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A方冰 纽约报导:旅居澳洲的杰出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因患癌症于2004年7月7日逝世。杨小凯曾经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星期六美东地区十几位华裔经济学教授和学者专家在纽约举行杨小凯追思会,与会者高度评价了杨小凯在短暂一生中在经济、政治宪政学上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他顽强的个人意志和非凡的道德勇气。
*对中国走向宪政民主提真知灼见*
年仅55岁的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生前任澳大利亚摩纳斯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和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当代中国研究杂志社跟杨小凯教授的生前友好星期六发起在纽约法拉盛召开了杨小凯追思会。当代中国研究主编程晓农称他“传奇的一生不仅对当代经济学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如何走向宪政民主提出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
*在两岸三地经济学圈内影响大*
杨小凯的导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邹至庄说,最近十年使他印象深刻的是,杨小凯在两岸三地经济学圈内的影响力很大。他所到之处人们对他的学问都很尊重,也非常欣赏他所作的报告。
邹至庄:最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非常成功,我觉得是因为中国有人才,而且他们对中国也非常关心,其中之一小凯就是非常好的榜样。
*远远走在时代前列*
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文贯中说,杨小凯是一个几乎在一切方面远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在经济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用数学重新阐述了亚当斯密对分工和市场的极为精彩的论述。
文贯中:小凯与同事和学生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的重要性重新发扬光大,创立新兴 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及使用超边际分析为其主要的数学工具。
*良好政经制度能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杨小凯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人们必须交换越来越多的商品,因而交易费用也会增加。杨小凯认为,交易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否则会限制分工的深化,正是对提高交易效益的重要性的讨论,使他涉及了产权理论、企业理论、信息的透明化、内伸交易费用的减少、道德风险的规避、城市化基础的进一步,保险业的发展,直至宪政的确立。
文贯中:这里面的逻辑的是非常清楚地,好的政治经济制度能大大提高交易的效率,因而能大大促进分工的发展和深化,而分工带来专业化,专业化带来效率,这样就能带来经济的长期繁荣,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文贯中说,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极为丰富,其中的相当部分还没有加以严格的数学证明,由于杨小凯这样一个原创者的过早去世,使得要做到这一点有了很大的难度。他说,这是中国和经济学界的很大损失。
*倡导宪政 实行好的资本主义*
北京之春杂志社主编胡平说,杨小凯是倡导中国宪政最早也是最力者之一。他赞扬英国的光荣革命,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提出设立人身保护法案,取消反革命罪,禁止任何政治迫害,修改宪法,实现政教分离;他虽是经济学家,却也十分关心中国的政治改革,指出后发国家不应该只学先发国家的技术,也应该学习制度。
胡平分析说,杨小凯提倡宪政的两大理由是,第一,为了经济改革,为了好的资本主义、避免坏的资本主义。第二是,专制制度是建立在不断的政治迫害之上的,唯有实行宪政才能结束政治迫害。
胡平:小凯说,“中国政府总想与美国结盟,但是总是结不了。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专制制度、搞政治迫害、宗教迫害”。小凯强调,“如果中国不进行宪制改革,经济强大后会走向二战前德国日本的道路,打台湾,而与全世界文明社会对抗”。
*17岁就以言获罪*
杨小凯早在文革期间,他只有17岁的时候,就因为写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被当局判处死刑,后来因为毛泽东干预改为10年徒刑。杨小凯对政治迫害深恶痛绝。后来他写了“牛鬼蛇神录”。他说,“我相信对政敌的残酷迫害是共产党政权永远难以稳定、不断造成动乱的根本原因”。
*敢言 但能自由出入中国*
美国西彻斯特大学经济史教授洪朝辉对杨小凯为人为学上似乎矛盾但却统一的独特魅力进行了分析。他说,在政治行为方面,杨小凯一方面积极长期地参与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活动,另一方面他却不加入任何体制内、外的组织。这样使他一方面得以经常在国外自由发表言论,另一方面,却又能长期自由出入中国。
洪朝辉:对此现象海内外没有人质疑小凯的学术道德、人格品质和政治背景,相反人们更多的是钦佩,钦佩小凯对中共体制的深刻理解和对政治艺术的超人技巧。其实,这种不剿不抚的“杨小凯现象”,也给海内外学者一个启示,一个人越独立、越真诚、越勇敢、越有实力,就越能得到左中右各界的尊重、礼遇和容忍。
出席这一追思会并发言的还有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局主席陈一谘、美国迪金森学院图书馆高级研究员、中国文革研究专家宋永毅、塔夫兹大学经济系教授于大海、西东大学经济系教授尹尊声、欧巴明大学经济系教授李少民、著名经济学者何清涟、多维新闻社主编何频和政论家孟玄。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黄有光、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教授季卫东、香港新桥投资基金董事经理单伟建和加大洛杉矶分校健康卫生中心研究员吴笙作了书面发言。杨小凯的外甥女杨阳也与会表达了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