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多维记者目击:赵紫阳灵堂的吊唁
日期:1/26/2005 来源:多维 作者:多维

多维社记者贺百石


“15年太久了!”短短一行写得苍劲而大只的黑色字,在悼念册白色的本子上份外显眼,著实道出了许多有心人对因“六四”事件而遭北京当局软禁了逾十五年的赵紫阳的哀思。一名高大个子的男子在灵堂内断断续续地说:“十五年太久了……对一个老人……十五年太久了。”盯著赵紫阳家属赠送的一幅照片上满头白发的赵紫阳,他的脸部抽搐起来,向在灵堂守候的赵紫阳侄儿鸣咽地说:“他替老百姓说话……,太冤了!。”他抽泣起来,想痛哭却不敢放声大哭;两行泪珠挂在悲哀的脸容上。

灵堂内,不时有人探头探脑地聆听和监视来访人员的谈话和动静。想参加告别仪式的,要在这里登记,看上面批不批,一位来访者犹疑地看著登记册上要逐一填上的名字、电话、住址等资料,纳纳地说:“会不会有麻烦?”担心之情溢于言表。最后,他选择了不填写。在登记册上这页已有约二十多人填写的名单上,有来自《北京青年报》的人。

赵紫阳的灵堂设于其生前居住的灯口市大街富强胡同6号四合院内,胡同的两端出入口均泊有公安车,路的一端日前更开始实施交通管制,一条行车线放置了铁栏,车辆不能进入。双线行车变成了单线,所有车辆只能由靠近赵居所的一端驶入后,由另一端离开,越临近赵紫阳告别仪式的安排,当局进一步加强管制。

赵紫阳逝世已有十天,赵家四合院入口的通道两边站了数名男子,欲进入灵堂的,会被询问“你找谁?”“哪里的?”“以前来过吗?”当被引领到一个放满白花襟章的竹篮时,引领的男子走回原来的“岗位”,一些悼念者会被要求登记名字。有来访者离开灵堂时忘记把别在衣襟上的白花除下,看守著赵家大门的便衣人员忘著呼喊:“把花除下。”一朵烫上金字“哀念”的白花,“跑”到胡同的大街上,也许会触动了看守人员的神经,深怕赵紫阳离世的消息会让更多人知道。

不过,仍有人左右沿著由菊花堆砌而成的花园,朝著赵家胡同迈进。赵紫阳一名亲属说:“他们不让送(花圈)”,即使一些有心人送花圈往灵堂,看守人员有时会阻挠。而赵紫阳秘书、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秘书鲍彤送来的花圈,现已被高高放在灵堂入口处右上方一个要举头环视四周才会发现的位置。然而,灵堂内当眼处仍留有一些字句含义掷地有声的挽联----个以粉红白合点缀的黄菊花圈上,披上四条挽联,上面写著「五十七字讣告一届总书记两任总理悄然而去”、“十三亿人默哀八旬政治家六十党龄虽死犹生风范…”、“改革先驱高瞻远瞩其功其过群众心里…”、“两势两权分道扬镳或错或对历史自有定论”。另一个花圈则写道:“青史留名人心自在小朝廷何忍…”。花圈内容表达了人们对北京官方“新华社”仅以57字报道赵的死讯而不满。

赵家儿女的花圈则表达了对父亲多年来那份执著的坚持,上书:“支持您的决定是我们不变的选择”、“能做您的儿女是我们今生的荣幸”,另一个联名花圈上书:“亲爱的爷我们要做您这样的人”。

在“六四”事件中,不顾一切到天安门广场流著泪劝喻学生离开时说了“对不起”“我们来晚了”的赵紫阳,自1989年6月遭撤职后,仍坚持自己当年对处理学运的态度,不肯妥协而换来逾十五年失去自由的生活。在前新华社记者杨继绳所著的《中国攺革年代政治斗争》一书中,赵紫阳重申对“六四”事件的立场是早解决比晚解决好,在形势稳定时比出现某种麻烦时解决好。

赵紫阳的亲属对多维表示,十五年来,赵紫阳有许多时间都是在这个书房内渡过,有时会到院子内散步,而灵堂上这幅照片也是站在书房外的胡同墙边拍摄,他说照片上的赵紫阳神态“很自信”。在门槛顶上写著「紫阳书房”的房间,入口左侧放了一张大书桌,上面摆放数个相架,有单独照的,也有与亲人合照的;如今书枱上还放了由孙儿们送的小花篮。高背座椅上后是一排书柜。

据了解,除了书房外,赵的活动范围便是书房及种了植物的三个院子。而间中会到郊区十三陵打高尔夫球场,每年会获准到一些地方休养,如杭州等地,他在黄果树瀑布休养时,听到当地负责人依旧唤他作“老总理”时,显得颇开心。


相关新闻
赵五军豆大的泪珠滚下来
赵紫阳 良知形象的力量
原中共高官李普谈赵紫阳和六四
解读:赵逝世引发党内不合作运动
华邮:赵家坚决拒交葬礼控制权
北京观察员指赵家灵堂人去楼空
胡平:悼念赵紫阳并正告中共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