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
2006年8月30日大早,妹妹、妹夫和我,匆匆购得香蜡、纸钱、鞭炮等物,向北驱车几十分钟,就抵达了位于盐亭县黑坪镇冯河乡的李家坪老家。盐亭属于贫瘠的丘陵地带,小时候爬坡下坎,经常往返这段路,一个单边就要耗大半天,所以觉得人生长得没有道理;而眼下,小车转瞬就偏离公路,进入田间地头的土路,再过一座小石桥,提早加档,冲上短而陡的烂泥坡,就直抵每个人迟早都得躺进去的坟墓旁。
妹夫连按喇叭,没人应,于是都下车。左边是新修的祖坟,占地面积宽,显得很有气势;右边却是老宅,一座上百年的四合院,已拆掉了大半,剩下的因年久失修,满目颓败。妹妹从缺口进到浅草凄凄的院坝,发觉堂屋短阶旁的石狮子还干净,就冲狮头落下屁股,高叫:桂英!桂英!桂英是我们的堂姐,在右耳房内陪我的老地主爷爷几十年,直到爷爷死了,房子也千疮百孔了,还住在里面。
一个白发婆婆从右厢房钻出来,我定睛一认,是德成家二妈。妹妹很亲切地打招呼。二妈说:桂英去绵阳了,她幺女生娃儿,要耽搁一段时间。我说:就你一个人守院子么?二妈说:还有鸡嘛,还有猪和狗嘛,还有你们家祖坟嘛。妹妹急忙道谢,并掏了100元人民币递上去。
我却不管不顾地掰开右耳房的铁门扣,一脚迈了进去。灶台、案板、水缸,还有通往猪圈的后门,跟我小时候见过的一样,没挪地方。粮柜和楼梯也没挪地方,我顺梯子爬上阁楼,从前爷爷就住在上面。1967年,我9岁,在家破人亡中,随已当知青的哥哥大毛流窜至此。
晚上没睡处,爷爷就安排我跟他挤。老人家一身枯骨就不提了,可怕的是臭虫和跳蚤,整得我彻夜未眠。三更天还起床下楼,对着皎洁的月光,脱了汗衫举起来,竟全是密密麻麻的血点子。正在懊恼呢,爷爷像个鬼,荡过来将我拽回阁楼,点亮煤油灯,在焦黄的老蚊帐内捉拿臭虫。四只蚊帐角都埋伏着小指头粗的臭虫王,爷爷逮住他们,犹豫片刻,又放了回去,还亲切地叫唤它们的名字,说啥子“臭老三,你咬我就可以了,莫咬我孙娃儿啰,他的肉嫩”……
瓦顶缝隙漏下来的光柱子很密,我埋着腰,像丛林深处的野兽,在嗅着多年前在这儿留下的气味。我能听到自己寒毛炸开的噼啪响。我说:爷爷,老地主,孙儿我故地重游了。听说你在旧社会挺有能耐的,一年三百多天,大多数时候都光着脚板,种庄稼是一把远近闻名的好手。耕冬水田时,牛都累了,吐着白沫不走了,你还不累,还奔到前头去替牛拉犁。就这样,你前半生赌命,好不容易挣够了几十亩田地,还包括一个祖上留下的四合院、两头耕牛、五头大肥猪、几十只鸡鸭,却上了共产党的土改政策线,被乡亲们一致推举为地主。而在几年前,同样的乡亲们,也一致推举你为保长。幸好没作啥子孽,好歹保住了脑壳。
你的教师儿子生前有过非常残缺的讲述,你孙儿曾据此记载:
……几口粮柜全敞开,平日舍不得吃的大米、白面舀空了;跟着,陈谷子、麦种、苞谷、豌豆统统装口袋扛走,两千多斤窖藏红苕也刨了出来。那天,李家坪的穷人像过节,密密麻麻地在爷爷家里进进出出,想拿啥就拿啥。开头,工作组长还捏着笔记本登记抄走的东西,后来,人太多太乱,就登记不过来了。
到了晚上,上百号人只有一两盏马灯,阴影中,连锅碗瓢盆都失踪了。当然,政策过场要走,在大家掘地三尺,挖出一盒金银首饰和两匹阴丹兰布时,工作组长就当众宣布没收。奶奶因窝藏这些东西,被游乡批斗。她的几个堂侄辈还用麻绳捆了她。
80年代末,我随父回了趟老家,在祖坟前拍了照。爷爷刚去世,而奶奶近30年前死于大饥荒。据说当时饿得摇摇晃晃的人们仍不忘阶级斗争,涌进老地主家搜粮食,灶前当柴禾的玉米芯子被捡了起来,一把一把搓碎填嘴里;连泡菜坛子也倒空,没菜,就把咸水你一勺我一勺地喝了。
奶奶死前从床上滚爬到堂屋门前,坐在门坎上,一个劲地掉泪。田分了,这座祖辈留下的院子又搬进来了五户人。占了东西南北十几间屋,只把东南角的耳房留给爷爷奶奶。爸爸说,土改时他正在县城教书,老家有人带信来说“出事了”,他压根就没敢回去看看,他怕人告状,与剥削阶级家庭划不清界限。
风头过了,爸爸才悄悄回了趟李家坪,给爷爷一些钱,让他们度过难关。被抄家之后,昔日的地主家空荡荡的,连桌椅都没一张完整的。
爷爷奶奶育有4儿4女,3个儿子死于非命,4个女儿均为文盲,一生都耗在大山沟里。只有我父亲远走他乡求学,成为李家坪唯一的旧时代大学生,却是新时代被改造来改造去的“臭老九”。
我和母亲都不喜欢爷爷。母亲说,爷爷的土和脏让她受不了,一年四季,眼屎、眼泪、清鼻涕从未断过。母亲还说,大饥荒的时候,爷爷就像只黄鼠狼,在山上窜来窜去地打洞,十天半月不归屋,见啥都往嘴巴里捞,从不管奶奶有没有吃食。所以把奶奶饿死了。
而爷爷这个老地主留给我最令人发指的印象就是吝啬。乃至多年以后,我还写道:
老鼠和菜花蛇将房梁上的陈年腊肉啃得伤痕累累,却从不取下来喂人;核桃、花生藏在柜里七、八年,都叫虫蛀成空壳了,还舍不得吃。一套衣裤,从夏天穿到冬天,极少见他换下来洗过。小时候,我在那颓败的地主院子住了两天,身上痒得厉害,想换洗衣服,却没有肥皂。最后是堂姐从树上打了几片皂角替代。
爷爷从不坐车,快80岁了,还走几十里山路到父亲的县城中学来。遇上太阳天,他就边走边牵开大裤裆捉拿虱子,一不留心,裤子就掉下脚背。我实在想不通,世上竟有如此艰苦朴素的地主。
爷爷死于1988年初,临走前我们全家都赶回这老宅,扶他起来,在祖坟前合影。老人家嗓门还挺大,冲我父亲吼着要吃糖。姐姐飞飞急忙把白糖口袋献上,他竟一把接一把抓起朝嘴里填。两斤多白糖吞完没一会儿,我们84岁的爷爷,窝囊一生的老地主就咽气,并躺进了几十年前的旧社会就打造完工的布满虫眼的棺材。
紧接着,我姐姐飞飞也因车祸逝于同年5月,仅37岁。
惋叹数声,我缩手缩脚地下楼,从岁月丛林返回院坝,见妹妹小飞正给妹夫王鲁介绍四合院的来历。她说:堂屋的左边,曾住着王三婆,爷爷的嫂嫂,苦大仇深的五保户,养了十几只猫,一到冬天,这些猫儿猫女就钻进被窝为她供暖。王三婆是爷爷的死对头,两个老人像两个门神,经常一边坐一个骂架,偶尔还发生抓扯,可三婆对我们却相当好,总把好吃的留着,等我们回来。王三婆的背后,是德泰一家,德泰是爸爸的堂弟兄,独眼龙,土改积极分子,后来当了生产队长,凶得很,负责监管爷爷那种四类分子。左厢房是李义大爸和开玉大妈,人很和善,爱卫生,爸爸每次回来,都住他们家。右厢房德成是我们二爸,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可现在呢,除了你刚才看见的二妈,这院里的上两辈人都死光了,桂英这辈人也死了大半,剩下的都搬走了。
我笑问:他们都是土改那年搬进来的贫雇农啊,如今在哪儿呢?小飞指着瓦顶高处笑答:都在坡坡上埋着嘛。王鲁催促说:莫耽搁时间了,快去上坟吧。
10米之外就是刚竣工的新墓,条石围了齐人高的一圈,犹如阴阳之间的隔墙,墙里安息着我们的曾祖父李春城、祖父李树凡、祖母李刘氏、父亲李德奎和姐姐廖飞飞。与众不同的是,墓前立了新旧两块碑,旧碑是父亲生前重修祖坟时造的;新碑却为父亲单立,上面刻着盐亭县中学致一位普通教师的悼文。
按古老的礼仪,我上香、作揖、烧纸钱。小飞比我虔诚,还跪下磕了头。可不知为啥,我暗自感到忐忑不安。这墓修得太阔气了,包括石梯、堡坎、墓前空地及墓体墓碑,占地十来平方米,比父亲他老人家生前任何时期的卧室都大;而在文革结束前,我们全家6口,也就十几平方米的住房面积。
况且,与旁边老宅的新旧对照也过于强烈了。
但是我不能说什么,大毛和小飞都是按风水先生的指点办的,三兄妹比起来,我大约对死后的事最淡漠。父亲一辈子教书育人,在盐亭县境的教育界很有影响,可我这个儿子,几乎没听他讲过课,更丢脸的是,作为鼎鼎大名的教书匠的后代,我连考4次大学都落榜,第5次免试上武汉大学作家班,还被开除。所以,父亲自小就缺乏对我的信任感,与二毛的交流远远不及与飞飞、大毛多,哪怕我成了所谓的诗人,他还是担心、失望超过信任。直到有一天,我坐牢去了,父亲彻夜未眠,据说第二天就买了收音机,从此养成偷听敌台的习惯;直到有一天,他在敌台里,突然听到他这辈子最尊敬的作家刘宾雁正专题评论他儿子的作品,并称他儿子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才一下子愣住了。我记得那天回家,瞅见父亲居然捧着《中国底层访谈录》,边读边拿笔在划杠杠,跟批改作业差不多。
由于政治运动,我的家庭多次四分五裂,我几岁就因文革失学,当上流浪儿。我的文化基础是高小毕业就上山下乡的大毛打下的,所以读初中了,还不会打标点符号。我习作文,省略号要点两三排,老师质问,我回答还有很多话很多话没写。而父亲呢,那个老资格的语文教师呢,好像从没审阅过我无边无际的省略号,他的注意力永远是学生,哪怕下放到穷山沟底的柏梓中学,在我家打转的学生也永远最多。四面墙壁,一面靠窗,半面摞书,其它就顶天立地叠放着箱子和口袋。都是农村孩子,从几十上百里过来住校上学,粮食搁在集体宿舍不放心,就存放在我家了。早中晚3餐,几十个学生要进出6次,因为是各自将包谷碴、红苕等粗粮(也有少数学生掺入少许白米)放进各自的钵里,再拿到学生食堂去掺水蒸,所以我家就成了大伙的储藏室兼饭厅,除了钻入蚊帐,缩进被窝,不存在丝毫的私人空间。由于一切都透明化,我曾一度不明白我们四子妹是咋个生下来的。唉,如此舍己为人的臭老九,却应验了杂种毛泽东的一句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盐亭为中国培养了好些中高级官僚、商人和技术人员,其中肯定有我父亲的汗马功劳。事隔多年我才体会到,父亲的教育基点还是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孔夫子也没有私生活,稍微有点出轨的想法,马上就受到弟子的非议和质问。难怪,有文艺天赋的母亲经常大叫“日子没法过”。母亲说:我跟你爸爸,就像电影和川戏,资本家和土地主,搞不拢。
退休之后,父亲来成都,替大毛守了十几年的牙科诊所。刚好我出狱离婚,光棍一条返乡,白吃老人家好几年的饭,还穷凶极恶,嫌饭菜不好吃,惹得老人家时常拍案而起,全忘记了当年对学生的那份耐烦。直到2001年底,沉疴不起,换了五、六家医院,终于确诊为晚期肺癌。
劳改犯的身板硬扎,我自然充当起贴身护理,背、扶、洗澡,忙得不可开交。父亲到底切身体会到无用儿子的有用之处,我则首次目睹并搓揉父亲的裸体,他本能地遮遮掩掩,后来次数多了,就麻木了。父亲的最后一站,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11楼,也就是癌症楼。出了电梯是走廊,在那一头,是梅花形状的病区,每朵花瓣都是病室,躺着两到三个等死的人。父亲拖了大半年,算久了。
开头还有大把时间留给我们父子俩,父亲说了几次:二毛,我给你讲讲老家,讲讲我和你妈的经历吧。我却说:不急,等几天嘛。或者说:刚打完吊针,休息一会儿。或者又说:再休息一会儿。父亲深深地叹口气,说:这一生快划句号了,我除了教书,别无所能,因此我的墓碑就刻“盐亭中学教师李德奎”几个字足够。
我急忙说:爸,你想那儿去了。目光却有些躲闪。不料才过20几天,癌细胞就扩散到呼吸道,父亲的喘息一阵紧似一阵,再也说不出话来!他眼睁睁地瞪我,还抓住我的手,可当我会意地埋头,将耳朵凑拢他的嘴边,却只有含混的卜卜声。
就这样,我永远失去了全面了解自己父亲及家族的机会!而我竟是一个靠文字,靠倾听,靠挖掘他人经历讨生活的家伙!父亲活了80岁,去世这年我44岁,可父子俩私下交谈的时间加起来有没有两天,一天,或者大半天?特别是目前,我正在拚力还原土地改革的真相,而父亲作为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本应该是我的第一个访谈对象啊。
接下来就是长达几十天的苟延残喘。每时每刻,那些价格奇贵却毫无用处的化疗药物都伴随着父亲,吊针要打十几个钟头,手背肿了,插不进针了,就改手臂;手臂不行,就改大腿;大腿再不行,就改脚背。父亲终于减肥了,硬梆梆的大肚子瘪了下去,可查房的女主任说:要输脂肪乳加强营养,支持化疗。还没等家属反应过来,一日两大瓶黏液又挂上床尾了。
穿白大褂的屠夫呀,哪怕是大象也会让你们折腾完蛋!没过几天,脂肪乳也输不进去了,护士连扎七、八下,针头都弹了回来,她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女主任。两人又在病房里瞎搞了半天,针头终于进去。可吊瓶里的液体却进不去,不但进不去,还倒灌,胶皮管刹那就变红了。
我实在怒不可遏,一把扯掉管子,屋里屋外地叫骂开了。可连喊痛都没力气的父亲还冲我摇头,还在为人师表。门外,死者一个接一个,每当太平车从电梯出头,吱吱的穿过走廊,深入到梅花病区的某一瓣时,我都立即关门。特别是夜半,家属猝然爆发的哭泣像无数钢针,不,像比钢针更尖更细的看不见的指甲,深深抠入每个人的皮肤、内脏和记忆。
我真想将父亲的耳朵堵上。
我真想将父亲所有的感觉器官堵上。
如果手里有中止世间痛苦的毒酒,我愿意亲自给父亲灌下。
但是,喘息、呻吟、哭叫、歇斯底里与麻木还得继续,地球的转动还得继续。
楼外的大街,车辆川流不息,路灯犹如波涛汹涌的江河,由近而远地涌往夜幕后的天国。天国中央的神啊,你可知晓,我们隔壁病房的中年人已于昨日黄昏到你那儿去了。他不堪癌细胞和高价无效治疗的双重折磨,就腾空而起,走了捷径——他从11楼俯冲到底,嘭的摔成一块浆汁四溅的肉饼。不同楼层的脑袋三三两两地探出去,还以为是楼顶的花盆掉下去了呢。
2002年10月7日凌晨,父亲停止呼吸。一个年轻医生装模作样地做了几下胸搏击,算是抢救过了。此前约1个小时,主治医生查房,用小电筒射了病人的瞳孔,还指着我问:他是谁?父亲似乎微笑了一下,伸出两根指头。见医生不解其意,我就说:我是二毛,爸爸还没糊涂。
他一生中极少糊涂。约5个小时前,门外有人哭,刚打完杜冷丁的他还示意我去看个究竟。原来是3个下岗的兄妹,因缺钱而抱头痛哭。他们为了延缓绝症父亲的死期,花光了全部10来万的积蓄,再也交不出后续费用了。可毙命在即的父亲还以点头、摇头来表示想活——即使一天半天,即使不成人样,也想活。可多活一天半天,需要大把钞票啊。
父亲,你操心太多,管闲事太多了,世道却没有因为你而好一点或坏一点。安息吧,永远退休吧,让良心经常被狗吃掉的儿子我,为你抹下眼皮,为你顶上假牙——你在阳间继承了老地主的香火,艰苦朴素,老吃剩饭剩菜,散发着馊味的东西也舍不得倒,但愿你在阴间提高生活质量,多尝点好东西。
转眼快4年了,小飞埋怨说,二毛你还发啥子呆?赶快烧纸嘛。爸和姐跟前多烧点,爷爷、奶奶、祖祖全要烧到,莫偏心眼,弄得他们在阴间呕气哈。
我点头称是,将纸钱烧得热火朝天。大个子王鲁牵着十几米长的鞭炮,在墓前空地摆了个蟒蛇阵。坡上田间的乡亲们陆陆续续往这儿赶来。我却在继续想,姐姐那么善良,为什么死在父亲的前头?老天或上帝真是公平的吗?
寻思不出答案。只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姐姐与他最亲,命运却跟他最像。
还记得姐姐十几岁参加工作,去深山老林的平武县伐木厂,因出众的美丽,数次出演样板戏的主角。她曾与一位解放军连长倾心相爱,却由于出生地主家庭,政审不合格而告终。后来的丈夫与她各方面都不般配,可时代弄人,只好听天由命地过下去。
她的两个女儿没受过完整的教育,父亲总觉得欠了姐姐的。特别是她死后,骨灰一直无法入土。父亲说:父女俩一道走更合适。
鞭炮炸响了,小飞捂着耳朵跳到一旁。父亲、姐姐,你们此刻还在遗憾吗?
蓦然,《梵高传》里的结尾句子蹦出我的脑海,那也是梵高和他的知音弟弟泰奥合葬时的碑文——
他们死后永不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