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我们拉进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郭兴方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中国经济五年发展“成绩单”:过去五年来,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已由原来的第6位跃居第4位,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看到这个消息,不免令人振奋。一不小心,我们也过上了中等收入国家的生活。可仔细想来,仍有许多感慨,中等收入国家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究竟有谁过上了中等收入国家的生活?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又是谁的功劳?
如果中国仅凭借极少数人的高收入,把大多数人拉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那么,这个中等收入国家的荣耀能说明什么呢?或许只能说我们目前的收入差距太大、太离谱了。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起点约为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以家庭年均收入来衡量,根据我国相关学者的三重换算认为,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约为6万-50万。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按3口之家算,每个家庭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6万元。试问,你身边和你了解的家庭,年均收入达到6万的有多少?更不要提上限的50万了。
所谓中等收入国家的概念,除了人均GDP要达到一定标准之外,还有更多内涵。如人民生活较富裕、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住房消费的比重在初步富裕阶段迅速上升为15%、交通通讯类支出持续快速增长、文化教育服务类支出快速上升、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且快速上升等等。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上述那些指标的达标情况又怎样呢?目前人们普遍对猪肉价格如此关切,大家关心的是柴、米、油、盐价格,而其他真正反映中等收入国家生活质量的指标又有谁关心,又何从谈起?
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自然无可置疑。那么怎么来看这样的数据?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呢?或许只能说明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还在持续加大。比如,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的研究,按照“家庭年收入5.37万至16万元、个人年收入3.4万至10万元”作为标准,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家庭人口仅有1亿人,占总人口的7%左右。如果按照陈新年的研究,中国有将近12亿的人口处在低收入家庭状态,即有将近12亿人口仍过着低收入国家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自己是中等收入国家。那只能表明收入差距巨大,其他意义很难解释。
另外,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对7140个居民家庭进行的调查,其结论是: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96,相比之下,印度的基尼系数为0.33。这无疑为本文的论点找到了佐证。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时,其扶贫线也要提高。一般来说中等收入国家扶贫线是两美元一天。如果按照两美元一天的标准,中国还有多少人属于贫困人口是可以想象的。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是没有贫富差别的社会,也不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但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在最低水平上,这个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至少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中产阶层占有一个相当的比例;社会的下层有一个过得去的生活空间。由此来看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条消息,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欣喜万分,而是深刻反思,特别是对收入分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更要做彻底的反思,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
(作者为河南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