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9年统计公报之一
胡少江
昨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了二零零九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中国没有真正独立的经济观察机构,这个公报便成为人们分析中国经济数据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对全世界而言,二零零九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年头。许多国家的经济在这一年里跌到了自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点;而中国却在这一年里实现了百分之八点七的经济增长。
这种鲜明的对比既给那些相信“中国式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人增添了几分底气,同时也提出了中国是如何在世界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的待解之谜。
非常自然地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经济数据是否真实?当然,如果这个疑问主要来自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则一定会受到中国官方媒体的愤怒指责。但是真实情况却是,世界上那些通常被认为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主导的国际机构的统计和研究部门并未对中国的数据提出认真的质疑。相反,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等在内的的主要的国际权威经济机构对中国的官方的经济数据全盘通常是全盘照收的。他们既没有财政实力、也没有政治意愿去纠正中国经济数据中的问题。
真正对中国经济数据质疑最多、反感最大的是中国国内的普通民众。在这方面最为显著的一个例子是最近由于中国工资增长的官方数据所引发的不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自二零零零年以来,中国民众的工资增长总是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的,而且也总是高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百分之十以上。根据这个数据,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左右、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五左右来计算,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中国民众的工资水平应该是十年前的三点半以上。而去掉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工资增长应该为二点三倍以上。
对这一数据,老百姓们显然并不买帐。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网上用自己工资的实际水平与统计局关于工资增长的数据进行对比,他们的结论是:统计数据大大地夸大了工资增长的幅度。老百姓的工资是“被增长”了。面对越来越多的指责,就在二零零九年统计公报发表的两天之前,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司长冯乃林不得不作出公开解释。而他的解释真的是令人瞠目结舌:中国官方公布的工资增长水平数据竟然是将占工资收入者百分之五十四左右的低工资收入者剔出在外而计算出来的。连国家统计局的局长也不得不表示,他对低收入人群的工资“被增长”现像“感到脸红”。
关于工资增长的统计数据所表现的统计失实现像在中国具有普遍性。这与中国当前的统计制度和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统计制度实行的是地方统计数据汇总的方法。而在现有的政治人事制度下,干部的升迁与其任期内的当地经济增长数据密切相关。这种制度实际上起到了鼓励地方政府夸大经济增长数据的作用。根据中国统计局自己的披露,地方汇总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常常高于国家统计局直接测算的数据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但是由于国家统计局测算所包括的样本太小,所以不得不依靠地方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仅以去年上半年为例,地方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便高出实际一万四千多亿。
至于二零零九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可靠性究竟有多高,实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实在没有人能够拿出有质量的替代数据来。所以,国家统计局也仍将一如既往地将数据公布下去,而怀疑者也只能够继续怀疑下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抛开统计数据真实与否这个问题不论,单就统计公报本身也暴露出了很多无法进行合理解释的硬伤。
在此仅举一例加以说明。统计局公报的综合部分对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依据国际通行的“产出法”进行了分解。根据这个分解提供的信息,中国经济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分别为百分之十点六、四十六点八和四十二点六;而他们去年的增长率分别为百分之四点二、九点五和八点九。但是当解释三个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时,公报中却出现了一个数学上无法解释的现像,那就是比重最大、增长率也最高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下降了零点七个百分点。这样一个常识性的硬伤出现在国家级的统计公报中,人们不能不问,统计局的数据是如何产生?这些数据的可靠性究竟有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