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第一届林昭奖授奖辞与答谢辞
日期:12/21/2005 来源:独立中文笔会 作者:独立中文笔会

独立中文笔会2005年第一届林昭奖授奖辞
——让我们像林昭那样为真理和自由而战


为纪念伟大的自由战士和思想先驱林昭女士,为批判至今仍然存在的杀害林昭的邪恶力量,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从二零零五年度起新设一年一度的“林昭纪念奖”。“林昭纪念奖”将授予那些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自由而奋斗,为自由而呼喊,为自由而受伤的中国同胞。在此,独立中文笔会隆重宣布:本年度的“林昭纪念奖”授予卢雪松女士。

卢雪松女士不是著作等身的作家,也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她只是一名平凡的大学教师,任教于吉林艺术学院戏剧文学教研室。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普遍被“招安”的大学教师群体之中,卢雪松又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异类。当她发现了林昭、发现了那段充满血腥的历史、发现了那个如同压伤的芦苇不折断的柔弱而坚韧的女子之后,她决定让学生们认识林昭、走进林昭、从林昭身上汲取力量。这是一种最迅捷地让年轻一代人体认到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尊严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种突破谎言的笼罩、突破愚民的洗脑、突破填鸭式的灌输的崭新的教育方式。

本来,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个教师的天职,也是一个教师的使命,但在中国这样做却是危险的——当所有人都对皇帝什么都没有穿的事实表示沉默的时候,说出皇帝什么都没有穿,不仅会得罪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还会遭致“大众”的怨恨,林昭当年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尽管,杀害林昭的极端暴虐时代已经过去,政治迫害的残酷性有所下降,但杀害林昭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文化心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当卢雪松以她自己的方式向林昭致敬和尽一个教师的职责时,她仍然要为此而付出个人代价。由于学生的告密,校方以非法的手段让她停课。卢雪松没有屈辱地接受这样的处罚,她给校领导写信申述,在久久等候没有回音的情况下,将信件发布在互联网上。这重要一步的迈出,既表明卢雪松具备了比“忍辱负重”的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更为自觉的权利意识,更体现出近年来中国社会形态的某些静悄悄的变化——互联网作为新式的言论载体的出现以及多元化的民间社会的勃生。由于艾晓明教授的呼吁,卢雪松的遭遇逐渐受到广大网友和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向她表示声援的文章一时达数百篇之多。遗憾的是,官方没有理会舆论的压力,卢雪松也没有等来“一次愉快的谈话”,相反对她的打压以变本加厉的方式发生了:有关方面不仅将卢雪松与法轮功修炼者联系起来以实现对她的“妖魔化”,而且宣布对她实施“取保候审”的严厉措施。即便如此,卢雪松仍然没有低头屈服,继续撰文抗议。由于“卢雪松事件”涉及中国当代的圣女林昭,涉及最惨烈的那一道历史伤痕,也涉及当下的教育独立、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及言论自由等关键问题,遂迅速成为二零零五年中文互联网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件”。

面对“无物之阵”般的政治迫害,卢雪松选择了“说出来”——“我愿意用真实的善意,说一说我的人生理想。阴沉沉的生活,我们都去试试,哪怕只像林昭那样的百分之一,用自己的生命给它一线光。明亮些不好吗?我不知道我是否很幼稚,也不知道是否只是想想容易。但我还是愿意试试。”今天中国向文明社会的过渡,已经不再取决于某人的“登高一呼”,而是取决于每一个像卢雪松这样的普通人“试一试”的信念,愚公可以移山,精卫可以填海。

如今,“卢雪松事件”在虚拟的和真实的“中国时空”之内持续发酵,已经使得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和相当一部分的民众不得不展开如下严峻的思考:对我们来说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才能争取并捍卫天赋的自由?我们如何才能无愧地面对林昭及其精神遗产?毫不夸张地说,“卢雪松事件”乃是一次“灵魂启蒙”,而在今天的中国,“灵魂启蒙”的意义远远大于“思想启蒙”。我们不缺少理论的阐发,我们缺少的乃是像哈维尔那样“生活在真实之中”的勇气,我们缺少的乃是“像林昭那样生活”的执着与坚韧,正如艾晓明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时值二十一世纪,林昭不幸遇害将近四十周年。她的灵魂如今正在我们浸透苦难的国土发芽,它势必要在年轻的心灵中绽放花朵。正是她的不屈不挠、她的遗世独立,构成了她的灵魂那种难以抗拒的美感,这种精神的魅力,当年的囚牢都没有能够锁闭,今天难道还有什么人可以阻止它的成长和壮大呢?”林昭倒在了刽子手的血泊之中,罗莎大步流星地走完了她的人生旅途,而卢雪松正在路上。

让我们感动的是,卢雪松女士本人在“卢雪松事件”中表现出了中国人性格中罕见的宽容和谦卑,在迄今为止她本人所有的言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女性灵魂的美丽与崇高。这种宽容和谦卑,这种美丽与崇高,即便在那些为数不多的以反抗专制为己任的斗士那里都已久违了。在反抗黑暗的战斗中,难免不被黑暗所侵蚀;在否定邪恶的事业里,难免不被邪恶所污染。而卢雪松以宽容和谦卑的姿态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因真理得自由”,我们可以成为光明的儿女,成为世上的盐。正如林昭深深地怜悯那些迫害她的狱卒,“在接触你们最最阴暗、最最可怕、最最血腥的权利中枢、罪恶核心的过程中,我仍然察见到,还不完全忽略你们身上偶然有机会显露出的人性闪光。从而察见到你们的心灵深处,还多少保有未尽泯灭的人性。在那个时候,我更加悲痛地哭了。”卢雪松也深深地怜悯那些告密的学生、扼杀学术自由的大学领导以及幕后的各级官员们。她没有故意标榜“我比他们纯洁”、“我比他们高贵”,而像盐融入水中之后便无影无踪一样,微笑着致力于防止人性的腐败——从自己开始做起,从此时此刻开始做起。

让我们欣慰的是,为了自由,今天的卢雪松没有付出像当年的林昭那样惨痛的代价。当年,林昭受尽屈辱之后孤独地死去;今天,无数陌生的朋友选择了跟卢雪松站在一起。在这样一个令人尊敬的行列之中,还有下面这些名字:丁子霖、蒋彦永、杨子立、师涛、蔡卓华、高智晟、艾晓明、焦国标、胡杰……这样的进步,不是出自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以千千万万同胞点点滴滴的奋斗乃至牺牲换来的。独立中文笔会认为,卢雪松的努力是让人尊敬的,卢雪松的努力也是对国际笔会宗旨——张扬自由精神,维护全球作家的写作生命和精神自由,捍卫他们的写作出版权利,保证其作品的自由传播——的伟大实践。让我们欣慰的是,林昭的精神没有随着林昭肉体生命的死亡而消失,林昭的精神在卢雪松以及许许多多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公民的身上延续和传承下来。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以能够将二零零五年度(第一届)林昭纪念奖授予卢雪松女士而感到荣幸,我们愿意与卢雪松一起,为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更多的温暖。

 

卢雪松获奖感言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2005年,我第一次听到林昭之名,感到无比震撼。我找到互联网上所有关于林昭的资料,读完之后,决定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那一段真实的历史。在放映《寻找林昭的灵魂》和课堂讨论中,我和我的可爱的学生们共同感到,没有对基本普世价值的信仰与坚持,传播是没有意义的。这讨论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从林昭延伸到所有中国人的历史命运。

林昭的遭遇,以及所有中国人曾经在20世纪后半叶经历过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值得深思的历史文化问题,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布满高压线的政治问题。结果,我被迫暂别讲台,在家读书写作。我生活在一个比昨日开明得多的世界,虽然我经历了超出自己想象力的惊心动魄,我必须承认我是幸运的。

我与先贤林昭不同。我面对血淋淋的历史真实,没有那样充沛和饱满的道德勇气,没有那样不计代价的真诚与单纯。纪念先贤林昭,让我有机会清理自己,重归纯净自由的生命本性。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资源,林昭给予我的是对基本人性的信念,对社会改良和自我超越的信心。在那举国若狂的年月,林昭实际上受到来自那么多疯狂而迷乱的“革命群众”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作家方方女士已经在反省,我们手上是否有血痕。在我看来,这种冲突是信仰的冲突。你是否信仰着(或信仰过)暴力、虚伪的谎言、仇恨与野蛮?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能够理解林昭和她的信仰。信仰者林昭,她对于和平、真实、爱与“恒久忍耐”的基本人性的坚持,应该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坚持。我愿用持续的自我反省来告别林昭曾以血告别的那种可怕的信仰。

平凡的我,曾像每个生命一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内心中时常有诗性涌起,但也曾与世浮沉。当命运将我甩出常轨,我第一次感到惶恐。我被一些人知道了,然而以这为契机的重新审视自我,才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平凡。这荣誉让我感到受之有愧。但我愿接受这荣誉并诚挚感谢诸位,我愿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

林昭是宽容的,而我们每一个没能尽己所能践行自由的平凡生命,都在被宽容之列。我只想说,我愿承担起一个普通人对自我和时代的责任,不辱使命。例如,从此不再屈从“潜规则”对生活的统治,让亲身见证的荒谬和自己的内心一起在言说中透明起来。

生命总是仓促的,但一切已经开始。

2005年12月19日


相关新闻
吴思和卢雪松获奖新闻通告
王若望网页开通
赵岩获颁[捍卫新闻自由奖]
流亡海外的著名作家刘宾雁病危
我们为什么要维权——兼答文炎
为高智晟律师捐款的倡议书
中国民运人士促韩停止驱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