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增长持续下滑、沿海企业大量破产的紧急情况下,11月9日新华社公布了国务院为扩大内需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并特别推出了一个为期两年总额四万亿人民币(约合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四万亿方案”一出台,世界一片哗然。国内主流经济学家和“精英”们大加赞扬,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计划”、勘称“大手笔”、可以提振全球经济等等,股市也有所回升。但这个“大手笔”给市场带来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人们在对这个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后,市场情绪很快逆转。甚至一些中国媒体和国内专家对这项计划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都在提出警告和质疑。
四万亿投资计划合法吗?
北京宪政学者张祖桦对整个投资计划的出台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他指出,中国宪法规定财政权应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手中,但是,计划的出台是由国务院开会定下的,并没有得到“人大”的认证和审议,因此没有法律授权。
瑞信亚洲经济学家陶冬也撰文指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不经论证,不通过立法机构,不列明资金来源,便抛出如此庞大财政开支的国家。”
很多专家指出,“四万亿”是独裁,没有经过民众的讨论和人大的批准,是非法的。“四万亿”如此没有制衡和约束,和美国救市计划出台前复杂的博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国务院的一个部门——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人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尚未就上述方案进行公议和决断时,就已经擅自安排了在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的政府资金!
专家们在一些网络讨论中指出,巨额决策没有开展公共辩论的情况下就开始实施意味着这一公共支出在合法性上留有悬疑,更不用说在公共精神方面明显的缺失民主程序了。
四万亿是虚胖吗?
经过分析论证,很多经济学家得出结论:四万亿是掺水的数字。
华盛顿著名智库“传统基金会”认为,中国公布的最新刺激经济方案,金额之大或许引人侧目,但实质上是个公关手法,大多只是把原有政策措施重新包装,毫无新意。如同大陆官员在招商会上宣布的引资成果辉煌一样,多是将早已协议好的商业合同加入到“本次招商成果”,“四万亿”中,许多投资计划是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安排好的。
龙洲经讯(Dragonomics)驻北京的董事总经理葛艺豪(Arthur Kroeber)表示,财政方案的实际额外投资可能仅为声明数字的三分之一,即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专家们注意到,此计划项目中包括了不少中国政府原来已经确定的项目,比如地震灾区重建工程;公路、铁路、机场的修建工程,以及为减缓制造业的下滑而提供的出口退税,为土地改革提高农民收入而计划拨出的款项。
据福布斯杂志提供的数据,这类开支大约占了2.5万亿人民币,如果去掉这些项目以后,实际新增开支项目的规模只有1.5万亿元人民币。因此,中国投资四万亿本身只是一个刺激市场的宣传而已。
大陆网友调侃说,中国的四万亿救市方案,就跟这牛车一样,上面好看,但实际不中用。 (网络图片)
扩张财政 方向对不对?
“非法”、“虚胖”也许还不是最可怕的,专家们担心的是,这项方案的刺激作用是否能够及时传导到经济增长上。因为在经济衰退之际,最忌讳的就是投资扩张,而应该注重民生,让老百姓有能力渡过寒冬才是正道。如果大兴土木,相当于竭泽而渔,只会让老百姓雪上加霜。
更有专家认为,大量基建带动经济,必然带来通货膨胀,加大社会官员腐败,从而更加压缩老百姓消费,增加贫富差距和加大社会冲突。从这点来说,这个刺激方案是南辕北撤。“四万亿”被形容为是伟哥更是鸦片。
有网友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府,怎么可以把权力当儿戏呢?前几个月还在紧缩银根,现在就来个180度的大转弯,真是让普通老百姓都感到荒唐。这样的一个政府,有能力把经济管理好吗?” 国内媒体"21世纪经济报导"近日在头版发表社评,称中国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结构不断恶化,效率不断降低,主要靠提高投资率来支持增长,近年来投资率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3%的高水准上,而人民从高速增长中得不到实惠,贫困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
四万亿投资会产生哪些项目?
《中国青年报》曾报导说,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中国决策失误造成的投资资金浪费大约在4000亿到5000亿元。报导说,在某些决策者的思维方式中,认为要使GDP上去,只有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因而热衷于“上大项目”,只关注支出规模而不是支出效益,在未作严格的、科学的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贸然上马。GDP上去了,但并没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富裕。据国资委有关资料,全国国有资产1/3属于闲置浪费。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一些大项目,如三线工程、大跃进、文革中的很多投资,大部份都是失败和浪费。改革开放后许多投资的经济效益也比较低,一大批的停建、缓建工程、“烂尾”工程虽然产生了GDP,但是没有经济效益,甚至也不能容纳就业。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研究员马光远指出,虽然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四万亿”定位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但在程序正义缺乏和公共精神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一旦通过游说获得投资,很可能将资金用于短期见效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将真正的民生产品挤出,走上世纪90年代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的老路。如此,则四万亿的投入不仅不能带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不能确保民生,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反而会引发投资灾难,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周期中贻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局。
工人正在上海的一个建设工地上工作。 (Getty Images)
大工程背后必有大腐败?
11月11日晚,知名政论家石齐平先生在凤凰卫视招牌节目《时事开讲》中直言:温家宝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首先带来的是腐败!
他认为,“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契机,反而成为各个群体分利的工具,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投资灾难——“四万亿”出台过程的仓促和缺乏公共过程,显然为这样的行为提供了腾挪的空间。
《南方都市报》在11月13日刊登了《国家发改委门前的“人头攒动”》的报导,据说,国务院的会议刚结束,国家发改委就已经门庭若市,一个小小的传达室也是人满为患,一天竟然接待了上千人。而发改委周边的宾馆饭店也因为“跑项目”的人太多而火暴起来。
其实在这次的救市大行动中膨胀权利的还不止发改委一家。最让人担心的是,四万亿投资基本上都要通过建设领域变现,而众所周知建设领域一直是中国腐败的高发区,“大的工程背后必有大的腐败”。这就让人们不能不担心4万亿又会造就多少腐败分子?
著名旅美经济学者、时事评论家陈破空先生表示,中共的每一笔大投资,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的往往并不多,很多都在官商勾结中落入了私人的腰包,这已经成为惯例。
民企困境仍无法解决
四万亿计划中80%是用于铁路、基建这些早就热火朝天的项目,而对那些冷落的真正需要救助的中小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目前国内企业利润下滑,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大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而这些政府巨大的基建项目将主要由国有企业尤其是巨大的央企承接,国有控股的机电、钢铁等企业提供原材料,因此,此次调整只是央企的盛宴。
在大项目与大企业的夹缝中,民企的生存空间被再度挤压,而且,本已产能过剩,国企新一轮的产能由谁来消化?
拥有世界最多农民工的中国将又一次面临下岗或者说失业的大潮,再就业将没有着落,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如何拉动内需呢?
民生是否能够真正得到改善才是判断投资成败唯一标准。 (Getty Images)
四万亿元资金从何而来?
这四万亿元不论是新增资金还是存量资金,其来源都有争议。对于公共资金,通常是中央出一部份,地方出一部份。但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卖地,而房地产业目前正步入下跌周期,地产商手中囤积的土地够开发至少5年(这是很保守的估计)以上,不需要再买地了,事实上现在他们开发现有的土地资金还不足,哪里还有钱再去买地?如果地方政府缺了卖地收入这一块,它连 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都不能保障,哪里有钱搞基本建设?而如果地方政府增加税费的征收,那就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企业倒闭得更快,个人更拮据,消费进一步萎缩,与刺激经济计划刚好背道而驰。
中央的资金从哪里出呢?如果庞大救市资金是靠发行钞票,就容易加大通胀压力,削弱民众的购买力;如果庞大救市资金是靠发行国债,就会使民间资金进一步向政府集中,使民间的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如果靠增加税费筹资,就会增加民众的负担,削弱其购买力,抑制内需,也同样与刺激经济计划的目的背道而驰。
羊毛出在羊身上,税收收入、卖地收入,最终的承担者是老百姓,用老百姓的那点可怜收入刺激经济,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让老百姓更加没有购买力,经济进一步衰退。
四万亿救市究竟是福是祸?尤其对广大民众而言,他们能否得救,他们未来的生活是否能更美好更幸福?让我们拭目以待。事实上,无论数目大小,民生是否能够真正得到改善才是判断投资成败唯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