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言几次提过以马尔克斯为师,他的所谓Hallucinatory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的Magical realism属于同一流派吗?莫言和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何不同?莫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吗?在中国文化中有哪些表现?
林培瑞: 说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是给他贴“外插花”,很表面,也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 彩。是的,莫言本人提过以马尔克斯为师,但这也是常规。中国作家,从80年代以 来,常常喜欢说拜读过西方某某的作品,深受过谁谁的影响,但这些话得一一地 分析,不能全盘接受。中国作家觉得沾点国际的“光”有一定的时髦价值,同时外国 人的虚荣心也得到满足:看,遥远中国的神秘作家吸收了我们的文化, 我们在世 界上领先。好 !
莫言说故事的来源更容易在中国传统找到。山东老百姓说书,向来有夸张、虚构、 神话的传统,挺好玩的,把这些因素骂为“迷信”可以,把它比作“魔幻 现实主义” 也未尝不可,但毕竟不是外国的东西。中国书面文学传统里头有“聊斋志异”之类的 “现实主义里头出现不现实的东西”的现象;又比如,莫言 喜欢的血腥描写,残酷 武打,“水浒传”很容易找到,“水浒”也属于山东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用“聊斋”或 “水浒”来套莫言呢?非要说他是“魔幻现 实主义”反映一种崇洋媚外的态度。不必要。
我的意思不是说文学影响不能跨国际。有时候真的有这种影响,但我们必须在具体 文字找到,不能空泛地说。 比如,张贤亮写“烦恼就是智慧”肯定是先读了索尔仁 尼琴的“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这问题不用问张先生。看他的小说就够了:那 么多概念和细节那么相 同,受了影响是没有问题的。北岛先看了法国象征派的中 文翻译再创造了他自己的中文诗句也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莫言的超现实与马尔克 斯的超现实是不 同类型的。马尔克斯更抽象,更概念化;莫言更具体,更个别。 马尔克斯让读者怀疑自己的宇宙观的框架;莫言请读者欣赏一些怪现状。
二、 有评论家认为“红色经典”对莫言有影响,你觉得莫言受这些作品的影响吗?为 什么?
林培瑞: 可能有,我不知道你指的“评论家”具体怎么说。但总的来说,莫言的小说创作 里很少发现“延安传统”的痕迹。他完全是“党的作家,”但党性不是“文学上”的 党 性,是在政治态度上的党性。莫言胆子小,奉迎、讨好体制,哪怕是暴政的体制。 这两点(一方面不写红色经典,另一方 面讨好上面)很完美地统一在他身上。他 自己对此也很自鸣得意。 三、我注意到,《檀香刑》第一句和《百年孤独》的开头一句话很相似。还有孙眉娘幻 想孙丙被砍下的头颅自己滚回家,和《百年孤独》血流回家报凶讯的情节很像。您 怎么看这些相似处?
林培瑞: 我不觉得我们得把这个村妇的幻想看得那么重要。这个细节并没有对整个故事有重 大的影响、对人物的刻画也不起重大作用。
四、《檀香刑》里面有一些对外国人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的描写。您对书中的外国人形象 怎么看?
林培瑞:书中对外国人(德国人)的描写并不多,基本特征就是笨手笨脚、头脑简单、残酷 贪婪,但主要的内容不是关心外国人的,那些德国官兵只是故事的背景, 或者说 是一个导火索,故事的血肉内容都发生在中国人之间。莫言的《红高粱》里也有日本 人活剥中国反抗者人皮的情节,我觉得仅从这两个故事看,莫言 对外国人的刻画 很简单,而且与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民间对外国人的妖魔化区别不大,就像义和 团、白莲教所宣传的那样。我没发现莫言对这种愚昧进行了 自己的独立思考,只 是符合了共产党在六四以来的民族主义教育。
五、《檀香刑》里,莫言津津乐道残酷的刑罚。您怎么看这种成为艺术的残酷?它在表 现什么?它意味着什么?
林培瑞: 莫言善于刺激感官,给普通人的感官欲望一个表达的空间。但他的思想概念都是老 套的:外国侵略者、腐朽残酷的封建统治者、义愤填膺却盲目落后的民间 反抗 者,都没有超出一个受过多年共产党教育的读者的想象。能起哗众取宠、耸人听闻 的作用,但没有精神上的启发。与鲁迅笔下看刑罚的“看客”不一 样。《檀香 刑》 里,小太监受刑嫔妃会呕吐、晕倒,看孙丙受刑的百姓会痛哭。鲁迅笔下的旁观者 麻木、冷漠,引发读者深思。
莫言和他的读者(至少是中年以上的读者),在下意识里对残酷那么感兴趣,不可 能与毛时代的大饥荒与文化大革命分开。莫言用义和团时代来发泄这种恐 慌心 理,而不正面描写毛时代(规模更大的多)的残酷,也是莫言配合暴政体制的一个 表现。
六、 莫言关注的是中国乡土生活,你觉得可以吸引世界读者吗?感觉他的影响力大 不大?
林培瑞: 一般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是基于轻浮的神秘感,很少理解深层,很少知道三 七二十一。神秘感,再加上莫言写性和暴力多,再加上诺贝尔奖,我觉得 莫言作 品会疯魔一时,但名留青史?--不大可能。
七、在您看来,莫言算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吗?您如何评价他获奖这件事?在您心中,能跟莫言媲美的中国作家还有吗?
林培瑞: 莫言自学,从来没有懂文学的老师或编辑帮忙,我不愿意太苛刻。但他很难算中国 最好的作家。他能跟鲁迅,萧红,张爱玲比吗?天壤之别。
主要的问题是语言粗燥,写得太快,不小心,语病多,比喻先后不配合。(外国 人,包括诺贝尔委员会,一般看不出这个层面。在不少地方,葛浩文的英文 翻译 改善了莫言的中文。)
有的评论家把莫言归类山东乡土作家,因为故事背景是山东,风俗习惯是高密县 的, 但莫言的语言不是山东方言,基本上是一种共产党时期的教育的产物。 比如 《檀香刑》里晚清时代的风流少妇口中发出了“领导者”的字眼,这种毛病要是偶尔少 见的话,那也不必大惊小怪,但在莫言的作品里到处能够发现。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新的白话文,受了西方文法影响以后, 比较简单、干瘪。因此许多较好的作家都喜欢用点方言写小说,三十代年 最优秀 的作家,像沈从文(湘西方言)、老舍(京腔)、吴组缃(安徽土话),都可以算 是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准(据说沈从文和老舍也曾经被考虑过)。 莫言比他们差 太多了。80年代以后掌握了『乡土对话』方言的作家,比如贾平凹,高晓声,王 朔,都在这方面比莫言强得多。要是问谁绕开了共产党时期 的“翻译体”语言的 话,那钟阿城或格非比他强得多。要是问写小说的技巧,那白先勇与金雪飞(哈 金)强得多。要是说作家的气节和视野的宽阔,那郑义 和廖亦武比莫言强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