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让人心酸的<买断工龄>
日期:12/15/2003 来源:盛唐社区 作者:盛唐社区

一位在基层县支行的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刚刚办理了“买断”了工龄手续,拿到了八万块钱,现在正式成了一个无业游民。言谈中,朋友流露出了淡淡的悲哀:自己的最高学历只是一个函授大专,年龄也三十好几了,再想觅一份体面的工作恐怕是很难了,现在生意也极不好做,老婆的单位也不景气,孩子升学还要缴学费,8万块钱用不了多久就会坐吃山空,现在非常害怕将来万一生灾害病该怎么办。我说,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要“买断”呀?朋友叹了一口气道,不买断就要竞争上岗,支行营业网点还要大范围裁减,而且规定员工年龄超过35岁后就不允许再临柜了,将来等待自己的也就只有下岗一条路可走,到那时就只有靠行里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或社会救济生活,再想按现在的“价格”买断工龄也不可能了。

朋友的经历让我感慨世界变化之快,就在两三年前,能进银行系统当差,还是人人羡慕的好工作,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行,没想到命运真的会作弄人。到底是谁动了他们的“奶酪”?这话题扯开来谈恐怕就长了,只是这“金饭碗”突然间就变成了“泥饭碗”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国有银行自毁长城?

有比喻说,国有银行是准行政机构,实际上已形成了四级管理、一级经营的官僚体系:总行、省分行、地市二级分行、县支行都是管理部门,真正在市场一线打拼的就是最基层的营业所、分理处的员工,而现在的机构改革,往往就是要拿这部分人开刀。难怪在国有银行基层行的员工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改革就是管理行整治基层行、当“官”的整治当“兵”的。朋友打电话说:由于一线人员裁减太多,一些网点已经拉不开拴了,有的分理处仅剩下2-3人,每天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而且天天如此,没有任何节假日。

国有银行管理机构的臃肿是十分惊人的。

仅以豫南一家国有银行中等规模的县支行为例:仅支行机关就设有办公室、信贷科、保卫科、审计科、监察室、会计科、计划科、人事科、基建办、党办、工会等五花八门的管理部门,人员有30多人,人工工资、办公费、车辆运营费、工杂费、水电费、差旅费、招待费等行政开支巨大,每年要数百万元,这和股份制银行一个支行从行长到柜员全部人马仅十余人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历史上实行过安排配偶及子女入行的政策,该行内部一家数口甚至十余口人同在支行工作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大多只有初中水平,并且难以管理。国有银行省分行、地市二级分行的官僚队伍更加庞大,庞大的管理队伍并未产生高效益,机构臃肿的结果是相互推诿扯皮、效率底下、人浮于事。不仅如此,有许多人还在削尖脑袋往机关里钻,奢望过上光拿钱不干活的舒坦日子。

当前,国有银行的机构改革不是以各级管理机关作为切入点,反而首先拿基层经营单位及一线员工开刀,有人形容国有银行是在自毁长城,这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是不能不引起国有银行的警醒。

优秀人才悄然流失

在某行省分行工作的一位朋友说,许多正值青壮年、有能力、有学历的同事正美滋滋地怀揣着买断工龄的巨款,跳槽到了股份制银行,有的去了中信、有的去了浦发银行。许多人走后,还留下一屁股不良贷款无法清收,这部分贷款肯定会随着贷款责任人的远走高飞而变成死帐。

根据管理学理论,企业裁员,首先淘汰的应该是最差的10%,但国有银行的裁员却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老弱病残可以提前退休,甚至还可以比在职时拿更多的工资;靠走后门安排进银行、素质较差的员工没有一个愿意走;对买断工龄积极性较高的倒是那些较为优秀的员工,许多人甚至做工作要求买断走人。

据统计,1998年~2002年,四大行人员净减少25万人。有人认为,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优秀人才的走失,倘果真如此,这就不能不说是国有银行的悲哀了。

裁员成本从何而出?

如果从“精简人员,利于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国有银行的裁员改革,那么,流失一部分优秀人才也许是人才流动的必然现象,但是,银行哪来那么多的钱来“买断”职工工龄?改革的成本到底从何而出?这倒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大问题。

四大国有银行目前的不良资产大约为25%,这是官方公布的权威数据。有分析说,国内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只有大约不到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银行的利润率只有大约2%,若银行的损失类贷款达到2%,银行一年的经营成果就要化为乌有,若贷款不良率达到15%,那么银行的一切开销都要靠储户来垫支了,虽然我们有庞大的国家财政作为后盾,虽然国有银行都有宏伟的上市计划,虽然这部分亏空最终完全可能由国家财政或股民来买单,但目前的情况是,储户已经把这部分钱垫上了。

那么,国有银行员工“买断工龄”,又要靠谁来拿钱呢?


相关新闻
2003年:丑陋的中国和苏醒的中国
感动中国的十幅图片
BBC点评:保护私产与既得利益
北京遭受[上访鸣冤]洪峰
教育腐败矛头直指陈至立
海内外学者谈巴金百岁
七省区货运列车洗劫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