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把“大灾转大爱”扫进历史垃圾堆
日期:7/30/2011 来源:环球华报 作者:黄河边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后铁道部新闻发布会一结束我就瞎琢磨:掩埋车厢这些事儿要是发生在泰国,红衫军就封锁现场了;要是在日本,内阁又要走马灯了;要是在台湾,立法会又要开架了。但与我们,大爱又将开始升华了!

果不其然,在温州事故发生之后,据说大陆宣传部门就发出了:“以‘大灾面前有大爱’为主题进行报道,不质疑、不展开、不联想”的“三不”通知。所有口径以新华社为准。

事也凑巧,温家宝前几天在相关新闻发布会快结束的时候,还遭遇到《温州日报》一女记者现场求“爱”。问:“这次救援体现了温州人民创业精神之外的什么精神?”温家宝答:“大爱的精神!”

总理也被这些媒体人拉下了水。这不是这名女记者专业素养问题,完全涉嫌以“大爱”谋小私,属于片面追求“政治正确”的个人表演,这折射出弥散在大陆官媒间经年未除的一股戾气。这也是我们的“喉舌”在大灾面前经常出现的“发炎”状况。

联想到大陆铁道部权威报纸《人民铁道》报在事故发生次日所保持的惊人沉默,以及北京很多国字头大报事发第二天都对事件不着一字。媒体的冷漠简直让人不寒而栗!我们的官媒俨然成为与大众以及真实生活完全失去了对话能力的残破机器,你的哀痛他浑然不知、你的愤怒他佯作不懂、你的泪水他故意不看。这是比灾难更大的灾难,不幸的是,每一次我们总是要去面对它。

迫于压力而失声、迫于饭碗而求“爱”,或许这算不上什么冷酷,最冷酷的是大灾转大爱的那套铁血规矩。

很多年来,大陆官媒在天灾人祸的报道上都遵循一贯的套路,用大写意、意识流的手法报道灾情,用工笔画、十字绣的技法还原救灾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一粗一细之间,一转一合之时,焦点被模糊、真相遭阉割、苦难遭封存。难属的哭嚎被救灾中传来的捷报声覆盖,灾情的惨烈被喜极而泣的幸存者们的泪眼替换。继而,感谢取代了感伤、柔情取代了悲情。庆功会、英模会、大红花、嘉奖令铺天盖地,丧事硬生生变成了喜事,悲剧活脱脱演化为闹剧,所有逝去的灵魂和生命以及灾难的问责和反思,都无影无踪了。

这些招法过去曾经有过辉煌期,也给国家带来过虚浮的荣耀和二次的灾难,但在信息化和民智已开的今天,早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府,必须彻底摒弃与之相悖的老旧“唱本”,相信自己的人民比粉饰太平要高尚无数倍。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躲避重大的灾祸,我们能够躲避的是不漠视生命以及百姓探求真相的权利。只有把旧的意识形态抛弃,才能让国家跟上世界的步伐。

只是,我还是有一点小小的不乐观。

就如同网络上先知先觉者们预测的那样:明年春晚,一定会出现那位事故中死里逃生的小伊伊,她用弱弱的眼睛吟唱着《我们的祖国像花园》上场。央视的主持人朱军满含热泪告诉全国人民:这不是传说,这是一个奇迹!传说中救小伊伊一命的特警队长和牺牲司机的妻子接着上台,和小伊伊相拥,音乐声把气氛推向高潮...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


相关新闻
开天窗 头七近百报章抗议
萧强:谈中宣部对媒体有关事故报道的指示
微博之功:将被掩藏的真相透明化
“7•23”高铁事故的施救及新闻处置比较
当局要降温灾难报道 学者怒批媒体控制
大陆多份报章抗命大篇幅悼念温州事故
新华社在纽约的时报广场租下显眼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