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调查》书评:千年梦想的重托 陈永苗 消灭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每一个中国农民的梦想,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前仆后继的追求着。这构成了社会变革最大动力之一。 在封建社会,这种追求只能体现为农民起义。因为就像韦伯在《道教与中国》中指出的那样,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唯一合法对包括经济、财富的在内的“稀缺资源”配置与支配的体制,权力决定财富,以权力谋取财富,权力与财富密不可分。而农民没有权力,只能通过暴力革命重新分配,来消灭贫困。但正如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的一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没有制度创新的品格,不能最终实现消灭贫困,而仅仅陷入治乱循环的“水深火热”之中。屈原式“哀民生之多艰”的声音一直不绝。 中国共产党在七十年前揭起社会主义的大旗。社会主义的大旗允诺了让每一个人都过着富足,幸福的日子的梦想。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延续。民生问题是革命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之一。这个许诺让多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激动不已,加入革命,共同奋斗,力图使梦想实现。这些承诺都是现世的,已经无法用其他目标代替。 在我求学的岁月里,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将不同于过去的农民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必将实现全民幸福和美满的生活,必将消灭贫困。 毛泽东同志秉持作为取消权利和财富分配差异的结果,即平均主义的结果观。毛泽东是一个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革命者,我可以相信其高扬平等的旗帜确实是以关心民生问题为己任。他认为财富的平均分配和收入的平等高于一切的价值。这种平等观,与今天十六大三中全会确立的“以人为本”以及国家领导人对社会底层的关注,有着衣钵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底层的变化,必须依赖于社会的整体革命,但是社会的整体革命,必须牺牲一部分的利益,实现原始积累,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发展。经济发展以后,然后再来反哺或者补偿作出牺牲的那部分人。这样的选择,是痛苦的,但是是革命成功之后开始着手建设时必须面对的。物理学告诉我们,均衡状态是不可能发展的,治有打破均衡,才能有发展。 在《中国农民调查》中,陈桂隶夫妇说,我们阅读过这方面的大量资料,发现这种政策与体制,确也有一个曲折而又现实的过程。书中描述毛泽东同志解放前后的变化,这就可能看出其中的矛盾和张力。或许说,为了更大的正义,可以有些不正义。 在建国后不久,按照《中国农民调查》中的说法,一个“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设想就形成了。 我觉得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后期城乡二元体制有所消融,但还是存在。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渐渐有了活力,但是后来也就消失了。 邓小平同志提出先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全社会的富裕,也是毛泽东同志模式的延续。 毫无疑问,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手段,而全民富裕是目的。手段和目的之间并不能完全咬在一起来,其中的冲突往往让手段成为目的,而遗忘了初衷。 如果打开《中国农民调查》,就可以看到,如今全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似乎不再高悬于天空之中,而是摇摇欲坠。为了发展国家经济,适当的不公平是可以容忍的。只有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剥削才是被同意的。超出道德底线的不公平是不可容忍的,是罪恶的。 “手段成为目的”造成只致力于发展国家经济,而对如何让国家经济的发展成果公平分配缺乏可靠的、明确的方案。缺乏这样的方案,不能避免造成经济发展只受益于城市的情形,而农村缺被抛弃在现代化的门外。不幸的农民会认为,从内部产生的蛀虫已经侵蚀了绝大部分奋斗的成果。《中国农民调查》就展示了农村存在大规模超出道德底线的不公平现象。 到了如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遗忘终极目标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共同富裕的目标都是无法实现;少数事先富裕起来的人们来说,他们获取的利益是以损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官僚机构。由于人数众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农村官员不可能有丰厚的薪水丰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农村官员普遍失去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其本身对物质的需求便浮出水面,成为第一需求。所以他们只能或多或少地从贪污、受贿来满足需求,此类行为虽遭到明文禁止,由于人数很多,形成了“法律上违法,事实上合法”的局面。而且到了如今,正如《中国农民调查》中看到的,农村官员甚至可以为这些违法行为动用国家暴力,对农民的不服从、怨言和上访进行打压。 自“小岗村”改革,安徽成为改变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地,人们几乎把千百年农民革命的失败带来的熊熊火焰般希望,以及社会主义革命许诺,几乎全部压在安徽。安徽成为人们梦想中“流奶和蜜的地方”。所以目前我们对《中国农民调查》怀有一种特殊的心情,因为《中国农民调查》以经纬交织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建国以来,农村恶劣的生存状况以及改变的种种努力的。 但是不管如何,那种在贫困和革命过程中行程的最朴素、最强烈的,具有宗教信仰般的情感,那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虽历经磨难,还是铭刻在人们心中。所以当我们阅读《中国农民调查》时,总是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令我们内心震撼,令我们为苦难的农村大地哭泣。 《中国农民调查》书中可以看到,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来,中国政策有一种比较明显的调整,就是开始注重民生问题,而将为公民造福和摆脱贫困服务又重新设立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目标。这种“一切经济活动都应当为人类造福,为人类摆脱贫困服务”,以人为本的目标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就确立下来。 我认为,国家领导人对社会底层的关注以及十六大三中全会确立的“以人为本”,与毛泽东平等观以及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期望之间,都有着衣钵关系。我认为现在这些迹象,是在找回曾经失落的终极目标。可以说《中国农民调查》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富裕梦想的重托。 这种目标更多的是坚持在法治和公正的原则下发展经济,坚持在权利平等的原则下发展经济。这些是《中国农民调查》要说而没有说出来的。 推荐的话:一个伟大的作品,一个对时局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并非因为篇幅多浩瀚,结构多精美,而是它作为火炬,能够通过传递,点燃每一个人心中最强烈的情感。这样,很多人的心中火焰燃烧在一起,改变了整个社会。 三农问题,确实已经是搁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沉重无比的石头。如今中央出台一号文件,试图搬开这块石头。而早在延安时代我们就看到,文艺作品是政策最好的载体。所以,我们推荐这本书,就是希望点燃每一个人心中最强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