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严家祺:读李洪林编[争鸣之音]
日期:3/15/2006 来源:争鸣 作者:严家祺

——百花要齐放,百家要争鸣

严家祺


春节前夕,收到李洪林编的《争鸣之音》一书。李洪林曾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争鸣之音》一书是香港《争鸣》月刊创办人温煇近三十年来在《争鸣》上写的社论和文章的文选。对中国大陆思想文化界来说,曾经是共产党的「思想理论领域」的一位「主管」为一位一生致力于揭露批判共产党一党专政的政论家编辑文选,这本身就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争鸣之音》的编辑出版,一定会受到中国大陆思想文化界的广泛欢迎,有助于推动中港台「两岸三地」的思想交流和思想融合,这正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一个大趋势。

李洪林其人

李洪林生于一九二五年,二十一岁参加中国共产党。由于李洪林做地下工作,国民党要抓他,但没有抓到,一九八九年「六四大屠杀」后,终于被抓到了。但抓李洪林的不是国民党,而是共产党。李洪林在他的《自传》中说:「国民党抓我,是因为我要推翻它;共产党抓我,却因为我在维护它。」

五十年代,李洪林曾在陈伯达、田家英、胡绳、周扬领导的机构中工作,一九六二年参加「湖南调查」前,毛泽东在武汉接见了田家英领导的调查组成员,其中就有李洪林。一九七九年在理论务虚会休会期间,为了帮助邓小平起草讲稿,邓小平约见了胡乔木、吴江、李洪林、滕文生几个人,作了一次长谈。这个滕文生就是在文革初期摘编《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向「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开火」的滕文生,九十年代成了江泽民讲稿的主要撰写人。

在胡耀邦担任中宣部部长和总书记期间,李洪林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有着巨大影响。一九七八年,李洪林写的《科学与迷信》,在《人民日报》上刊出,首次提出「破除现代迷信」。一九七九年,他在胡耀邦主持的理论务虚会上,作了《领袖与人民》的发言。他的名言是「人民可以选择领袖,领袖却不能选择人民」,「领袖应当忠于人民,而不是人民应当忠于领袖」。「要树立民主的权威,破除专制主义的权威」。

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学生运动期间,李洪林起草了《纪念五四,深化改革》倡议书,带头签名,后来又参加了「十二名学者」的《紧急呼吁》,仅仅这两件事,李洪林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四十三年,竟以「反革命罪」遭到了共产党政权的逮捕,关押了将近一年。

编辑《争鸣之音》的初衷

一九九九年李洪林的《中国思想运动史(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年)》在香港出版了,这是一本系统记述毛泽东邓小平时期「思想斗争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控制运动」历史的巨著。全书十五章,延安整风运动一章作为全书的「序幕」。这部书从批判《武训传》、批判梁漱溟、胡适、整风反右、文化大革命、批林、批邓到反自由化,一次一次思想控制运动和思想斗争运动的全过程都作了叙述和分析,而且也记叙了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然而,《中国思想运动史》一书缺了香港一大块。「思想解放运动」一章有一节是「西单民主墙」,其中谈到了《北京之春》、《探索》、《四五论坛》,谈到魏京生的「第五个现代化」和启蒙社的「必须对毛泽东三七开」在当时的影响,但没有提及在西单墙以前,温□早就以《无民主化即无现代化》为题撰写《争鸣》社论。李洪林在《争鸣之音》的「代序」中说:

「中共的『四个现代化』,只限于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即只搞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而不要社会制度的现代化,特别是政治制度,绝对不搞现代化,只能坚持一党专政。这和清末的洋务运动一样。洋务运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是『独裁为体,四化为用』。温□是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人,一九七八年六月一日,他为《争鸣》写的社论题目就是《无民主化即无现代化》。他没有像一九七九年有人把民主和『四化』并列为『第五个现代化』,而是把民主作为四化的前提和统帅,并且响亮地喊出:『必须用一化带动四化!』在人们都为『四化』感到满足的时候,能够清醒地看出问题之所在,并且把民主这一『化』提到这样高度,温□是中国理论界的第一人。」

李洪林又说:「二十多年来,《争鸣》杂志一直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风雨同舟。特别使人欣慰的是,当中国大陆的思想解放运动遭到摧残之后,《争鸣》在香港举起自由民主的旗帜,继续在思想解放的大道上前进。尽管北方寒风凛冽,这里却是百花盛开。这时我才察觉到,原来写《中国思想运动史(1949-1989)》的时候,没有顾及香港这块园地,忽略了包括《争鸣》杂志在内的香港思想界的作用,实在是不应有的疏漏。

作为弥补,商得作者同意,请他选出若干文章,由我加上一些按语编成这本《争鸣之音》。其所以叫作『争鸣之音』,一是因为入选文章全部出自《争鸣》杂志,二是这些文章都是和中共当局争鸣的。」

中国政治气候的周期变化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天,我在《争鸣》上写的《新纪元的「时间观」》一文中说:「政治十年一大变」。看一看李洪林的《中国思想运动史》,中国政治「十年一大变」似乎是一个「规律」。五十年前的一九五六年,风和日丽,是中国政治中的一个「自由化年份」。这一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一个「秘密报告」,反对「个人崇拜」,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这一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受全球政治气候的影响,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当全球政治气候暖化时,中国的政治气候迅速变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八个字很得人心,然而,「大鸣大放」的结果却使毛泽东十分惧怕。在「鸣放」的高潮中,毛泽东写了一篇《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鸣放」变成了「反右」,从此「一花独放、一家独鸣」。

二十年后的一九八六年,又是一个「自由化年份」,紧接着又一次「反右」,一九八七年一月,竟把敢作敢为、深得民心的总书记胡耀邦赶下了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五月是「反自由化」后中国政治气候的短暂回暖,最后竟以「六四大屠杀」告终。

「政治十年一大变」,二○○六年将是不寻常的一年。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停刊事件也许是一个讯号。中国政治气候暖化后经常有一阵阵寒流,而寒流过后又会有温和的时刻。袁伟时的文章《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在《冰点》上刊出后,明明可以通过「百家争鸣」的方式明辩是非,而愚蠢的宣传部门主管不相信真理会愈辩愈明,竟采用下令《冰点》停刊的方式来解决思想理论中的争论。

有争鸣,才会有和谐

二○○六年的中国,已很不同于五十年前一九五六年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在一步步消灭私有制经济,而五十年后的今天,私有经济已成汪洋大海,毛泽东思想的根基──建立公有经济的乌托邦已连根拔除。经历了这样一场翻天覆地大变革的中国,宣传部门对待《冰点》周刊的做法竟与五十年前大同小异。

新时期要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我觉得中国在「非政治领域」已开始「百花齐放」,然而,在「政治领域」仍是「一家独鸣」。在一个迈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没有争鸣,没有思想言论自由,既不会有「法治」,也不会有「和谐」。希望从二○○六年开始,「争鸣」的精神能传回中国,也希望中国大陆的读者能读到李洪林编的《争鸣之音》。

写于二○○六年一月三十日纽约


——《争鸣》2006年3月号


相关新闻
维护左派在党天下办网的权利
张中行:绝不宽恕
沙叶新:知识分子能感动中国吗
胡平:评温铁军福建宁德讲话
陈奎德:中国政治转型的诱因
[十六大]以来宏观经济形势
陈世忠: 一个节外生枝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