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编辑 徐瑾
继"新常态"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再成热词,"一带一 路"计划引发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以往有何不同?机遇与风险何在?在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度中国高峰论坛上,"中国企业全球投资新机遇"环节引发 不少关注,英国《金融时报》华南记者迪米(Demetri SEVASTOPULO)首先抛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如今中国公司走出去会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
瑞银财富管理董事总经理高挺肯定海外投资是一个趋势,中国企业是随着整体经济结构而逐渐扩张;而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诞生的国际贸易,也意味着商业银 行等金融行业走出去有更多空间。其次,他认为制造业尤其大量民营企业已经有海外投资,最后他强调中国本身市场的大小就是优势,最终很多海外投资还是想"引 进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指出,中国海外投资碰到了更大的历史性机遇,未来十年增长会更快,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三方面因素。第一,中 国经济从人均GDP300美金到现在7000美金,成本提高,经济发展,过去很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不下去了,需要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地方,所以很多低端劳动 密集型的产业纷纷往外走。第二,"三中全会"全面经济改革中,金融改革一块涉及资本项目开放,他认为这意味着过去这种宽进严出的资本项目管制的方式即将改 变,到海外去投资可能成为一个很大的潮流;而随着资本项目开放,汇率变得更加灵活,企业在对外投资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黄益平认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是重要的经济战略,如果政府认真实施,会意味着有很多往外走的机 会。在北京APEC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中国未来十年对外投资达到1.25万亿美元。黄益平认为这一数字十分保守,原因在于过去十年外汇储备增加 了3万多亿美元,如果其中的一部分不再是外汇储备积累而转化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那么中国对外投资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海 外投资看起来很美,机遇就在眼前,但是风险也同时存在。哈佛商学院副教授Christopher MARQUIS认为即使很成功的企业,其实到美国也很难,需要克服文化、社会等挑战,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八九年时间。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莎拉o马尔可塔 (Sara MARCHETTA)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量极大,但这一数字与欧洲在中国投资并不匹配,中国也并没有将太多投资放在欧洲,尽管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已 经增长。她表示未来中欧除了双边的贸易协议之外,可能会有一些自贸区的协议来推动中国和欧盟的合作。
根本而言,海外投资是中国资金寻找更为合理的回报率,尤其相对国内而言,因此并不是有海外投资就意味着真金白银,而是需要自身的具有竞争优势。即使如此,这也并不是一条坦途。
那么过去的经验有什么启示?黄益平坦言,中国海外投资从2004年以来从几乎没有到现在达1000亿美金,其中成功的案例不是特别多,过去走出去的 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论坛上,一位观众不无困惑地提问,表示自己曾经帮助帮助很多中国的企业进入美国,但在工作当中发现了很多的企业并不知道西方的 文化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怎么样在西方做生意,包括当地的法律系统、工会等等。Christopher MARQUIS对此回应称,中国的企业如何学习西方的文化没有灵丹妙药,就是要逐渐将自身融入经济体的长期过程,"全球化代表我们要融入,作为各企业来 说,刚才提到的这些企业,华为在欧洲,海信在美国,他们都需要八九年的时间找到当地的管理层,来找到一些战略,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跟政府沟通,并且能够通过 长时间建立信任。"
海外投资是一个学习过程,除了时间,如何提高学习曲线至关重要,这背后也有机制原因。黄益平强调国有和私有可能存在区别,"如果是一个国有企业,预 算不是一个硬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的支持,学习过程就很慢,甚至有的时候就不愿意学习。我认为归根到底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家,中 国人都有能力到国际上去做生意,短期内犯错误,知识不够了解不多这是都是很容易改变的,难改变的是企业本身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