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朴
原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先生的日记《赵紫阳还说过甚么?》一书,对赵紫阳秘密录音的背景做出了很重要的说明,内中的一些细节补充是有益的,值得一读。了解赵紫阳,是解读中国现代史的关键之一。希望有更多的好书来介绍和研究赵紫阳。希望这样的书能够打破人为的封锁,在大陆也能自由流通,自由传播。
1992年10月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杜星垣,原中纪委副书记萧洪达向杜导正建议,事先不打招呼“突然去闯赵家”,并说可以见到赵。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赵紫阳下台,杜受牵连,被免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职务,再也没有见到赵。依计行事,10月27日,杜约原《光明日报》总编姚锡华一起,终於进了赵家的门。“我与锡华同赵握手。我不知一种甚么心情,失态了,抑制不住感情的冲动,泪珠在眼眶内滚动,幸好没有淌在脸颊上,我立即恢复常态,镇静下来。”这是一份真情,里面含有老部下对前首长的忠诚;有对赵紫阳人格的钦佩;有对“六四”事件孰是孰非的道义判断;更有对赵紫阳所受之不公正待遇的愤恨。
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赵紫阳被非法软禁以及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的根源在於当局要将赵紫阳这个人,乃至将整个“六四”事件从历史中抹去的决心。为了达到目的,当局动用的人力物力不可谓不多;处心积虑,事无巨细,佈置不可谓不周全;对赵紫阳的监控不可谓不严密。能够见到前总书记的人寥寥无几。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是有杜星垣、萧洪达、姚锡华、杜导正这四位老人,尽一切可能协助赵紫阳完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回忆;另有赵的一老友宗凤鸣,在上百次的闲谈漫话当中,有心记录了赵紫阳软禁期间对时政的看法,并在赵去世以后不久,出版了《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一书。
自从杜导正1992年见到赵那一天起,聆听以及忠实记录赵紫阳的思想,帮助赵紫阳留下一份历史性的回忆的艰难历程就已经开始了。
杜先生行动背后的这份情感,直到赵2005年1月17日去世,始终如一。2005年1月29日,杜到八宝山参加赵的葬礼,“遇到妞妞(赵的独女王雁南),我禁不住了,双手抱住痛哭。遇杜星垣,又两人抱住大哭。”…警察来阻拦说不许照相“我一时火起,吼道:「是谁规定不准照相?」他说:「上级」。我一腔怒火爆发,进城四十多年首次跳起来骂”。
正是书中这些细节和情感的表达,让读者体验到了为什么许多人甘愿冒天大的风险,克服重重困难,终於让赵紫阳的历史性回忆见了天日的原动力。
《赵紫阳还说过甚么?》一书,对《改革历程》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我个人认为在於杜先生提供了赵紫阳两次谈话的纪录。两次谈话均涉及到经济改革、腐败以及政治改革的关系。一次是1994年9月13日,赵紫阳说:“现在我党的腐败,是经济开放,政治改革长期滞后的必然结果,必然产物。这不是作风问题,思想问题,而是制度问题。”(第66页)
另一次是2000年11月1日,赵紫阳谈到经济开放,政治收紧,“政治集权下的经济改革,私有化,官僚资本主义,受不到制约。无法可依,因此只顾发展速度,而不讲公平,不讲平等。”…“这种形势下,正确出路在加速政治体制改革,将民营化纳入轨道,大家在法律公平范围内竞争致富,腐败问题自然可以解决。但中央现方针是,一靠军警;二靠舆论一律;三靠迅速调动军警压制,所谓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四不准人民组织起来,任何组织都不准存在,不让政党活动,让老百姓处於一盘散沙状态下,又不关心国家大事,只顾个人发财;五是救济,照顾生活,大家生活过得去,免得铤而走险。”(第177页)
《改革历程》当中,经济改革、腐败以及政治改革这三个议题是分别表述的。细心的读者自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腐败导致社会不公正,腐败是中国式的经济改革带来的副产品,只有在政治制度的层面上来解决腐败问题,也就是通过政治改革,才能解决现存的众所周知的社会不公正问题。但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作者实际上是把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以及社会公正和剷除腐败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的。所以在同杜导正谈话时,赵紫阳就直截了当发表了极为明快的上述两段话。细心和非常严谨的学者曾经问到:“赵有没有直接说「腐败是制度性」的;有没有提到「社会不公正」一词?”有了他本人的这两段话,答案就很清楚了。
日记是个人的记事方式。杜导正先生的日记记录了很多当时北京政界的传言,许多是珍稀的历史记录,但也有当时一些他人的猜测和不准确的误传。二十年后,读者是很难将这些区分开来的。如果在编辑过程中用脚註的方式帮助读者予以区分,这份史料性的日记就会更有意义。
—— 2010年1月17日是赵紫阳逝世五周年纪念日。
《赵紫阳还说过甚么?》杜导正著 天地图书384页HK$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