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旬到大稻埕的「小艺埕」,聆听一场朗诵表演会。演出者是来自中国四川,现居德国的作家廖亦武。廖是中国当代最奇特的「民间故事」收集者,打滚社会边缘的余生诗人,也是走唱江湖的卖艺者,他表演的乐器包括口琴、洞箫、转经钵,还有他情绪音域变化度很高的嗓子。他把算盘当吉他来拨。
廖亦武在六四之后朗诵长诗〈屠杀〉,系狱四年,在黑牢中结交三教九流,从先锋派嬉皮诗人,「不关心政治的无政府主义者」,变成了底层社会的记录者。他自称四处打洞的耗子,专听强盗、小偷、杀人犯的故事。
不止如此,他也记录了当代中国底层各种奇特人物的生存方式与话语,有人将之比喻为中国的特寇(Studs Terkel)。读过《中国底层访谈录》,便知道他描写庶民生活的功力。他的访谈风格颇突出,少铺梗,单刀直入发问,让读者如临现场,融入受访者的陌异经验,时而打断受访者,介入受访者的情绪而引导话题。
他的「田野技巧」有多大成分是监狱中磨练出来的,令人好奇。他的文字如照相写实,毫不留情揭人疮疤,是一种写实主义的残酷。
廖亦武
他在《六四,我的证词》中描写1989年,六四之后他「流窜」四川各地,有一天在成都龙泉驿撞见的奇观:一个偷桃子的疯女孩,被几个大汉沿街拖行羞辱,在夏日滚烫的沥青路面上,这女孩屁股烫得冒青烟,还遭性侵,有两百余人参与这场荒谬的闹剧。
廖亦武说,大概是同样的群众,就在不久前,上街抗议示威游行,设路障烧军车,同解放军对峙。廖对中国群众陷入「癫狂时刻」的集体行为刻画得令人心惊。
廖 1997年某天访谈「底层诗人赵大虎」。赵大虎是他「文人」系列中的一号人物,游民般蜷居在北京鲁迅文学院的教室,镇日做着扬名立万的文学大梦。廖亦武笔下的赵大虎自称:「我的灵魂是高贵的,可我的每个细胞都很贱,我常有当众撒尿的冲动。」
赵大虎的故事,可见廖对「文人」这个类属的界定,透显着来自底层社会之酸蚀般的自由,对照传统中国士大夫特权身段的惺惺作态。然而,赵大虎最自豪的还是自己的诗,据他说,被拿到文学院的研讨会上去讲评。
廖观察力敏锐,幽默而善於比喻。他在美国一场访谈中说:中国人群聚的「纽约法拉盛,是没有共产党的中国」。他说法拉盛街上的气味像极了中国的市集;他为了贪方便跟中国骗子买了假电话卡而念念不忘。廖的专长是说故事,你问他宏观问题,他还是用故事回答你。
六四1989
在小艺埕的晚会中,廖亦武最吸引我的,不是他那直白控诉中共屠杀的诗歌朗诵,不是那段泣血般的洞箫演奏,也不是他那身修行僧装扮(光头、袈裟、脚穿皮鞋),而是他在即席问答中论及的台北印象。廖刚在德国和台湾两地出版《六四,我的证词》,在台北国际书展给了演讲。
他说他对台北感到失望。整个书展空间就像大型菜市场,每个摊位彷彿都在叫卖廉价货色,竞相打折,书好像蔬果鱼肉,今天卖不完就不新鲜了。书商还聘请美女模特儿促销,书本煞似可擦身上的香水。而书展主办单位替演讲者准备的座椅同样粗陋不堪,让人觉得不受尊重。廖亦武几次将台湾跟西方国家做比较,说台湾是「原始民主」。
廖的评论使爆满的会场挤出几许笑声(尴尬、或会心的笑?)。他的观察确实洞穿了这些年来台湾出版界庸俗商品化的窘境。接着几个问题围绕着中共对於人权的迫害,台湾应该如何防卫中共的并吞与统战。还有一位来自拉脱维亚的朋友,提到他的国家如何艰辛地与苏联(俄罗斯)比邻相处的历史。
廖亦武这个人的存在,就是极权主义的见证,他在私人聚会中直率地说,他是因为恐惧自己再度入狱而选择流亡。最近几年中国的气氛非常糟糕,许多维权、异议份子纷纷「被失踪」。如果再被抓进去关个十年,他的人生就到尽头了。因此,非走不可。但是,他强调,反专制是因为专制的丑陋侵犯了他的美感。他的反抗是基於美学的理由。
廖在狱中与死刑犯亲近。他曾经为一个死刑犯办了一场「毛规格葬礼」,代价是双手遭反铐二十三天,逼成一个「疯子」。体验过极端丑陋的酷刑与羞辱,使他对人性的脆弱充满警戒与同情。出狱后这些年,他仍须在特务的监控下卖艺写作,书稿数度被抄,只得不断重写。
负责监管他的警察,主动提供他「改行」的机会,比如开店摆摊卖衣服(要他把批发来的衣服安上名牌标籤);又表示要提供优厚经费请他写作《丽江混混》。但他都拒绝了。这些例子可见中共「维稳」技巧的高超,如同廖亦武说的:中共现在的统治术就是利诱先行,无效便镇压侍候。人们对於中国政府维稳经费超过国防经费的说法耳熟能详。
这么庞大的钱,是怎么花掉的呢?除了购买先进监控设备、镇压武器、行政官僚开销等等,还有一种花钱方法就是「撒钱维稳」。这些钱一部分分润到社会基层,动员群众协助政权控制社会(实际上便是控制人民自身)。
例如,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在坐牢之后被软禁在山东老家,作息日夜受到监控,除了便衣公安,当局还用钱买通了整个村子,驱使村民协同警察控制陈光诚全家。在一个由陈家人拍摄、偷渡出来的视频中,陈光诚平静笃定地诉说着他和家人的处境,镜头扫到陈家墙头上探头探脑的邻居村民。这个政权真是个结合了现代技术与封建性格的怪胎。
我们问廖亦武:你认为人永远受不了物质利益的诱惑,为何你可以例外?他的回答是逃离。廖亦武选择以流亡来逃离这个滋养他文学灵感的母体。我们又问:你离开中国,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不会中断你的写作计划吗?他毫不犹豫地说:我知道的故事一辈子写不完。过去半年他周游美国的中国城,也听到许多精彩的从中国逃逸的故事。
廖亦武这个人和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两岸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包括政治制度以及人们对於「文明」与人际关系的态度。然而,两岸之间许多面向的距离正在快速拉近。
最后沉淀下来的,会是哪些微妙的歧异呢?廖亦武说台湾还处在「原始民主」,让我想到历史上新生民主社会的脆弱。而近年来两岸之间的政商利益网络,如藤蔓般急遽生长,这些货币利益已经攀附、钻生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它们是否会腐蚀、甚至瓦解台湾尚未发育完好的民主制度呢?在商品拜物教统治的苍穹下,某种粗俗丑恶的美感,不正在拉近两岸的距离?
我们一夥朋友和廖亦武在深夜道别,在台北一条昏黑的街上。分手前看着他健朗的身形,顽皮的神采,简约的面部线条,我想起他在狱中「不顾死活地用竹签、棉花蘸紫药水创作」的〈给母亲〉(1991年3月)的第一节:
你总嫌我的诗句太长
而现在,命运却把你的儿子
压缩成一个短句
这个短句还在被删减
直到只剩下一堆皮囊
一个面目全非的强奸过的词
与性、性器官、性暴力勾连的词彙,充斥於廖亦武的写作中,但这些词彙不是眩目的魔幻隐喻,而是他生活过、体验过的真实。他一再说:我是不懂政治的。我反覆玩味他这句话,他彷彿说「反对共产党专制」不是他流亡的理由,他反抗是因为「来自底层的美学」不容删减压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