪念的新高潮,甚至恐怕连纪念活动也没有。

不言而喻,二十年来,港支联所承受的压力是沉重的。最近就有人透露了,前港督卫奕信和前特首董建华,都曾施加压力,要解散港支联,但都被强硬地不露声色地顶了回去。二十年的坚持是不容易的,不但坚持了,还越战越勇,越战越坚定,越战越壮大。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认识和分析其特点,很值得海外民运组织去参考和学习。

海外民运组织,不少是流亡海外民运人士所组成。数目可谓不少,但活跃和能够起作用的却不多,她们应该以港支联为榜样,克服缺点,改进工作。

港支联有什么特点呢?作为一个旁观者,所观察得的特点如下:

工作人员全都是义工

一、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从信念出发的义务工作者。

这么庞大、频密、繁多、复杂的活动,只有一个受薪职员,负责日常工作。其余的,上至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中至各部负责人和部门成员,下至爬高爬低、抬担挑重、寄发大量邮件的劳力琐碎工作,都是毫无利益报酬的义工。即使交通费、午膳、晚饭、购买书籍和纪念品,都要自掏腰包。每年只有一次,以价廉的自助餐形式,招待义工?餐联欢。平时共同进食,例必科钱。

虽然知识和职业,有高低不同,但全都有正当职业,生活简朴,自食其力。参加港支联工作,毫无自利得益的动机,全是基于爱国民主的信念,为五大目标「释放民运人士、平反八九民运、追究屠城责任、结束一党专政、建设民主中国」而奋斗。因为有一个这样共同的信念,抛开私利,所以团结。

反观不少海外民运组织其中的人,即使有很好的学历资历,也不去找一份正当稳定的职业,却去「吃民运饭」。这是内部矛盾丛生而不能团结的一个重要根源。

严谨的财政收支制度

二、财政制度严谨,珍惜涓滴,时刻注意开源节流。

每个月的常务会议和每两个月的会员全体会议,都作财政报告,接受质询。全年的财政收支,交由会计师核算,并于周年大会接受质询和通过。按开支数目的大小,列为不同的等级,规定各级的批准,须经同意的会议和人员。

港支联的收入,全靠市民献捐而来。每年最大的捐款,来自纪念「六四」周年,但平时也有不少的募捐,例如年宵市场、写挥春、街头签吊唁册、民主风筝行动、中秋民主夜等,每次每类都规定两名以上的点算人和两名以上的证明人。

由于财政报告的频密,所以时刻留意到财政的状况,经常提醒要开源节流。按每年的开支约略数字,要有足够的储备金,即使两年全无收入,也可以支持下去。

每年经会计师核算的财政收支报告,经周年会员大会通过后,还以广告形式,刊登报章,欢迎市民查询。

财政问题常是一个团体最容易被攻击的,所以,港支联对此抓得特别紧,从未受到攻击。

多元化而稳定的领导

三、领导成员的多元化,既稳定而又不时更新。

港支联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其中有:民主派的元老、立法会议员、区议会议员、大学教授、中学教师、社会工作者、小商人、建筑工人、搬运工人、大专学生代表,等等。每届的成员略有变动,但不多,只两三个,基本上是稳定的。每年改选一次,绝大多数以高票当选。

这样的组合,在年龄上,可以说是老、中、青三结合;在成份上,可以说是行业颇广;在经验上,可以说是既有经验丰富的社会活动家,又有年轻人的新思维和基层人士的实际体会。这是颇为全面的组合。

常委中虽有立法会和区议会的议员,但港支联从不以自己的名义去派出参选人,或支持某一个政党政团。因为成员中有不同的政党政团,以免引起内部矛盾。各政党政团,有时有不同的政见,港支联认为这与其宗旨无关,所以从来不在内部讨论,避免了纷争。

简单却又珍贵的经验

以上的三点,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得到,而且一直都做得到,却是不轻易的。

今年的「六四」纪念活动创造出新高潮,证明了港支联经历了长期的考验,不但屹立不倒,而且还充满生命力和活力。虽然是看来简单的经验,却是珍贵的。

「平反六四」是一条漫漫的长路,祝港支联永远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原载《动向》杂志2009年6月号)


相关新闻
各界人士关于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土赫提遭拘押的呼吁
独立中文笔会关于伊力哈木·土赫提失踪的声明
香港营救王炳章大联盟申请活动遭拒
傅希秋作证:超过10万人签名声援高智晟
杜铁匠:与国保谈笑风生
王丹希望和大陆网民通过Facebook交流
陈云飞申请政治避难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