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
如果要用一个字形容2008年的中国局势,可借用黑泽明一部著名电影之名:乱。
经济指标齐齐跳水
这"乱",不仅体现在社会反抗多发,反抗类型中"泄愤"型渐成一种类型(与有利益诉求的社会反抗相比,泄愤型更缺乏可防范性);还体现在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继9月份财政收入开始跳水以来,各项经济指标直线下滑,最明显的是衡量制造业生产能力的用电量的下滑:全国月用电量增幅就从3月份最高的14.4%下降到8月的5.38%,10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3%,各地企业均出现较大面积亏损。
长期以来做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进出口贸易形势更是不容乐观:11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同比下滑了11.8%;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只有38.8%,创下该指数设立以来的新低。另外,新出口订单指数降幅巨大,比10月下降12.4个百分点。后两个指数在经济指标中具有先导性,它表明中国未来出口增长不容乐观。
刚刚开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除了重复前几年一直在实施的经济政策,竟无新招问世,这充分说明,中央政府对眼前这乱局毫无精神准备。尽管媒体称中央"提前打经济增长保8战",但这保8战其实根本不是提前,而是滞后。
内需还有多少可拉动?
如果说这次经济工作会议还有个主题,那就是如何保住中国人收入水平不至下降太快,以保证2009年有成效地拉动内需。
但拉动内需正好是中国多年来未曾克服的难题,因为这是由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所决定的。近年来中国财富增长极快,但财富分配却过于集中。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的150万个家庭(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0.4%)占有中国财富总量的70%。这些家庭的钱多投放于子女海外留学及奢侈性消费,于拉动内需并无多大贡献。
中国的穷人到底有多少?据世界银行2007年11月公布的数据:生活在日均1美元贫困线以下的中国人实际上应为3亿。这3亿人口的购买力极其有限。
而中低层人士这些年来因对生活的未来预期不乐观,多不敢花钱,中国的高储蓄率举世闻名,从1998年的5万多亿一直攀升到2007年的18万亿。如何让老百姓"多花钱、少储蓄",一直是中国政府努力的方向。为了弄清中国老百姓为什么爱储蓄,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直辖市的城调队经常调查,但所有调查结果都惊人地雷同:储蓄的第一位目的是子女的教育费用,接下来则是住房、医疗、养老。这正好反映了中国政府这些年来教育、医疗、住房制度的改革,其实质是加紧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结果使公众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产生危机感,加大储蓄量。
失业率的增长和社会动荡
中国的经济出现下滑,预示着失业率的增长和社会动荡。
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约为70%左右), 美国、欧盟与日本这三大经济体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与出口市场。而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势,导致以产品出口为导向的中国中小企业的订单难以为继,结果必然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把劳动力市场分为高级专业劳动力市场、熟练技术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三类。第一类目前已经有失业之虞,如外国在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最近都在大幅裁员;第二类的数量随着企业破产正在增加;第三类即普工则一直呈现供过于求。而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恰恰大部分都属于第三类。尽管有人认为农民工在中国就业人群中比例较大,在一定程度了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承受力相对较强,但这些农民回家后对无地可耕、无业可就的困境最多就坚持一两年时间。
总数约为3亿的失业者将成为这个社会潜藏的不安因素。一旦生存危机无可缓解,社会矛盾必将尖锐化。
对中国来说,政府的高度腐败、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犯罪率的居高不下等早就成为社会危机因素。一旦失去"经济发展"这一最后手段,危机必将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领域,渐次转化为政治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