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群体性抗争的政治意义
日期:8/12/2009 来源:《公民》月刊 作者:莫之许

莫之许


某次,一外媒记者朋友告诉我,最近几年中共党内曾不公开地进行过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对执政党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均有大幅度的上升,这尤其体现在内地中下层民众当中;而与此同时,各种群体性抗争事件也在急剧上升,这又表明,在中下层民众中,对现政权的不满也在大幅增加中。所以,他的问题是,这两者难道不是矛盾的吗?它们有可能同时都是真实的吗?如果是,又意味着什么?

对此,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两者都是真实的,且并不矛盾。前者反映出,在当下的社会进程中,对于中下层民众来说,有相当多人的感受到了福利的改善,而后者则意味着,这一社会进程也同时在制造着数量不菲的中下层利益被剥夺者。

福利的改善首先来自于经济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的收入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政府提供了税收,使得政府可以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交通、市容、治安、法制……此外,执政者的思路转变也起了很大作用,所谓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政府相应地向部分中下层群体倾斜,如取消农业税、推出新《劳动合同法》,推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等政策,为这些相关群体带来了实惠。,并增加了对政府的支持度。因此,所有这些凑在一起,在中下层群体中出现对执政党支持度的大幅增加,并非不可理解。

而在另一端,我们可以发现庞大的利益被剥夺群体:被买断工龄的下岗职工、征地中获得极低补偿的农民、城市中被强制拆迁的业主、被压制的信仰群体(法轮功、地下教会)……此外,因各种原因而引发的种种纠纷,由于掺杂有权力的因素,也一直都在制造着庞大的上访群体。从整个人口的相对比例来看,利益被剥夺群体所占比例并不会太高,但是,其绝对数量却足够惊人。而尤为重要的是,站在所有这些利益被剥夺群体对面的,不是别人,正是权力本身所主导的利益分配格局,这就导致利益一旦被剥夺,就很难被扭转,从而,相应的被剥夺群体就好比是一垛谷草,始终在不可逆地堆积增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失望和愤怒也与日俱增,也就更倾向于采取各种行动,群体性抗争事件的相应剧增,也就在情理之中。

就这样,看似矛盾的双方,却在同一个社会进程中同时增长着,一方面,是随处可以感觉到的亲政府立场的回升,另一方面,也随处可以感觉到抗争的规模和力度的爆发,尤其在政府力不能及的网络世界上,每天都可以看到规模不等的群体抗争事件的报道,以及对此的各种愤怒评论。这一现象困扰了我的外媒朋友,也困扰了不少对中国政治进程感兴趣的人士,我曾经遇见过不少网友,通过网络上持续披露的各种信息,感觉到一种持续且普遍的不满蔓延,但是,当他们回到现实生活,尤其是当节假日回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圈子中,却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孤立,或至少陷入到某种对立之中,于是,他们的困惑就如我的外媒朋友:这样的社会进程中,执政者究竟是在收获越来越多的支持呢,还是在制造越来越多的不满?如果两者同时都存在,那么,其各自的发展趋势又如何?以及,将对未来的中国政治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让人难以忍受的利益被剥夺案例的披露,以及由此爆发的群体性抗争在规模和力度上的持续扩大,很容易给人以一种遍地干柴的图景,于是,也就可以经常见到有“只差陈胜、吴广”之类的激烈评论,并因此,一种整全性的政治发展模式被构造了出来,在这一模式中,以利益被剥夺群体为一方,而以主导分配格局的权力为另一方,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中,双方将展开抗争与压制的长期争斗,并以此构成当代中国政治的核心矛盾,在这一图景看来,随着抗争规模和力度的增长,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对现行社会进程构成致命威胁。

从道义上和感情上,很难忽略利益被剥夺群体的感受,也很难不对其所遭受的苦难动容,正因如此,以这样的对立矛盾为枢纽,而建构出的整全性的政治图景,很容易获得人们的道义和情感支持,也因此,在近些年来的诸多政治表述中,常常可以看到这一图景的各种版本,可是,这一图景真的能成立吗?

笔者以为,这一图景并非全然虚幻。首先,双方的矛盾确实难以调和的,这是因为,所谓的利益被剥夺,其实也就意味着这些利益的被获取,在下岗、征地、拆迁的另一面,都可以清晰地发现以权力为后盾的利益获取、转移、输送链条,这也就指向了一种零和博弈模式,换言之,利益双方的对立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也因此,上述相关群体性事件也就很难获得妥协性结果。此外,对立的矛盾也确实有可能激化,一是数量规模的持续增加,一是不同群体之间相互联络和配合支持的加强,一是法制进程和信息开放所不断提供的各种保护,在在都在增强被剥夺群体的力量,并支持着他们发起越来越有力的群体性抗争,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前景是真实的,利益被剥夺群体的群体性抗确实争将长期持续,并且在规模和力度上还将不断提升,而它们所指向的以权力为后盾的利益分配机制,也确实是中国政治的核心痼疾。

但是,同样普遍存在的对执政者的满意和支持度上升又预示着,也有更多的人所持有的是不一样的政治图景。一种对当前社会进程大体接受,而寻求渐进局部改变的政治图景。如果走出上诉分析的局限,把社会中下层之外的社会中上层一并纳入,那么,这样非整全性的政治图景其实拥有更大的支持。社会的中上层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权力相关的利益群体——包括整个党政权力体系、文教科卫等事业体系,公用及垄断性企业体系等等,毫无疑问,这一群体对当下的社会进程的满意度和支持度,要远远超出中下阶层中的满意群体;而另一部分社会中上层与权力相对较远——包括民营企业家、中小工商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白领等等,尽管他们对当下的社会进程也有不满,但是,对于当下的社会进程,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持有某种求变怕乱的矛盾心理,而寻求渐进局部的改变。

因此,平心而论,尽管笔者也如许多人士一样,对利益被剥夺群体的境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关切,对他们的诉求以及诉求背后的正当性有着高度的认同,但是,笔者所不得不指出的却是,以利益被剥夺群体的抗争为基础的整权性政治图景,在目前的条件下,并无可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被剥夺群体的抗争显得相当悲壮而又无助。

但是,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不断提升的力度,以及其所蕴涵的正当性也在提醒人们,不要试图无视或抹杀它们的存在和意义,事实上,被剥夺群体的抗争所指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命运改变,而有其普遍性,这是因为,当下的中国社会进程,尽管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带来了相对普遍的福利增进,但权力所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有着广泛的剥夺特性,只要这一特性不被克服,剥夺压倒福利,损失代替增进就有可能越来越普遍(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重点分析这一可能),因此,尽管整全性的政治图景尚不被人所普遍接受,但不要忘记,权力剥夺也同样不被普遍接受,在笔者看来,只有触及权力剥夺特性的渐进改良,才可能真正替代整全性政治图景,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整全性政治图景进占核心的位置,在未来也就不是完全不可能。


相关新闻
郭泉法庭最后陈述
香港民主派中联办前集会要求释放异议人士
方励之夫妇巴黎看望病中林希翎
司马璐先生90华诞庆祝会公告
中国环保活动人士获亚洲“诺贝尔奖”
公盟关于许志永博士被警方带走的声明
薛伟访问记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