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胡平:比赛革命的革命
日期:11/5/2003 来源:本站 作者:胡平

方面,既然你承认他们是革命派,承认他们的大方向正确,这就意味着你对他们做
出的“过火”行动会采取一种理解和原谅的态度。那自然只会助长种种“过火”行
为变本加厉,屡劝不止。起初,毛“放手发动群众”,其目的很可能是假借群众的
自发行动之力,狠狠地打击他的政敌,同时又乐得以群众行动的自发性为名推卸掉
自己的责任。但这种手段一经实行开来,毛也就使得自己对群众中的那些自发性的
“过火”行动失去了有效的约束力。得於此者必失於彼。
  毛对群众或群众组织的“失控”并不是後来才发生之事。例如,老红卫兵从一开
始就没有把毛泽东关於要团结大多数的指示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正想用排斥大多数
的办法突出自己的优越地位。大体上说,毛泽东越是支持某一派群众,那一派群众
倒越可能对那些试图对其行为有所约束的“最高指示”置若罔闻。这毫不奇怪,你
给予的信任越多,你能施加的约束就越少。被支持的群众一方则有恃宠而骄,有恃
无恐的心理,用当时的话讲就叫“自我膨胀”。对此,毛只有两个办法,要么,他
干脆把群众组织打成反动,打成保守,然後强力压制。天之骄子的老红卫兵就是这
样从“小太阳”变成阶下囚的。要么,他搬出另一支更具正统性的力量(解放军、工
宣队)用以控制那些群众组织。最後,毛泽东恢复了各级党组织,结束了群众运动,
重新回到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控制。

  6、关於造反派的内战
  导致造反派之间长期内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造反派的分裂实属难免。文革既是比赛革命的革命,老的竞争者(保守派)
退出後,新的竞争者必然出现。造反派内部本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当初为了
对付共同的对手保守派,其内部矛盾隐而不显。一旦老对手被打垮,内部矛盾便尖
锐化、公开化。造反派的分裂与其说是矛盾的产物,不如说是竞争的需要。要使竞
争继续成为竞争,没有对立面也会制造出对立面,而制造对立面的理由总是不难找
到的。造反派通常分裂为对立的两大派,第三派势力一般都成不了气候。这和许多
民主国家两党竞争的格局很类似,第三党不是没有存在的理由,而是缺少存在的空
间。要竞争,必须有两派;要使竞争保持高度的张力和集中的焦点,只需要两派。

  造反派之间的内战,实际上是争夺优势或曰争当核心。这种竞争比造反派与保守
派的竞争更不容易解决。当造反派与保守派相互斗争时,中央明确表态支持造反派
反对保守派,这就等於宣判了斗争的胜负结果。可是,面对着两支造反派队伍,中
央不可能只支持一派不支持另一派,中央给不了胜负的判决,而造反派们又没有一
种公认的决定胜负的竞争程序。我们知道,在民主国家,两党竞争是通过选民投票
来裁决胜负的。文革中的造反派却并没有采纳这种程序。因此,造反派的内战势必
旷日持久,并且愈演愈烈。再加上普遍的暴力崇拜。当着两派内战发生暴力冲突时
,大多数人不是努力去消除它、防止它。许多人以为武斗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
争发展到白热化阶段的必然产物”。有些人甚至欢迎冲突的恶性发展,因为那使得
他们有机会效仿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谱写出一曲血染的青春之歌。本来,赞成武斗
的人并不算多;可是一旦武斗发生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其规模便会越来越大。
我并不否认造反派的内战也可能揭示出某种现实的社会矛盾;但是我相信,这种社
会矛盾决没有尖锐到你死我活誓不两立的地步。我也不否认在这场“全面内战”中
,当局的纵容、挑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我这里主要是讲群众方面的原因。在
我看来,把造反派内战归结为争夺权力还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尽人皆知,权力只可
能属於极少数人。大部份参与者不是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自己这一派的优胜;这
样,作为该派中一员,他就能分享到一份胜利者的光荣。事过境迁,今天的人们也
许会认为那种荣耀其实毫无价值,可是在当时那种戏剧般的场景下(不妨想一想培根
所说的“剧场假相”),它却使很多人感到莫大的激动。
 
  7、赶下舞台之後
  很多当年积极参加文革的青年学生都回忆道,他们是在六八年底、六九间初离开
学校,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之後,才开始对文革本身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刺激
这种集体性反思的原因很多。依我之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被赶下了舞台
,失去了原有的角色。在被下放的最初日子里,有些人还力图保持先前的战斗姿态
,他们不时地交流有关运动的最新信息,力图对形势作出自己的反应,可是他们很
快就发现这种努力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既然他们已经远离了舞台,他们如何还能继
续表演?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他们开始对文革有了另一种审视的角度。他们开始产
生了和先前大不相同的观点。这其实是很自然的。

  8、关於“峥嵘岁月”的回忆
  三年前,一位昔日的红卫兵头头接受记者采访,讲起文革的那段岁月,他说那是
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他紧接着又补充道,这并不等於说那段
历史是最光明的,也不表示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
  根据我的观察,上述表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文革中的群众运动只持续了两年多
。作为这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尤其是那批革命小将,很少有人从运动中得到了什
么具体的利益,也很少有人对自己往日的观点行为毫无忏悔毫无反省;但尽管如此
,他们仍然对之怀抱着一种特殊的兴奋感。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都一度登上了政
治舞台的中心,进行了一场万人注目的有声有色的表演;不论是对是错,他们都赢
得了某种承认,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窥视到人
们热烈地投入文革的基本动机。假如我们承认,许多群众参加文革,与其说是为了
实现他们心目中的革命,不如说是通过革命以实现自己,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又是那
样严重地限制和扭曲了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就对他们在运动中的种种表现--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比较容易理解了。这也许是为我的论点提供的最後一个证
据。

六、政治心性学--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取经

  以上几段分析,自然还很粗疏;要充实本文的主题,那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论述。
在这里,我只是想提出文革研究的一个值得深入发挥的方面,那就是从政治心理学
的角度研究文革参与者的行为。作为文革的过来人,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些什么,可
是我们常常弄不清楚我们为什么会那样做。我们自己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出让
我们自己信服的解释。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关心这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北京之春》96年6月号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相关新闻
东海一枭:弱者何为
王力雄:经济文革与政治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