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如何告乃翁?
胡平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留下一首《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死后不到七十年,“九州”倒是“同”了,但不是王师北定中原,而是北方的蛮夷灭掉了南宋。你说说看,家祭如何告乃翁?
是啊,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在天之灵,究竟是会为统一战胜分裂而欣慰,还是为文明毁于野蛮而痛心?统一与文明都是好东西,问题是何者优先。陆游当然是把文明置于优先,否则,以当时北强南弱,蛮夷益怀吞并之志,南宋唯有偏安之心,陆游若是视统一为优先,干脆号召投降算了。
由此可见,统一未必就是善,分裂未必就是恶。事实上,没有人会主张统一至上。统一不可能至高无上。在统一之上,必定还有更高的原则:统一,用什么原则统一?谁统一谁?如果你说统一至高无上,用什么原则无关紧要,谁统一谁无关紧要,那么,你无非是主张成王败寇,主张谁强大就站在谁一边;你无非是理直气壮地趋炎附势罢了。
中国历史上的统与独
在中国历史上,就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根据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的考证,在过去两千多年里,分的时候比合的时候还长。这就是说,在现在我们叫做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在大部分时期里都不是只有一个国家,而是同时并存着两个国家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那么,在分裂的时候,是否各方都坚持统一的目标呢?当然不是。那时候没有联合国一类组织维护国际和平,要是分裂的双方都力图统一对方,分裂状态怎么还能维持那么长时间呢?另外,在分裂的国家中,决不是各方都想统一。一般来说,国强主统,国弱主分。这层道理太明显了,国弱还要主统,那不是找死吗?
大概只有三国里的蜀国是例外。蜀国弱小,却力主统一,又是六出祁山,又是九伐中原。不过这个例外也很好解释,因为刘备起家,凭的就是他姓刘,打的就是恢复汉室的旗帜,尤其是在夺了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的地盘西川之后,统一更成了蜀国政权合法性的根据。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其实蜀中人才甚多,只不过诸葛亮担心本地人喜欢“蜀独”,不热衷统一大业,所以最后一定要找个外地人姜维接自己的班。
既然明知蜀弱魏强,胜算很低,诸葛亮为什么还非要坚持统一不可呢?在《后出师表》里,诸葛亮讲得很清楚:“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伐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可见,诸葛亮坚持北伐,实际上是以攻为守。你不打他,他要打你,趁现在汉朝刚亡,曹魏的江山还坐得不够稳,人心多少还有思汉之情,王业还有一丝成功的希望。再拖下去,不但恢复汉室(统一)成为虚话,就连偏安自保(独立)亦不可得,只有被别人灭掉,被别人统一的份了。可见,蜀国这个例外其实不算例外。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不是没打过“蜀独”的算盘,但是他知道“蜀独”行不通,所以只好争取统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