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质事件中遇难的八名香港人遗体:能否避免悲剧重演?
僵持了十几个小时后,菲律宾巴士人质事件以悲剧结束。警方的无能成为众矢之的,总统阿基诺则归咎媒体的全程直播。谁是谁非?我们能够从这次惨剧吸取什么教训?
枪手固然是肇事者,但当局的谈判策略,警方的救人手段,乃至媒体报道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事态的发展。
谈判策略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谈判课程”里面提到了谈判策略的五个要点,其中就包括:理解对方的感受、拖延时间让对方冷静下来、协调解决对方遇到的问题。
也就是说,首先应该稳定劫匪的情绪,尽可能答应其要求,必要时可以使用“连哄带骗”的手段,争取先释放人质,然后再慢慢讨价还价。不过马尼拉警方这次似乎并没有很好地使用上述手段。
另外,曾经为英军和伦敦警察厅提供反恐咨询的保安专家舒贝尔基向BBC指出,当门多萨站在巴士门口与警察谈判时,警方没有把握机会把触手可及的枪手制服,错失良机。
虽然枪手门多萨放了几名人质,但当局却始终没有答应他希望复职的要求,双方于是僵持下去。几个小时过去,当局不但未能把门多萨安抚下来,更突然逮捕了他的弟弟,这一幕正好被门多萨透过巴士内的电视看到,这无疑激怒了他而大开杀戒。
人质谈判正式宣告失败。事件的解决方法只能靠武力,可是接下来的人质拯救行动却又混乱不堪。
图右的警察不慎把铁锤抛进车内,图左的警察没有防弹衣和头盔
拯救混乱
拯救人质讲求的是“攻其不备”,但菲律宾警方这次整个行动却扰攘了一个多小时,失去了突击的效果。
从电视画面上见到,警察拿着大铁锤费劲地挨个窗户敲,在打破窗户之后,却没有立刻采取下一步行动,而是从车的侧面敲到车尾,这等于是提醒枪手警方将要强行进攻。
更让人汗颜的是,负责敲巴士大门的那个警员甚至不小心把铁锤抛了到车里面,然后狼狈地捡出来。
另一方面,蹲在巴士侧面的一名警察试图把一个类似催泪弹的物体抛入巴士,几次都没成功,旁边的同僚捡起来又丢了几次,好不容易才从窗户空隙塞了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救人行动一般都的“标准”做法是:把窗户炸开后,马上丢入让人暂时失去知觉的震炫弹,接着冲入现场制服劫匪。整个过程应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完成。
装备不足
菲律宾警方周二终于改口承认,参与营救行动的警察训练不够、领导无方。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第一批围攻巴士的警员当中,至少有两个没有穿防弹衣和戴头盔,也没有可供爬入车窗的梯子。
英国反恐保安专家舒贝尔基向BBC表示,菲警方应该使用定向炸药把窗户爆破,而不是用榔头慢慢敲。
一般的反恐特警在近距离战斗(close quarters combat)时都会使用穿透力弱、但打击力大的9毫米中空子弹,配备的通常是MP-5等型号的微型冲锋枪。
反观这次围攻巴士的警察拿的是M-16步枪。除非经过特别改装,M-16使用的标准子弹是5.56毫米口径步枪子弹,它的特点是穿透力强,近距离射击可轻易穿透几个人。
也就是说,假如菲律宾警察使用的是标准的5.56毫米子弹,并在巴士内向门多萨开枪,子弹很容易射穿他身体,然后再击中其他的人质。
正如舒贝尔基指出,现场警员拿的是不合适的步枪,应该使用短小的轻机枪。
媒体帮凶?
警察调查现场:能否吸取教训?
惨剧发生后,总统阿基诺承认当局在营救人质手法上有缺陷,但同时也批评传媒全程直播过程,使枪手了解警方的行动。
枪手光天化日之下在首都马尼拉劫持人质并且与警方对峙,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媒体会放过这个报道机会。
为了抢眼球、吸引观众,无论是菲律宾地方电视台还是世界大媒体,自然都会竞相全程直播,对于观众来说,这比看电影精彩刺激得多(但恐怕没有少人想到最后会以悲剧结束)。
既然要求媒体不报到整个事件是不可能的,那么菲律宾当局在准备进攻之前,是否可以要求媒体暂停直播,以免行动曝光?
拯救人质行动从来都是危险、充满变数的。虽然负责这次行动的警察已经被撤职,但永远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可以肯定,这不会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的劫持人质事件。如今追究责任的目的,不光是要为遇难者讨个说法,也是希望各方能从这次惨剧吸取教训,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