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张行健:从两种政党的来源看其结果
日期:5/25/2011 来源:民主中国 作者:张行健

“中国民主转型路径探讨”征文




现代民主政党来源于美国,现代专制政党来源于苏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因有果,从两种政党的来源,我们也可以看到结果。

华盛顿最著名的演讲之一是他卸任总统时的《告别演说》。这篇演讲稿的撰稿人是汉密尔顿。演说最重要的主旨之一就是警告美国人不要陷入党争。他说:“最郑重地反对政党精神所带来的有害效果”,“党派终将成为狡猾奸诈、野心勃勃、毫无原则的人颠覆人民权力的政治工具”。华盛顿曾宣称,我们不需要政党,因为我们都是共和主义者。

可是,在华盛顿的任期里,虽然没有政党政治之名,却开始有了党争之实。起因主要还是在于对国家前景的不同理念:究竟是要把美国建设成一个类似当时欧洲列强那样的、联邦权力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国家,还是一个充分保障州权民权,以农场、种植园为主的农业经济?汉密尔顿是前一派的领导人,虽然并没有正式结党,但是人们把他们称为联邦党。当时在国会的麦迪逊非常担心这一趋势,于是暗中拉拢与他理念相近的人士,并让杰斐逊担任领导人,结成“民主共和党”。需要指出,这两党仍属于松散的政治联盟,并非现代政党。华盛顿虽然超脱于外,但是从政治理念上,他还是更接近于汉密尔顿的联邦党。这样,美国早期历史上的“两党制”在政治分歧中就悄然形成了。


1796年,华盛顿退休。在总统选举中,联邦党人亚当斯击败了民主共和党领导人杰斐逊。根据当时的选举制度,杰斐逊同意担任亚当斯的副总统。1800年,杰斐逊再度挑战亚当斯并且成功,民主共和党由此开始长期执政,联邦党从此式微,到1816年之后几乎不复存在。联邦党消失后,民主共和党内部出现了不同派系,反映在总统选举上,1824年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一次有争议的选举。1828年,上一次选举中的受害者杰克逊卷土重来,当选总统。他身边和他的支持者很快形成了民主党,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民主党,日后产生了威尔逊、罗斯福、肯尼迪、克林顿的政党。这是美国甚至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组织,当然也是第一个民主政党。

1833年,杰克逊的反对者们组织了辉格党,但仅仅十几年后,辉格党因奴隶制问题而发生分裂,影响逐渐缩小,到1856年选举时正式崩盘。此前的1854年,美国国内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力量组成共和党,林肯代表共和党赢得1856年大选。共和党由此成为全国性政党,这是林肯的党,也是其后老罗斯福、里根和布什的政党。美国的两党政治由此进入第三阶段并持续至今。此后美国所有总统均出自民主、共和两党。

从现代政党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真正的民主政党是在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中派生出来的,自由公正的选举必然意味着竞争,而竞争就是要争取民意,那么不同的竞争者就会组团来制定、宣传和实施他们的政策,这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政党。政治学者布洛克斯在《政党与选举》一书中提出,“政党是个人基于自愿所组成的政治团体,为政府提供一般措施、建议,或制定政策,选举和支持领袖人物成为公职候选人,以此作为实现其主义和政策的最有效方式”。通过选举过程,政党政治成为了大众共同参与的PARTY,是终结皇权时代的保障性力量。民主政党,是政治性PARTY,这是一个恰当的形容,与中国大陆人所理解的政党是大不相同的。我们被洗脑太久,就不知道,甚至难以理解这个常识。

世界上第一个列宁主义政党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共产党的前身。布尔什维克原来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个派系,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的产物。1903年7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就党纲、党章问题展开争论,最后在列宁等人的坚持下,党纲中写入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此后,在列宁等人的努力下,布尔什维克逐渐成了一个以“职业革命家”为核心、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机构,凡加入者必须向党宣誓,承认党纲,服从纪律。1912年列宁将不同意布尔什维克观点的人全部开除,由此,布尔什维克成了现代史上的第一个革命型的“民主集中制”政党。1918年列宁将布尔什维克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出现,标志着新型共产主义政党在俄国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严格来说就是两点:在党内不搞民主制,而要搞民主集中制;在俄国不搞社会改良,而要通过暴力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人们知道,民主集中制就是党中央专权制和领袖专权制,而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共产党专政。

民国学者胡适把英、美、西欧式的民主政党和苏俄、意、德等国的革命型政党做过比较。他认为民主政党有这几点特色(非原文):

(一)民主政党的党员没有确定的人数,没有党籍可以查考。人人可以自由登记为某党党员,人人可以自由脱离本党。如英国邱吉尔从前是自由党,后来是保守党。如美国威尔逊本是民主党,后来竟做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

(二)党员投票是无记名的、秘密的。党员言论是自由的,没有党的纪律可以约束党员的投票,也没有特务侦探可以干涉党员的言论行动。

(三)民主政党的原则是在两个或多个政党之中争取多数党的地位。每个政党总希望成为多数党,但每个政党总得容忍并且尊重少数党的权利,因为今年的少数党也许明年要成多数党,今年在朝的多数党也许明年下野成为少数党。最后的决定是人民的选举票。在选举之前,没有一个政党可以确知全国人民的最后决定,也没有一个政党可以操纵把持全国人民的投票。例如美国一九二八年的大选举,共和党胡佛得二千一百多万票而当选总统;四年之后,民主党罗斯福得二千一百多万票而当选总统。这都是人民自由选择的结果。

(四)选举结果确定之后,在法定的日期,胜利的党从失败的党手里依法接收政权。失败的党决不敢用警察军队的力量来霸占政权,或毁灭得胜的反对党。因为他们知道几年之后他们又可以有竞选的机会,所以他们都努力培养“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的雅量。试看英国邱吉尔在一九四五年负着何等威望,然而那年选举的结果,保守党惨败了,邱吉尔只能坦然交出政权,退居反对党领袖的地位。

而革命型政党则有以下几点来特色(非原文):

(一)革命型政党是一种严密的组织,有确定的人数,有详细精密的党籍。党员入党必须经过审慎的调查察看。入党之后,党员可以受惩戒,被开除,但不能自由脱党。

(二)革命型政党的党员必须服从党的纪律。党员没有自由,也没有秘密。革命型政党必须有严密的特务侦察机关,他们的作用不但是侦查防范党外的人,还须监视党员的言论、思想、行动。党员必须服从党的命令,思想言论必须依照党的路线。

(三)革命型政党的目的是一党专政。未取政权之时,他们不恤用任何方法取得政权;既得政权之后,他们不恤用任何方法巩固政权,霸住政权。革命型政党本身是少数党,但因为组织的严密坚强,往往能利用政治的特殊权威,压服大多数人民,以少数党统治全国。

(四)革命型政党绝对不承认,也不容许反对党的存在。一切反对力量,都是反动,都必须澈底肃清铲除,才可以巩固一党永久专政的权力。

虽然胡适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始终抱有警惕之心,但他认为,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从民主政党变成革命型的政党,是不得已而为之,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不是最后的境界,只是过渡到宪政的暂时训政阶段,所以在国共内战结束以后,胡适无视共产党的极力挽留,跟着蒋介石去台湾了。现在看来胡适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反观那些留在中国大陆的民国知识份子,大多都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中死于非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党”是私党,是出于不便告人的目的,是在一时利益的权宜之下结成的,而社会提倡的却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样一种操守。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原后,结社行为被历代统治者始终视为谋逆大罪,惨绝人寰的“党人案”则使人谈党色变,千年持久的暴力之下,中国社会没有演化出现代民主政党的模型。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巨变中,复杂的历史早就了革命的土壤和革命的种子,出于不同革命目的的需要,革命型政党就在中国扎根了。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主义的标准下从俄共或苏共复制出来的革命型政党,而中国国民党在进行改组时也是借鉴了俄共的很多建党经验。列宁式政党无论革命目标多么崇高,它的组织形式就是独裁的,独裁政党与国家权力结合以后最容易走上“一党专政”的道路,这是历史经验。果然,党国体制就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了,花是红花,果是恶果。

专制社会的开创者通常都是走了一条从侠客到魔王的道路,怀疑他们的初衷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列宁和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不可谓不崇高,切.格瓦拉不可谓不是一个圣徒,但是他们都走上了一条从侠客到魔王的道路。民主社会的开创者也有类似的经历,17世纪和18世纪的民主理论家阐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民主,即订立契约、把权力转让,然后全民投票,选举政府。这种单一的一致的民主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民主一旦运行,会出现不同派别。美国的开创者华盛顿甚至非常厌恶党派的存在,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党派不行。自由意味着选择,民主就就是选择的过程。民主社会就是在各种党派的相互竞争中实现的,各政党的相互斗争也是民主社会的一种制衡。民主社会的标准往往就是这样的,看它是不是多元的,看它是不是多党的。政治上的多种主体制在民主社会是必要的,如果不存在政治上的反对派,就没有民主。民主社会就这么简单,反对派的存在是必要的,反对派的组织是必要的,在法治允许的范围内,反对派有权利在下次选举中争取成为多数,组成政府。所以,不仅仅反对派存在的问题,而且要组织成为政党,要有力量,要能够取而代之。秦末汉初,项羽看见秦始皇的威武之相,激动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现代民主社会就实现了“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但前提是选票,而非枪杆子。

在一种井然有序的政治中,民主政党是以政治志向的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为基础结成的,通过集约国民利益诉求而获取选民支持,进而谋求国家执政权的政治集团。政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直接向政府机关选派公职人员的,从而直接参与政府的政策实施。执政党的主要功能和运作过程就是将国民的各种利益诉求进行集约,形成可识别的政治纲领和可实施的政策。然后通过选举向选民反复阐述本党的政策纲领,最终凭借多数选民的支持确立起执政地位。在野党党的主要功能和运作过程主要是借助一定数量的选民支持,在议会行使批判、监督政府的在野党机能。既可以说赢得选举是民主政党永恒的组织目标,也可以说选举是民主政党竞争必然的政治结果。

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政党是“公党”,公开宣示自身的成立,纲领公之于世,党际竞争服从于公开规则的评判。而且,现代政府的存在以政党竞争活动的存在为基础,一个政党的存在以存在其他政党为前提。在独裁统治下,既不存在政治上合法的政府,也没有多党政治的容身之地。政党政治学者沙特施耐德认为,随着大众民主的发展,政党已经从政治的单纯附属物转而踞于现代政治的中心。但政治中心的政党化并不意味着一党独存。虽然政党可以先于选举活动的实施而存在,但是以压制大众选举意志为宗旨的政治力量不能称为政党。专制社会不存在井然有序的政治,也不存在议会机制,正常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遭受制度性迫害,在这样的国家,所谓政党就不是正常的政党,而是致力于以变革或革命的手段颠覆现行政治制度的政治结社。被誉为宪法之父的美国早期共和党人麦迪逊认为,“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于火”。所以说,反对多党竞争等同于反民主,反对政治活动组织化的实质就是反对选举,就是剥夺自由。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自媒体出现以后,人们的选择能力和选择欲望逐渐增强,而政治家更容易与选民沟通了,他们能把公众的眼球直接吸引到自己身上,这就降低了政治人物对党组织的依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选举生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民主制度相对成熟的国家甚至出现了政党衰退论。相比之下,中国大陆至今连可以自由竞争的政党都没有,这不可谓不悲哀。


相关新闻
江平、张千帆、梁治平、贺卫方北大精彩演讲
欧阳小戎:民族主义之误
严家伟:中、美人权标准的根本区别
胡平:谈谈“中国特殊论”
章立:当今中国的社会契约状态和民主转型
杜导斌:辛亥革命百年来未被认领的两笔遗产
各路人马纷纷亮剑,中国社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