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竞选火爆 选民静观
日期:10/28/2012 来源:网络 作者:林达

距离美国大选已经不到二十天了,马上就是临门一脚的时刻。

今年大选,当是一场表面火爆、竞争激烈、但实质冷淡的选举。

场面上是火爆的。总统候选人第二场辩论后,大家都调侃说,下一场该打起来了吧?眼见两位辩者不断相互打断话头,离开座位不说,还一边挥动手臂一边向对方靠拢。几乎要“零距离”,表演性特别强 。第三场做成隔桌而辩,C-Span在转播时,只放两个辩者头像。第一场甲赢乙输;第二场乙赢甲输、扳回一城。对决激烈。

与此同时,似有民间的激烈在背书,媒体多少带夸张,有的媒体宣称有86%的民众怒气冲天,一旦选举不如意即有暴动或企业家远走他国之虞。民间网站更有蛊惑人心,如Iforwars网站,甚至宣称暴乱条件已经成熟,似乎只待开箱验票,就要暴民四起。新闻仿佛也在印证:如10月12日,丹佛市奥巴马竞选办公室被一枪击中一块玻璃,幸无人员伤亡;在弗吉尼亚,也有人给罗姆尼的竞选广告抹粪等等。其实,三亿人口,少数极端分子永远会有,那些积极在镜头前摇旗呐喊的民众,也大多是占少数的党派和政治活动积极参与者。余下照常过着日子的,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声不响,但是,并非没有声音。他们的声音是现在的民意调查数据,是两周后的选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在意的个人利益,要通过自己那一票,去争取保护。他们一个个加起来,最后以多数的投票结果,来决定下一个四年的美国政策走向,这就是民主。

所以,这次美国大选并不完全是电视中的热闹。相反,它的背景是中间选民的普遍冷漠。正因为这些中间选民难以被打动,双方候选人才需要竭尽全力去鼓动。

美国选举有个“奇怪现象”,就是州一级选举往往更注重才干,而总统大选却会更偏重理念。比如说,我住的佐治亚是个著名保守州,远在罗姆尼赢得初选前,就可以铁口预测,本州选的一定是共和党候选人。但是,假如去看佐治亚的州长,从1871年到2003年,连续一百三十二年都是民主党人当选。又如,自由派大本营马萨诸塞州,也不用问,这次选总统一定投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票,可是别忘了:这次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正是该州州长。美国的州各有自己的宪法,在联邦制国家,州长也算是个小总统了。也就是说,马萨诸塞人看中了罗姆尼的管理能力来做自己这个小国的总统。却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会因为理念的选择而抛弃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但是,这并不奇怪。因为不管保守派怎样呼吁要在联邦层面维持一个“小政府”,它都在现代社会不可避免地“大起来”。且不提国家安全和反恐,联邦政府在经济、民生上的作用,也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例如,在经济危机时刻发放大量资金的纾解政策,联邦税收的幅度,通过税收杠杆对中小企业、或者大企业的扶植,联邦投资公共项目对就业的协助,贫困群体的福利,失业救济,老人保险, 最近的全民健保,等等,还有多如牛毛的细微末节的政策,对大多数人可能无关痛痒,对特定人群却性命攸关,如非法移民子女能否转为合法的“梦想计划”,又如我的一个高位截瘫的朋友,他投票只依据一个原则,看谁能支持以联邦资金赞助干细胞研究,这是他可能重新站起来的唯一希望。所有的政策走向,都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大多数人、大多数州,是心意已定的。所以在最后一场辩论结束,两位总统候选人马不停蹄奔走于所谓中间摇摆州。也就是争取拿不定主意的中间选民。说这次选举的实质冷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后起决定作用的中间选民表现冷淡。为什么会冷淡?

现在美国最受关注的,自然是牵涉千家万户的经济复苏。最靠谱的判断,还是2011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Christopher A. Sims的看法,就是不论谁当选,都不可能改变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状态。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民众也基本了解、习惯了这个形势。它的关键是“缓慢”。民众急于改变自己的生活,当然希望快速复苏。但通过双方竞选,他们看到,确实没有一方能有绝招去改变一个经济大趋势的节律。于是,对选民最关心的经济复苏议题,中间选民会产生“投谁都差不多”的想法,这甚至影响他们去投票的动力。

当然,在缓慢复苏的大前提下,具体政策不同,还是会很不同。但是,很多决策,一是可能两党差不多,二是可能本身就难以判断孰是孰非。例如,奥巴马再三强调的政绩,是他的政府给美国汽车业注入联邦资金的借贷,导致美国汽车业败部复活。而罗姆尼曾经是反对这样做的。但是,再回过头去看,这个联邦政府决定,最初是前任政府的决策,给汽车业的第一张支票就是由小布什总统签署,奥巴马只是接手了联邦政府的政策延续。同时,输血政策并非必定成功,成功也有它的偶然性,如前两年日本丰田车的质量频出状况,也使美国车得到新机会。联邦输血的方法,也有导致经济更为恶化的巨大风险。例如能源部正在调查的三家企业,它们都是在获得大量联邦贷款担保之后破产。一家涉及五亿美元,最近宣布的一家是四亿美元。这些纳税人的钱就打了水飘了。更何况这一政策还有副作用:不能说联邦赤字的高飚与此无关。赤字如何解决?Christopher A. Simsye指出,民主党连任,必定增加税收,而罗姆尼的税收政策始终含混不清。这两种情况,都让选民感觉困扰。

双方民众看法相对对立的,是健保法案。纽约时报甚至提到,这次大选如同是对健保法案的一次公投,其实也言过其实。因为只有一部分民众的投票,是依据他们对健保法案的态度决定。更何况,健保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扩大健保面,一个是减低贵得离谱的医疗费用。双方各强调一面,也是一种政策平衡。尤其在医疗费用没有丝毫下降,政府赤字高的情况下,健保大投入切入的时间点是否合适,民间确实有疑问。

“缓慢复苏”,当然和民众期待有落差,这就给罗姆尼带来机会。他的基本调子,就和历次大选的“在野方”一样,宣称前任做得不好,需要改变。否则还有他什么戏?而现在中间选民很难被推动争取的惰性,正是美国这四年基本稳定复苏、但速度仍然缓慢的结果。民众既对复苏速度不满,却也没有不满到急迫地要求“改变”。如果四年来非常糟,民众就会有一个大比数的一边倒倾向,就会有非要把谁选下去的劲头。假如日子非常好过,也会一边倒,拿定主意不打算“改变”。很多媒体对美国民众倾向的五五两分,解读渲染为“分裂对立”,其实这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平衡。它更反映了美国两党的基本价值观和理念没有大的区分,而只是在具体政策上有所不同。在第三场辩论外交政策的时候,尤其可以看到,激烈对决指责的言词后面,两人的立场却大同小异。两党都认识到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合作,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都理解在经济交往中必须在争取自己一方利益和避免贸易战之间平衡。这些都是长期议题,也还会长期持续冲突,谁也不可能立即解决。对于反恐,也已经是美国的一个持续警戒、主要转到情报部门的长期任务,双方不论哪个在位,都不敢懈怠。虽然奥巴马把伊拉克撤军、击毙本拉登归为自己的功劳,但是奥巴马撤军时间表严格按照小布什签署的《美伊协定》执行,一天也没有提前,本拉登的监控计划也始于奥巴马上任之前,这是联邦政府的长期目标和工作。罗姆尼攻击奥巴马对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受恐怖袭击死亡不在意,也是过分指责。假如是罗姆尼在任上,事情也无法避免。它只是反映了中东国家一系列变局的复杂性。

在这样民众静观、选情局势不明的情况下,两位候选人自然都被逼急。因此,今年美国大选的一个特征是,更多退向“负面竞选”,也就是竞选者对自己政策能够打动民众没有信心,于是转向更多地攻击对方,出现一些低于水准、不应该发生的攻击。这是文明竞选的一个退步。对此媒体已经有不少警告和批评。这也是民主选举需要警惕和避免的情况,一不小心,它可能滑得很远,如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中的描绘的极端场面。

今年大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2010年1月21日,美国最高法院以5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一项裁决,裁定政府不得禁止或限制工会、大公司和政治团体为支持或反对总统及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开支费用。这所谓对竞选软钱开禁,引发极大争议。今年是裁决以后的第一次总统大选,是观察的好时机。我们看到,这次竞选,罗姆尼募得的竞选经费一直一路领先,但是他的民调始终不敌奥巴马。尤其是在罗姆尼在一个针对富人的募款会上,发表了对美国47%合法不交税群体的不恭言论之后,更是如此。其秘密就在民主制度本身,民意测验是一人一票,选举也是一人一票。当捐款是公开的,当民众感觉富人试图以金钱操纵选举,民众会用选票说话。因为富人手里,也只有一票。因此,奥巴马总统的竞选策略之一,也是要把对手打造为一个富人代表。罗姆尼的真正突破,反而是表达机会平等的三场辩论。两人的比分至此拉近,现在几乎难分上下。这个局面基本如实反映了美国在经济缓慢转折中的民众立场。两位候选人,虽各有千秋,但民众都不那么满意。而任何一个当选,他们都会平静接受。

这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的过程: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机会,他们会为自己选择,他们会接受多数的意见。这就是他们已经持续两百多年的民主制度。


相关新闻
美总统候选人竞相表现对中国强硬
美国大选全球热 中国公民怎么说
陈破空:美国大选,中国话题有多大?
奥巴马称中国为对手
中国民众关注美国总统大选
美国总统选举第二场辩论(翻译)
奥巴马罗姆尼电视辩论中再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