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周刊第180期焦点新闻)高耸的纪念碑,在残阳下闪耀;二十四万遇难者的名字,静默铭刻在纪念墙上。事隔三十年,唐山大地震的撼动依旧。在世纪大灾难面前,人们更想知道的是真相。
当大陆电影导演冯小刚试图以人性感动观众,以及用挑战《阿凡达》的特效包装来演绎的《唐山大地震》,正在中港高调宣传之际,一部真实地反映唐山大地震被隐瞒的大陆纪录片《掩埋》,低调地在香港获奖。
该片成功地挑战了中国地震三大禁区(地震预报、校舍垮塌、救灾款去向)之一的地震预报,是中国首部探寻地震预报的作品,继获得二零零九年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优秀纪录片奖外,日前在香港摘取了第三届华语纪录片节长片组冠军,但该片至今无法在大陆公映,香港媒体也对这个获奖题材禁音,却无法阻止该片在网上热传。
受川震触动 揭露预报被隐瞒
“谢谢各位。”《掩埋》导演王利波带着憨厚的笑容,站在香港艺术中心的领奖台上领奖,这位朴实的哈尔滨男子的获奖感言简短地只有这几个字。
然而他的纪录片却沉重地叫人没有办法呼吸。
高耸的纪念碑,在残阳下闪耀;一个又一个名字,沉默着的二十四万遇难者的名字,铭刻在纪念墙上。黑白影调,伴随呜咽的配乐,……长达三分半钟不同景别的纪念碑和废墟影像,是纪录片《掩埋》的开场。
“纪录片作为一块镜子,让我们看到很多平日看不到的社会现实,或者当我们知道更多的事实时,就知道怎样去减少痛苦了。”
王利波受到汶川大地震触动,花费了一年时间实地采访并拍摄了《掩埋》,揭开三十年前唐山地震被掩埋的真相。片中采访了包括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黄相宁、北京地震队耿庆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华北组组长汪成民等一批专家,他们都曾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之前,历尽艰难,向国家有关部门发出了准确预报,但到了国家地震总局都被压了下去……
地震非不可测 关键在知情
当年发布资讯救了青龙四十七万人的国家地震局汪成民,曾将意见上报给地震局领导,但不获得重视,“他做出了一个举动,很惊人的,那时文化大革命那时大家贴大字报,他就把他做成一个大字报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这个是很戏剧性而且很有时代性的一个事情。”
汪成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地震小组被解散,个人也长期受到打压,但他的勇气深深地打动了王利波:“但在那种条件下,他所做的一种事情,他的勇气和良心我是觉得很打动人的。”
针对中共当局多番强调的观点:地震不可预测,在纪录片中,专家做出了回答:发达国家走的是抗震这条路,但是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不了,因为花钱太多。汪成民一针见血地说:“关于地震不能预测,不是在于知识的限制,而是因为管理水准太低。这个水准上不去,好的科学家、知识和技术,仍然发挥不了作用。”
地震学家黄相宁亦说道:“这次汶川地震的出现和当年华国锋处理唐山地震问题,温总理同样犯了华主席当年的错误。这个错误意味着,后面的地震还要继续夺去中国人民的生命。”
王利波表示,虽然地震是否能够被准确预测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但地震前发生的异常现象却是肯定存在的,民众不能被剥夺知情权:“这些异常现象能不能作为地震发布的预报,能不能被说出来,有没有发生过,让大家知道,这个是很重要的。”
在纪录片完成后,青海大地震又发生了,一次一次眼见无辜的生命死亡,都令王利波痛苦异常,他最希望的是这类悲剧不要再上演。“这种悲剧确实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重复,而且这种情形可能还会持续下去。我觉得让更多人了解地震预测的知识,第二让大家关注自己的发言权和知情权,这是我最想要的结果。”
多部大陆纪录片获奖 挑战中共禁区
除了《掩埋》之外,今年香港第三届华语纪录片,大陆纪录片大放光彩,十三部入围作品中有十部大陆作品,囊括主要奖项,而且题材广泛,多角度挑战中共报导禁区,但都无法在大陆公映。获得长片组季军的《喉舌》导演郭熙志,曾在深圳电视台工作,他以纪录片方式,录下深圳电视台主管对记者赤裸裸地表白:“其实我们做记者的,不要把自己简单地看成是社会事件的记录者,其实你是搞政治工作的,对我们党的事业,对我们群众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话,你们尽量不要去碰。”可以说是对大陆党控传媒最辛辣的讽刺。 多位大陆纪录片导演亲身来港出席颁奖礼并和评委合影。他们对作品在香港获奖感到高兴,但亦慨叹揭露内地社会问题的作品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映。
郭熙志坦言一部揭露“家丑”的片子在大陆被禁,要在夹缝中求生,只能在大陆的学校、酒吧等地方放映,他相信将来大陆盗版会很盛行。浙江卫视的媒体人金华清,他花了三年时间记录了自己家乡垃圾污染问题,制作了这部《呼啸的金属》,获得短片组亚军,但他表示,这样的纪录片不可能在大陆公映,只能私下放映。获短片组冠军大陆导演明明也表示,她的《画在墙上的梦》也只能在大陆独立纪录片节或者学校等小范围放映。
负责举办影展的香港导演张虹,希望透过香港的窗口帮助大陆纪录片走向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