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大陆亟需新台湾政策
日期:7/28/2004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黄钟

黄钟


  国家统一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而且弯路未必就是最远的路。耐心也是一种力量,有时武力做不到的事情,耐心和信心能够做到。5月17日,大陆当局发表措辞强硬的\"5·17声明\"。很明显,是试图对台湾政局施加影响。5月20日,陈水扁在台北发表就职演说。在措辞圆融的演说词里,虽然看不到诸如\"台独\"之类的字眼,但陈水扁一贯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却表露无遗。他声称,要在2008年卸任之前,\"交给台湾人民及我们的国家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并将实现\"公投入宪\"。时间不多了。

大陆应直面什么样的台湾民意

大陆一贯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和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则,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一挑战开始于1991年的台湾修宪。1991年修宪,实现了国会议员直选,1992年修宪,实现\"总统\"和\"副总统\"直选。从此,任何政治家要赢得政治职位,就不能不考虑选票和选票背后的民意。这意味着,在两岸统一问题上,大陆从此不仅要和台湾当局对话与谈判,更是要考虑台湾的民意。台湾何去何从,已经不能只看政治家答应什么,而是更要看民意认可什么。也就是说,大陆要与台湾统一,就不能不面对2300万台湾人民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将是通过选票的形式表现。一旦公投入宪,大陆将随时面临这样的挑战:如果台湾人民用投票决定自己的前途,大陆何以为对?在此背景下,如果大陆不能理性、冷静、务实地看待台湾的民主进程和民主实践,依然不时强调自己有使用武力的权力,那么,大陆在台湾民众眼里,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尊重他们意愿的反民主形象。毋庸讳言,目前大陆对台湾缺乏足够的亲和力,无法使自愿投票的台湾选民相信,军事威慑只是针对\"台独分子\"无论多么不情愿,如果大陆不能对台湾民众形成亲和力,台湾将渐行渐远。而过去一贯沿袭的强硬做派,已经无法应对台湾局势的演变,它顶多只能延缓不想要的结局。

军备竞赛不符合两岸的根本利益

  应该说,海峡两岸为了寻求国际支持,谋求国际空间,比如军事合作、建立外交关系等等,都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虽然大陆一直希望并宣称台湾问题是自己的家事,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容易做得到的。因为台湾的当权者一定会继续推行台湾问题国际化。即使从台湾的角度来说,由于台湾地理空间狭小,没有战略纵深,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会竭力寻求外界的支持,更何况其他国家在台湾问题上还可能有自己的利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在两岸军备竞赛问题上表现最为明显。
  台湾最大的问题仍在于美国。美国众议院2000年2月1日出台的《加强台湾安全法》第二条就明确表示:\"美国将保持抵御任何危及台湾人民安全、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的威胁的能力。\"\"美国的政策是,拒绝任何中止美国向台湾提供其合法自卫所需的防御性装备和服务的企图。\"该法第五条称要\"维持台湾足够的自卫能力\"。这意味着美国在法律上坚持要维持两岸的军事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陆要想保持对台军事优势,就等于不但是在跟台湾进行军备竞赛,而且更是在跟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必须看到的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不是国际条约,在美国不具备法律效力,而《与台湾关系法》和《加强台湾安全法》却具法律效力,只要国会没有废止,任何总统执政都得遵行。这也就是说,无论美国在大陆决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反应会怎样,起码它不会放弃对台湾的军备支持。
  大陆并没有相对美国的技术优势,为了保持对台军事优势,势必需要从俄罗斯等国家进口军火。结果可能是恶性循环:两岸因为安全忧虑所进行的军事准备,导致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而中国大陆军力的增长,以及不断发出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声明,也在导致中国周边国家因为安全忧虑,而卷入到东亚的军备竞赛之中。不但如此,两岸的军备竞赛也使日本有了担心\"有事\"的借口,这实际上是在为日本加速正常化提供战略机遇。本来中国威胁论就是周边国家叫得最响,大陆的做法既不能解决台湾问题还落人口实,从日本到台湾再到东南亚,完全可能因此形成对中国的环形遏制。一旦形成这样一种态势,中国大陆的发展空间就显得相当压抑了。这既是日本期盼的,也为台独势力所向往。
  可以说,避免两岸军备竞赛,通过对话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维系和促进与美国的战略关系,是大陆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国台办\"5·17\"讲话中提及的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等提议,显然已认识到此一问题的重要。

慎言不惜一切代价

  十年前,邓小平就说:\"我们精力要花在经济建设上,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他还说,\"下一世纪前50年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台湾\"。他的话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统一的时间表,二是集中精力搞建设,三是2050年前台湾海峡不要有战事。
  之所以如此,正如大陆官方所言:\"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不幸的。\"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说,一旦发生战争,那就意味着两岸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沦为战场。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占大陆国民生产总值的1/4。大陆的一些重要中心城市也分布在东南沿海。而且大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也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是很难讲理性的。1999年7月25日,国民党投资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泰英就曾公开宣称:大陆一旦武力攻台,就发导弹袭击香港和上海。如果再考虑到大陆的矿产资源输入的主要通道是南海和马六甲海峡,一旦进入战争状态,资源进口就会受阻,再加上国际社会可能的经济制裁,以及因为局势紧张导致资本外逃等因素,大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可能因此毁于一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随之化为泡影。
  所谓在台湾统一问题上可以不惜代价的想法,不符合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大局重于意气。问题不在于敢不敢付出如此代价,而在于应不应付出如此代价。一旦战争爆发,没有人能够担保战争的代价只是局部的、可以承受的暂时牺牲。如果对台湾的独立没有痛苦,那就是对中国的命运丧失了良心;如果认为为了两岸统一而不惜诉诸武力,那就是对中国的前途头脑不清醒。
  中国经不起折腾。战争会使中国丧失崛起的机遇,21世纪的中国需要的是和平统一。

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

两岸的热战虽然四十年前就结束了,但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两岸一直处于\"舌战\"状态。在可见的未来,舌战和军事对峙恐怕还将继续。可是,从两岸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计,要结束僵持状态,实现良性互动,就必须推行新台湾政策,掀开两岸关系的新篇章。两岸重新统一的目标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但是对统一的理由,如何实现统一等等问题,却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有句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上个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处理两个德国的问题,就是退中求进。包括勃兰特在内的西德政治家,从来都没有放弃统一德国的愿望和努力,但是放弃武力统一。想想看,如果西德用武力对付宣布独立的东德,后果会比勃兰特推行东方政策更好吗?
  德国最终的统一,恰恰印证了邓小平的话:\"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
  历史的经验不一定要效仿,但不能不注意。起码德国的历史表明,国家统一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而且弯路未必就是最远的路。耐心也是一种力量,有时武力做不到的事情,耐心和信心能够做到。欲速则不达。两岸统一没有立竿见影的速成秘诀,在目前的情势下,拟订统一的时间表是不现实的。弥合两岸几十年来留下的裂痕需要时间。因为两岸已经不只是地理和政治上的悬隔,还有政治思想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两岸的统一不仅有赖于政治统一、市场统一,还需要文化思想的融合。而这些工作不是三年二年就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两岸可以从事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不能是不统一就选择对峙。
  两岸在统一问题上应该有平等的心态。自1895年之后,两岸只有1945到1949年短短4年的统一。两岸实际上是长期分治的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承认这一点不过是承认一个事实而已。如果统一是两岸人民合意的联合,就不能不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和沟通。否则,就难以坐在一起对话和沟通,更不要说谈判了。在这一点上,大陆应该看到台湾和香港不同,当年香港是在英国手里,大陆是和英国谈判,而台湾则不然。
  承认对方是一个不同的政治实体,是务实的双赢选择。在这一点上,大陆应该有自信,超越暂时的得失,看到长远的趋势。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台湾的安全与和平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大陆的善意,否则,台湾海峡无法拥有永久的和平。如果大陆能够在市场经济、开放和法治、民主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成就,两岸的统一问题就能够水到渠成的解决。那时,两岸统一将使中国发挥西太平洋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中坚作用,这对台湾和大陆都是有利的选择。在最终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之前,大陆应该在两岸关系的缓和、正常化上有所作为,创新统一的理论和政策。虽然一再强调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或是诉诸两岸同文同种,声称统一有利于繁荣,这都没错,但是这些理由依然解决不了双方合意的问题。一方自己觉得有理的东西,在另一方可能认为漏洞百出。尤其在双方出现分歧和裂痕的时候,更是如此。然而,强扭的瓜不甜。这是一个生活道理,也是一个政治道理。我们应该深思的不是我们为了统一有没有可以让台湾遭受炮火和人民陷入痛苦的权利,而是如何能让台湾的幸福也符合大陆的利益。两岸最终实现统一,应该是大陆不懈追求的战略目标。不管需要多少时间,都应该耐心而又充满信心地在和平与发展中谋求统一。


(转自凤凰周刊)


相关新闻
胡平:大陆少数人支持攻台
中共一中前提两岸难复谈
台湾总统520就职演说全文
陈水扁宣誓就任 谈两岸关系
学者认为台不可轻视北京声明
台湾大验票 各界静待司法裁定
周一展开全台大验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