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尚未公布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引起舆论界一片抗议之声。大家注意到的都是纲要草案「去中华民国」的编法,使得中华民国等于消失了。自明朝之后,没有中国史,只有世界史,这分明是有意把台湾的中国关系切断;因此,这种历史观似乎是意识形态的产物,甚至是台独政治立场下的产物。
可是参与该课程纲要草案撰写的教授先生们却兀自振振有词。听他们的说词,似乎是为了撰写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而采取一种新的历史观,以替代传统的中国中心主义的观点。他们的这种想法也得到一部分历史学者或教师的认同,只是恰巧成为台湾时下「去中国化」的论述的有力页脚和章节附注而已,原本未必是刻意为政治服务。
虽然这些历史学者未必是企图以编书来向当权者表明他们的「政治正确」,但他们在文化的思考上是有欠缺的。旷观世界历史,自十五世纪欧洲人开始向全世界探险、经商、进而殖民,确实有别于之前各民族、各地区独立发展之历史。可是,欧洲人的这些殖民行动,究竟对各民族造成怎样的文化变迁?只是一个利马窦对明代的中国文化造成怎样的影响?即使迟至十八世纪,乾隆王朝兴建圆明园中的西洋式建筑,除了满足帝王的好奇心之外,西洋人对中国文化又有什么根本的影响?自文化的交流看,西洋在明清两代对中国的影响,还未及隋唐时代西域对中国的影响。
恰恰相反,明清对外来的影响是极排斥的。而自明代以来,中国发展出有别于唐宋的近世文化,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今天的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习俗、工艺乃至精致艺术如书、画、音乐、戏剧等都是在十六、七世纪定型的。其中除了承袭前代的域外影响如青花瓷外,几乎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基本上没有受到外力的型塑。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怎能放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上来了解其文化呢?
从文化的观点而言,台湾史是不能与中国史切割开来的。采取欧洲中心的史观来看台湾、看中国,毋宁都是轻率而错误的政治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