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注意区分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
日期:10/3/2013 来源:民主中国 作者:蔡尚谦

蔡尚谦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台湾大学台陆学生交流会成员


从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拉近,除了政治上的融冰,经贸合作上也迎向了前所未见的紧合,五年多来,两岸在文化、教育、公益、人权议题上的交流和互通有无,在开启认识的门窗以后,慢慢的建立起「正确认识」的理性看待彼此和沟通方式。

然而,由于台湾在过去数十年来,长期对于中国存在着几种僵化、制式的观念,加上政治层次的对峙使得双方在立场上的歧见难以调合,同时,中国在国际上长期展现出对台湾参与国际空间的防堵,在在都使得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合成了一种「是敌非友」、「竞争对手」的刻板印象。

其实,「中国」的概念相当复杂,除了各省有自己的语言、习俗、传统之外,庶民社会的中国,同时有数以亿计的思想在网络上流通传播,若要作基本理解,可简述为「中国人民」、「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其分别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体、历史文化形塑成的社会大众,以及代表中国政府的执政党。

首先,是中国人民。中国现在的人口有十三亿多,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广大的人民群众基本上是沉默的多数,唯有在民不聊生时、改朝换代前,人民才会揭竿起义,以行动向政府表达人民意志和诉求,但往往在承平时期,或衣食温饱之际,从历史轨迹来看待,人民的声音通常是发不出、听不见的。

然而,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普及,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网络通讯的迅速发展,中国人民正逐渐透过网络媒介,改写着向来「由政府定义人民」的垄断诠释。网络时代的中国人民,正透过吸收新知、信息交换的方式,从个体到群体,逐渐形塑自身的公民意识。俗话说,「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这种陈腐的统治者思维应该被扬弃,现代社会的执政者应该谦卑倾听人民声音,将「话语权」还给人民,将「公民监督与批判」视为政府的防腐剂。

同时,台湾社会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多样性与歧异性,就如同我们本身社会中到处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中国人民亦非铁板一块,一个国家的政权不等同于一个国家的人民。两岸人民最重要的是能够以对话沟通方式进行彼此理解,排除政治上的误解和歧见。

几十年来,台商穿梭两岸之间扮演民间先行桥梁,台湾人到大陆探亲和观光也始终热络;近年来,开放中国人民到台湾自由行,也让双方见识到除却政治之外,中国的经济力量与思想上的变化。双方的敌对意识虽有明显降低消散,但在公民意识与法治观念的构筑上,仍存在着阶段性的期程差异。然而,这个差异并非跨不了的鸿沟,毕竟,台湾也是从那个封闭的社会走到今天的多元奔放,两岸之间的人民交往,他不应是一道墙,而可以是一个互相扶持,彼此积累添加的良性互动过程。

其次,是中国社会。与笔者同一世代的所谓80后、90后,是在邓小平的政治改革后,中国的新一波青年世代。在相互留学、长短期不等的交流往来过程中,能够清楚感受到现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自然分殊成多个和而不同的群体。见微知着,举轻明重,中国的庶民社会更是存在着任何一个现代社会中的正常现象,无论是贫富差距、阶级差异、教育水平高低、地域观念强弱等社会分殊的光景。

从政治理论加以观察,现代化的社会代表着社会分殊的状况更为明显,而在分殊现象产生之后,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团体将会要求更多的政治参与,若参与不足,则会使得群众对于代表的缺乏正当性感到愤怒不满,进而要求现状的改革与导正。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近年的三聚氢铵奶粉事件、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广东乌坎抗暴运动,温州动车事件、云南昆明环保示威运动等,层出不穷的重大事件都具体而微的揭露了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影响层面的扩大,更是双向的在政府与社会之间产生连带互动。

每一次的社会事件,都让中国人民与社会看到了结构性的不公义问题,也迫使中国政府不能再试图掩盖真相,藉由这样的逐渐渗透、反馈过程,我们期待着一个新兴的公民社会在中国出现,同时也应该给予这样的社会一种正向、同理的支持与协助。同为华人社会,同属两岸现状下的现代化文明,彼此间的合作与互相支持体系不应该被政治隔阂所屏障,在往来汇通的管道之中,台湾应排除所谓的「进步的、文明的」傲慢思维,以同理心和衷心关切的伙伴立场,与中国民间社会分享台湾的公民参与经验。

最终,我们也要认识中国共产党。中共从1949年建政以来,历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乃至于现今的习近平执政。中国曾经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门事件、镇压法轮功、劳教政策、关押政治犯等经济、文化浩劫与无视人权的政治镇压拘禁;然而,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后迄今二十余年,中国除了是世界工厂,更早已成为世界市场,在政经发展上,中国在亚洲与全球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自中国「十八大」闭幕后,熟悉台湾事务的习近平上台掌权,论者有云,习近平是近几届中共中央领导人里面,权力最稳固,接班家底最丰厚的。诚然,若以中国威胁论视之,习近平的上台除了持续「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政策,其身段与手段将更加成熟稳健,收放自如,自是台湾的一大威胁;然而,若以两岸和平论视之,则习近平的执政也可能提供了一个两岸之间新的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习近平所提出的「中国梦」,除了「民族复兴的强国梦」以外,还应该赋予它更多的内涵与丰富的意义,从重视公民权利开始,更应该尊重人权,遵守法律。习近平主张改革,认为要破除形式主义,要使党内风气振衰起弊,其目的在于维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正当性。吾人建议,具体落实方式也应该从面对历史错误开始,勇于改正,开启中国的转型正义。

台湾要正确的认识中国,不可只见到中国的「是」,更要见到中国的「非」;反之,亦不可仅见到中国的「非」,而见不到中国的「是」。若只是一厢情愿的热络或一意孤行的仇视,则无异以管窥豹,未见全貌。台湾曾经历经民主转型与发展的痛苦过程,如今已迄民主巩固的关键时期,如能在两岸交流的过程中,同步输出台湾的民主与法治的人权价值,呼吁中国释放政治犯、取消对言论自由的箝制与压制、平反六四事件、彻底落实「法治重于人治」等等。在真诚面对历史事件的同时,追求中国民主价值,以民主、人权作为一个共同的理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则两岸未来的自由与和平前景自是可预期的发展。

此外,待得民间社会积累了足够的信任与善意以后,两岸各自的公民社会则更能够摆脱政治的桎梏和牵绊,以理性、和平的方式看待对方,以「是友非敌」、「合作伙伴」的角色来理解彼此所扮演的重要意义。台湾在过去的年代,曾经自诩是自由中国的一个象征,而今,更应该理解自身在亚洲新兴政经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同时,民间社会也应该更加积极奋起,以对话代替对抗,每个公民,都在这个新的秩序变化中,承担了各自的责任。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理解中国,认识到「中国」不只是中共政府,「中国」尚包含了中国人民与社会。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是「水深火热」的人民,而今安在哉?那些被政治人物所挂在嘴边但却时常忽略的人民群众,对两岸未来和台湾人民的看法又是如何?唯有正确的认识,才不会有基于陌生而因袭沿用的刻板误解,如此,便不会在词汇的指涉上重复着偏见和歧视,乃至于错过了历史偶然赋予两岸人民的交流契机与责任。


相关新闻
陈子明:后极权社会的两种前景(全文)
秦永敏:中国大陆人权领域的最新博弈
许知远:逃避的中国精英
《开放》杂志总编推荐《假如中美开战》
中国近来反宪政与禁言运动浅析
思想改造与极权主义心理
周农建:否定宪政是挑战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