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既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试图向养老社会化转变,但是遇到种种挑战。
在北京和平街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健身、打球、跳舞、唱歌,还练习京剧和评剧。
60岁的周樱在这里练京剧有两年多了。她说:“京剧呀,这不咱们的国粹吗?我们老年生活,第一件事儿就是京剧。京剧比什么事儿都大。”
周樱几乎天天和老年伙伴们聚在一起唱戏,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立为她们提供了场所。
这样的活动中心在中国日益增多,显示政府对养老社会化越来越重视了。与此同时,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开始改变。
*每年增加八九百万老年人口*
中国是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当时6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占到全国人口的10%。2009年,老年人口上升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
非政府组织“众益华龄”的负责人王宵燕说,今后老年人的比例还会迅速攀升。
她说,中国老龄人口将以每年8到9百万的速度增长。估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到2050年,差不多每四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位60岁以上老人。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
面对迅速增长的老龄人口,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显得难以为继。分析人士说,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经济尚未发达起来的时候就提前进入老龄社会了。“未富先老”意味着社会能够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各方面准备不足。
其次,实行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所谓“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可能要赡养父母二人以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四人。这种倒金字塔结构给独生子女带来难以承受之重。
再有,大规模人口流动,如农民外出打工和大学毕业生去外地发展,造成了大量的无子女照顾的“空巢老人”。
王宵燕说,“空巢老人”有大约八千万人,占老龄人口的50%。尽管总体来说中国人是尊重老人的,但是孝道意识下降、家庭养老减少也是事实。
*养老渐趋社会化*
新形势下,中国一方面继续鼓励家庭养老,一方面着手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出现了新兴的“养老产业”。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民政部官员王振耀表示,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
*外商与私营投资受到鼓励*
但是,养老机构严重滞后。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种老年福利机构37800多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1.5%。光明日报说,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到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到3%的水平。
非政府组织“众益华龄”的主任王宵燕说,从供需关系看,中国养老床位的缺口达550万之多,政府现在鼓励私营部门和外国人在这方面投资。
她说,比如在养老院,每一个床位政府每个月补助100到200元钱。对于外国人投资养老产业,政府也持鼓励态度。她说,过去,政府都是自己直接提供服务,现在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私营部门去做。
*北京发放‘养老券’*
在北京,老年服务发展迅速。现在,对65岁以上老人坐公交车、逛公园实行免费制度。从去年开始,还实行了“养老券”制度,给8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价值100元到200多元不等的“养老券”。
用“养老券”,他们不仅可以购买饭菜,还可以支付理发、修脚、打扫卫生等服务。
北京市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90%的老年人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社会养老观念尚未普及*
对于养老院,人们看法不一。过去,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件很丢人的事儿,子女会背上“不孝顺”的骂名。现在,很多家庭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北京和平街老人活动中心,周樱告诉我们:“我挺愿意的, 不给女儿找麻烦。 我就一个宝贝女儿,她工作特别忙。我身体还好的,不给她找麻烦。如果到我真地不能自理了,我非常愿意上养老院。”
三代同堂的74岁老人肖家华却说:“现在不是提倡家庭养老吗?互相照顾呗,儿子上班,我们给做做饭,对不对呀? 现在咱们国家还是家庭养老为主、外边养老为辅。也可以住养老院,从我们本身来说,不愿意去。”
*专家呼吁调整人口战略*
最新调查显示,“子女无力照料”是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最主要原因。
鉴于“少子化”和“老龄化”日益加剧,一些专家提议调整人口战略。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呼吁,把计划生育政策改为“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