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契林
据当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回忆,1971年9•13事件之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得知林彪所乘坐的那架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包括林彪在内全部身亡的确切消息之后,号啕大哭,捶胸顿足。足足过了二十多分钟,方才平静。
另有民主人士回忆,周恩来以前也当众哭过一次。那是在国共内战时期。一群民主党人找到周恩来,准备提问有关解放军的动向。不料,周恩来当场哭了起来,一面哭一面痛斥,国民党那么欺负我们,没想到你们也如此欺负我们。大意如此。
此哭决非那哭。周恩来这两场哭,对比鲜明。周恩来的那场哭,无疑是在做戏,把那些在国共两党之间煞有介事地斡旋不已的民主人士准备出口的种种质疑,一古脑儿地哭回进他们的嘴里去。面对一群被他哭得目瞪口呆的民主人士,周恩来脸上在哭,心里却在暗暗好笑。这时候的周恩来,既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又像《尚书•大诰》里的周公姬旦。这个场面充满戏剧性,也充满喜剧性。周恩来哭得有滋有味,宛如年青时在舞台上的演戏。
然而,周恩来二十多年之后的这场哭,却没有丝毫戏剧因素,并且悲怆到了比戏剧史上所有的悲剧还要悲。周恩来脸上在哭,心里也在哭。这是一场憋了很久很久的失声恸哭。假如那次是假哭,这次绝对是真哭。既哭林彪,又哭自己;既哭自己的处境,又哭国家的命运;还可能既哭毛泽东、又哭所有被毛泽东整肃的同志战友••••••内容丰富得足以蕴含整整一部共产党革命和共产党执政的历史。
周恩来之哭当然主要是哭林彪和哭自己。哭林彪的悲剧结局,哭自己没有林彪那样的勇气、却最后又难免林彪那样的结局。伴君如伴虎。就连毛泽东十分宠信的张春桥都如此感慨,更不用说被毛泽东始终猜疑的周恩来。与毛泽东总是善待没有权力的女人相反,毛泽东从来不善待拥有权力的男人;哪怕像周恩来这样温柔体贴到了比女人还女人的地步,也不肯放过。周恩来对此只能一哭了之。
周恩来一生当中,最为精彩的,可能就是这场痛哭。周恩来这场哭,比得上李后主的全部词作。问君能有几多愁,岂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简直就是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面对林彪的拍案而起,傲然抗争,宁死不屈,周恩来于悲痛之外,更多的是惭愧。纵观林彪一生,每次反对毛泽东,都是立场明确的主动出击。从质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到长征途中写信要求毛泽东交出兵权;从东北战场上纠正毛泽东瞎指挥,到拒绝带兵赴朝鲜与美国对抗;从当面抗议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最后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将来的历史学家写到林彪,结论一定会是虽死犹荣。相比之下,周恩来在毛泽东的阴影底下,却活得极其窝囊。邓小平被打倒之后复出,尚且都敢大刀阔斧地全面整顿,虽然激进有余一点,却做得毫无惧色。可是周恩来在亦步亦趋地追随毛泽东时,哪怕只是还点良心债务,都会缩手缩脚。面对林彪的宁死不屈,周恩来怎么能不对自己的如此窝囊恸哭失声?最近网上披露的二张摄于1971年五一劳动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实在是饶有意味。周恩来看着林彪拂袖而去之后那张空空荡荡的座位,眼神之忧郁之焦虑之悲伤之无奈,比莎士比亚舞台上的哈姆雷特还要哈姆雷特。而毛泽东昂首礼花的那种冷酷,又确实比秦始皇还秦始皇。
虽然同样的说违心话,同样的为虎作伥,但林彪是有底线的,内心深处是不赞同的。正是这样的底线,使毛泽东听出了林彪高举话语中的反讽意味。四个伟大,三个付词,即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扞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实把毛泽东捧到了足以跌得粉身碎骨的高度。从毛泽东1967年给江青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林彪那种难以言说的怨恨。
相比之下,周恩来从不夸张,更不用说暗含反讽之意。周恩来把他对毛泽东的每一句表忠都说得实在恳切,煞有介事。林彪的表忠充满无可奈何,而周恩来的表忠,却是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样的死心塌地。林彪生前已经看透了毛泽东,可是周恩来至死都没有穿越毛泽东的阴影。弥留之际的周恩来,沉浸在越剧《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和“宝玉哭灵”里。越剧把心气高傲的林黛玉写成一个悲悲切切的弃妇,已经与《红楼梦》差之千里。而周恩来内心的全部委屈,却恰恰与弃妇相近,丝毫没有林黛玉那种“人向广寒奔”的高洁和潇洒。周恩来下意识里可能还盼望着死后能够让毛泽东如同宝玉哭灵那样地哭上一场,殊不知,毛泽东非但没有出席他的葬礼,还让身边的女人和卫士大放鞭炮。周恩来终其一生都没有向毛泽东抬起高贵的头颅。风度翩翩的周恩来,内心深处像个在封建礼教底下苟活着的小女人。究其原因,除了个人性格局限,应该归结于文化底蕴上的了无内涵。
林彪虽然是个军人,但因为是个天才的军事家,所以具有过人的洞察力。在毛泽东的话语强势底下,照样能够看出其秦始皇式的专制本相。林彪在私底下流露的几句对毛泽东整肃彭德怀的不满,可谓一语中的: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毛泽东“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比起林彪的才华横溢,周恩来谨慎得令人扼腕。周恩来的教养和其文化底蕴,形成极其鲜明的反差。周恩来太有教养,却又太没有文化底蕴。周恩来的教养是孔儒传统的教养,周恩来的没有文化,则是精神底蕴的严重匮乏。贵为宰相的周恩来,其文化底蕴可能还及不上《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随便哪个小姑娘。薜小妹新编的怀古诗,周恩来是绝对读不懂的。按理说,毛泽东应该经常问问周恩来,《红楼梦》读了几遍了。可是毛泽东偏偏把这么重要的问题赐给了许世友,就像要求许世友学会跳芭蕾舞一样的可笑,并且可恶。
周恩来的个人秉赋,最接近中国历史上的二个人物,一个是周公姬旦,一个是诸葛孔明。但比起这二个人物,周恩来的欠缺,都在于文化底蕴。周公建制在文化上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向,《尚书》中记载的几个诰令,虽然时不时地要高举一下先考文王,但也确实具有独挡一面的文化心胸和历史视野。至于诸葛亮,尽管其两份出师表上道出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其“隆中对策”可能出自《三国演义》的虚构,并且所谓的神机妙算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其治蜀成就却表明此君并非仅仅是个周恩来式的事务主义者,而是个出众的治平英才。
假如说,创造力来自想像力,那么周恩来的没有创造力,正好在于他的毫无想像力。周恩来能够成为一个出众的演员,却绝对做不了成功的导演。从带着季米特洛夫的推荐信到黄埔军校任职开始,周恩来一直是在别人的指挥下做事,而从来没有做过真正的指挥者。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服膺,除了毛在话语上的绝对强势,毛的指挥能力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被父亲欺压,可能会欺压出一种阳刚之气十足的强横,比如毛泽东。而被母爱哺育,却只能造成一种柔弱的和蔼可亲。周恩来的这种温馨,做个贤妻良母绰绰有余,做个成功的首相,却缺少应有的主心骨。周恩来内心深处的这种空洞,导致了他太需要圣上,从而不得不依赖圣上。
很难想像没有毛泽东的周恩来时代,会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会是周公的历史么?会是诸葛亮的历史么?谁也无法回答。当然,比起周公和诸葛亮,周恩来也实在是太不幸了。周公的幸运在于,其兄长周武王打下朝歌之后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从而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历史机遇。诸葛亮的幸运在于,刘备只知道用人,不具备毛泽东那样的话语力量。除了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一事上没有听从诸葛亮之外,其它事情基本上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周恩来面对的毛泽东,不仅没有在打下江山之后马上死去,而且还拥有一整套的话语。被毛泽东打倒的同僚们是被毛泽东的权力置于死地的,而周恩来却是被毛泽东的话语给压死的。毛泽东的话语,如同一个紧箍咒,把周恩来活活箍死。就权力而言,周恩来有足够的权力与毛泽东分庭抗礼。周恩来缺的是话语。没有话语的周恩来,再有权力,再有势力,也无法与毛泽东匹敌。此乃替周恩来作传的众多作者,所不曾察觉到的。
在权力相等的前提之下,话语的有无,乃是决定性的。从“五四”启蒙话语中崛起的中国共产党,驰骋天下所争夺的是权力,而党内角逐所定夺的是话语。毛泽东的最终胜出,首先是话语,其次才是权术。要说权术,周恩来的太极推手,并不下于毛泽东的摧心毒掌。但周恩来没有话语,就好比内功不济的武师,怎么个玩法,总是落败。从周恩来的这种先天不足,可以想见,他的恸哭声里,蕴含着何等的悲痛。就因为没有话语,周恩来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且还怕被休,晚节不保。这样的命运,这样的悲剧,周恩来不哭谁哭?
就毛泽东上演的一场历史悲剧而言,几乎人人都是悲剧的主角。毛泽东也是个悲剧人物。邓小平本来是有希望成为喜剧形象的,可惜一夜之间,掉进了悲剧的轮回。比起毛泽东的这场悲剧,古希腊悲剧似乎都变得清淡了。遗憾的只是,人们至今没有品出这场悲剧的文化意味和历史内容。周恩来当然也没有领会,但他却哭了出来。所以说,这其中的悲切,岂是一江春水能够流得尽的。时至今日,中国民众依然生活在周恩来的哭声里。
原载《议报》第247期http://www.chinaeweek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