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Spring 娆㈣繋鍏変复 鍖椾含涔嬫槬   蹇€熼€氶亾 鏈堝垔棣栭〉 - 銆婂寳浜箣鏄ャ€嬫湀鍒� - 璧勬枡鏂囬泦 - 鍖楁槬鏂伴椈涓績 - 璁㈤槄涓庢敮鎸� - 棣栭〉

 推荐新闻
鍛ㄦ檵锛氫篃璋堚€滀簹鎶曡鈥濅笌.
涓撹棣欐腐鍗犱腑瀛︾敓棰嗚鍛�.
銆婄航绾︽椂鎶ャ€嬩腑鍥芥潈璐靛.
寮犲崈甯嗭細瀵昏婊嬩簨銆佸垜娉�.
涓ュ瑜€: 鑳¢敠娑涚殑闈掑勾鏃�.
1933-1934骞达細鍏变骇鍏氬憳锟�.
鍏辩敚瀹屼簡鏄叡濡伙紞锛嶅繀椤�.
鏂扮煕鐩捐锛氱煕鐩惧緥鐨勭瀛�.
涓浗浜虹殑鈥滅埍鍥解€濇€幇璞�
娴佷骸鐨勮壇蹇冿細浠庣储灏斾粊灏�.
浣欐檽骞�: 涓叡楂樺畼涓鸿嚜宸�.
鑼夎帀: 缁忓吀缁欐垜鐨勯璧�
涓反缁忔祹璧板粖鏄护涓浗绾�.
1涓囦嚎锛佷腑鍥藉ぎ琛屸€滄斁姘达拷.
浣欒嫳鏃讹細涔犺繎骞崇粺娌荤郴缁�.
姊佷含锛氶珮鐟滅殑鍣╂ⅵ鑳藉惁鎴�.
涓浗鑲″競闈复鍙叉棤鍓嶄緥鐨�.
涓佸瓙闇�: 楂樼憸妗堢殑璀︾ず
热点新闻
<> 鑳″钩鍦ㄤ负鍒樻檽娉㈣幏璇哄涓捐鐨勯厭浼氫笂鐨勮璇�
<> 涓浗缁忔祹閫€娼€熷害杩滆秴棰勬祴
<> 鑳″钩锛氣€滃叚鍥涒€濇敼鍙樹簡涓浗锛屼篃鏀瑰彉浜嗕笘鐣�
<> 鈥滈槾璋嬭鈥濇祦浼� 鐜嬩箰娉夆€滈槾璋嬧€濇柊鐤�75浜嬩欢
<> 鈥滃叚鍥涒€濋仐瀛ゅ凡闀垮ぇ鎴愪汉
<> 鑳″钩锛氭煆鏋楀鐨勯殢鎯�
<> 鑳″钩锛氫篃璋堟潕搴勬
<> 鑳″钩锛氭俯瀹跺疂楂樿皟绾康鑳¤€€閭﹁鏄庝簡浠€涔�
<> 鏉戞皯璧板嚭浜嗗叿鏈夊巻鍙叉剰涔夌殑涓€姝�
<> 璋佹槸涓浗鏀归潻鐨勬€昏璁″笀锛�
  即时新闻
<> 鑳″钩鍦ㄤ负鍒樻檽娉㈣幏璇哄涓捐鐨勯厭浼氫笂鐨勮璇�
<> 涓浗缁忔祹閫€娼€熷害杩滆秴棰勬祴
<> 鑳″钩锛氣€滃叚鍥涒€濇敼鍙樹簡涓浗锛屼篃鏀瑰彉浜嗕笘鐣�
<> 鈥滈槾璋嬭鈥濇祦浼� 鐜嬩箰娉夆€滈槾璋嬧€濇柊鐤�75浜嬩欢
<> 鈥滃叚鍥涒€濋仐瀛ゅ凡闀垮ぇ鎴愪汉
<> 鑳″钩锛氭煆鏋楀鐨勯殢鎯�
<> 鑳″钩锛氫篃璋堟潕搴勬
<> 鑳″钩锛氭俯瀹跺疂楂樿皟绾康鑳¤€€閭﹁鏄庝簡浠€涔�
<> 鏉戞皯璧板嚭浜嗗叿鏈夊巻鍙叉剰涔夌殑涓€姝�
<> 璋佹槸涓浗鏀归潻鐨勬€昏璁″笀锛�
纽约将举行包遵信追思会
日期:11/22/2007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纽约将举行包遵信追思会

欢迎采访报道:

本周六(11月24日)下午1:30-4:30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喜来登酒店七楼小会议室(Tapoz)举行包遵信追思会。

追思会由北京之春、中国宪政协进会和中华学人联谊会共同主办。

敬请光临。


包遵信先生生平

包遵信,男,安徽芜湖人,1937年9月1日出生。2007年10月23日因脑溢血病复发,医治无效,于28日下午6时逝世,享年70岁。

包先生是中国知名学者,中国思想史专家,一生活跃于思想文化领域,中年以后反专制、除蒙昧,为民主自由而奋斗,其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独立、成绩之卓著,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

包先生父母早亡,13岁就成为孤儿,弟妹先后饿死。然而,孤苦的生活并没泯灭他求知的欲望,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向上意志。他为了读完小学,靠教低年级学生挣学费;读中学时,他为买一部《红楼梦》,整整饿了一个月。正是靠着自己的顽强努力和天资聪慧,包先生先考上全国重点中学芜湖一中,继而考入北京大学。

1964年7月,包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随即进入中华书局任哲学编辑。和同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他在无休止的令人疯狂的政治运动中浪费了20多年青春年华。1976年国家出现了大转折的契机,包先生被调入国家出版局研究室,1981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任副研究员。新的历史契机令他英姿勃发,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大展宏图。

1984年至1986年,包先生任《读书》杂志副主编,协助主编组织和编发了大量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书评和论文,使《读书》杂志成为中国的名牌刊物之一,在当时的知识界和文化界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

创建于1984年“中国文化书院”,为当时知识界和文化界著名的学术机构,包先生任书院导师之一。1978年至1987年,包先生任《中国哲学》主编,1988年至1989年任《文化哲学丛书》副主编。除了倾力编好这些刊物而外,包先生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以及《中国论坛》、《明报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约百万字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启蒙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热”中的著名人物。这些文章中的上品,后来集结在《跬步集》和《民主与启蒙》等著作中。

包先生非常重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微,但他从来不是“尊孔派”,他对文化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一贯采取批判态度,有人因此而称他为“反孔派”,他则很恰当地认为是自己是批判继承派。包先生的这种严谨而公正的学术态度,为许多同行所称道。

包先生一生事业中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个是主编《走向未来》丛书,一个是在80年代末那场震撼世界的民主运动中可圈可点的表现。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包先生先任主编,后任顾问,从1984年出版第一批书籍起,整个80年代一共出了80多种,每一种都再版重印。丛书展现了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日新月异的面貌,反映了人类认识和追求真理的曲折道路,记录了那一代人对祖国命运和人类未来的思考,成为当时知识界和年轻人最为看好的启蒙读物,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的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念念不忘。时隔二十多年,参与编辑、翻译和写作的青年学者中,已经有不少人成为各自领域中的著名人物。包先生本人也因此而成为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非常敬仰的前辈学者。

1989年是当代中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那一年的4-6月爆发了席卷全国、震撼世界的民主运动。“八九民运”为中国当代史谱写了辉煌的一页。包遵信先生以他一贯的践行精神,积极投身于“八九民运”的全过程。作为中生代意见领袖,从89年3月知识界的公开信活动到戒严后的一系列活动,他参与了知识界发起的大多数重要活动,堪称八九期间知识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包遵信先生为争取公民权利、推动中国民主化转型,不避风险、大声疾呼,尽到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

“六四”惨案发生后,包遵信先生被捕入狱,获五年刑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开除公职。他失去了工作,原有住房被强行收回,没有工资,没有养老金,没有医疗保险,实际上等于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但是,他无怨无悔,除了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之外,还不辞辛劳,提携后学。与此同时,他一直热情地参与争取自由与人权的社会活动,先后参与多项维权签名活动,参与知识界呼唤社会宽容的公开信,参与呼吁重新评价八九运动的签名,参与声援天安门母亲、北师大学生刘荻、湖北作家杜导斌;即使在2004年脑干出血,身患重病以后,仍然初衷不改,直到今年8月,他仍然在中国学者、作家关于北京奥运呼吁书上签名。

包先生那瘦小的身躯中,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和坚强的意志,令人钦佩不已!

在当代中国,知识界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大面积沦落的困境中,包遵信先生以知行合一的勇气,诠释了“人怎样活得有尊严”,从而赢得了向往自由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典范。

包遵信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挽联
    
走向未来,未竟神州启蒙业
囚居京城,锻造华夏自由魂


相关新闻
请还包遵信先生一个公道
廖亦武:饮食老包
余世存:没有仇恨的战斗
包遵信葬礼缺席者声明
李淑娴 方励之:哲儿纪事二则
包遵信先生追悼会现场人物图集
包遵信女儿包瑗的鸣谢
Copyright ©銆婂寳浜箣鏄ャ€嬬紪杈戦儴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bjs201022@gmail.com webmaster@bjzc.org manager@bjzc.org
鍦板潃:BeijingSpring,P.O.Box520709,Flushing,NY11352 USA
鐢佃瘽锛�001-718-66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