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陈小雅:[蛋击毛像]事件辨析
日期:6/10/2005 来源:新世纪 作者:陈小雅


第一, 三本书都经过同一人或同一机构审查。

第二,根据公安局笔录的“口供”。笔录者听不清浏阳话,误将“13时”听为“是3时”。

第三,北京市有关方面,有意造成“游行高峰”中爆发的事件印象,事后谎报时间。

第四,天安门管理处工作人员或有意展览污染的毛像,或因工作疏怠处理迟钝,为掩盖过失,谎报了时间。

而正因为有这个错误的时间概念存在,才有了外界后来传言的“毛泽东显灵”说:毛像被塗污后,“转眼之间”风雨大作……云云。

关于参加人数的记载,为什么会出现“三人”说和“四人”说的分歧?由于未知的因素尚多,笔者至今不能做出合理的推测。唯一可以想象的是,张良在跑到海外后,发现官方所说的“三人”之外,又多出一个陌生的名字,未对余志坚和裕鸣飞两人身份和角色详加审查,就以“拟权威”的口吻宣布了“四人”说。

关于事发现场的情景,由于本人不是全过程目击者,所以不敢断定陈文和国防版两种完全不同的“现场互动”不存在。是否在事件的前半段,在天安门门洞和他们三人的周围,的确聚集了许多支持、叫好的群众,或是反对、谴责的群众?而这些群众后来散去,到笔者出现时他们“恰好”不在场?也是未可知的事情。但依据中国人聚众围观的情理,人只会越聚越多,直到公安前来驱散。但违反常情的是,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天安门管理处、遍布广场的着装警察、便衣警察,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而且陈希同的报告根本不提此事。其中是否有未被外人破解的企图?也未可知。但如果存在这种企图的话,广场学生的最后决定,无疑是粉碎了某种未被发现的阴谋的。

但正因为在此次事件中,公安的身影自始至终隐居幕后,所以,根本不存在人为造成人员疏散的情景,因而也不存在人员骤减的外在原因。如果发生骤减状况,只能是主观原因。而如果是主观原因,则又与陈文所描绘的热烈局面相矛盾了。

此外,事发现场围观人数的多少,与官方得报的迅迟,也是一个相关联的因素:如果人多,消息扩散则快,官方得报快,肇事者逃逸的机会则少;如果人少,消息扩散则慢,官方得报慢,肇事者逃逸的机会则多。但相反,如果周围都是支持者,肇事者被掩护逃逸的机会则大。而受激情群众感染,学生纠察即使一意坚持学运自身安全利益,也不可能违遏民意和舆论,则三个成年人被学生“扭送”的机会则等于零。

但更出人意表的,恐怕不是公安始终不露面,而是三名肇事者似乎始终都没有逃逸的打算。不仅不逃,而且似乎在等待,而且能坦然前赴“鸿门宴”。如果不是一种坚定的“英雄主义”和“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责任感”在支撑,也是无从解释的事情。而如果事情果然如此,广场学生那个“民主的错误决定”,则是“歪打正着”地成就了这几位英雄了!

笔者认为,八九民运是发生在十六年前中国的一场大型的、内涵复杂、诉求多元、表达各异的群众运动,无论其成败得失,都是与当时中国人的情感需要、觉悟水平、处事能力和成熟程度相关的。蛋击毛像事件之所以值得“较真”,原因在于,它牵涉到八九民运的主流、当时公众的浅层意识,到底是“亲毛”还是“仇毛”,是“反毛”还是“模仿毛”?或者在不同的层面,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含意?而做出这种判断的唯一依据,就是提供事件的真情实况。刻意“丑化”和刻意“理想化”都是于科学无益的。

2005年5月19日于北京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相关新闻
巴黎集会谴责六四屠杀 声援退党
永远的记忆 历史的传承
六四在记忆和遗忘斗争中
中央公园纪念六四大型集会
中山大学悼念会 余光中追忆六四
纽约纪念六四惨案16周年纪要
悉尼纪念六四集会上的演讲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