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杀人如麻的帝王戏与主旋律
日期:2/17/2005 来源:民主中国 作者:刘晓波

刘晓波


作者按:该文所引证的史料,以《资治通鉴》为主,参考《史记》和《汉书》。行文中就不再一一注明。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的国力军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官方外交开始由邓小平的韬光养晦转向江泽民的大国外交,民族主义思潮也由防御性的怨妇诉苦转向进攻性的喊打嗜杀,影视界戏子和御用文人也闻风而动,于是,荧屏上刮起“帝王戏”旋风,至今未衰。从“戏说帝王”到“历史正剧”,一部接一部,拍完了清朝拍明朝,拍完了明朝拍唐朝,拍完了唐朝拍汉朝,每部动辄40-50集以上,而且,专门喜欢拍对外征讨的战争大场面,最近播出的《汉武大帝》长达58集,征讨匈奴等异族乃重中之重,再次引来舆论的关注。

官方对历史剧的取舍倾向也颇为鲜明,凡是有助于维护独裁、主旋律灌输和煽动民族主义的帝王戏,官方总是一路绿灯:这些戏大都在黄金时间热播,而且边播边炒作,每部大戏都能成为一段时间的舆论热点;首播结束后,央视和地方台还会不间断地反复重播。唯一一部不同于帝王戏的长篇历史剧《走向共和》,再现了清末民初由独裁帝制向宪政共和转型的艰难进程,虽然深得民间好评和观众期待,却在首播还未完成时就惨遭红灯,至今再也见不到重播。如果说,《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铁嘴钢牙纪晓岚》等“戏说帝王戏”,更多是出于商业目的,只供人在茶余饭后消遣,大可一笑了之,不必认真;那么,《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天下粮仓》、《大明天子》、《汉武大帝》等所谓的“历史正剧”,除了商业目的之外,更在乎迎合官方主旋律和独裁政治下的民族主义狂热,看看这些帝王戏的主角,已经不再是丧权辱国的无能君主,而是敢打敢杀、开疆拓土的“大帝”们,如康熙、乾隆、成吉思汗、汉武帝等,其献媚于当今独裁者的倾向,一目了然。即通过对“帝王伟业”的夸张展示,直通当下的“领路人”、“小康盛世”和“伟大复兴”。

一、把司马迁变成歌功颂德的工具

中国古人云:知往鍳今。

西谚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当下中国的帝王戏热,当然也是为当下现实服务的,只不过,这类帝王戏对家天下独裁的评价,不是基于“人命为大”和“统治有道”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而是基于“皇权至上”和“成王败寇”的古代野蛮的价值观;这些历史剧所服务的对象,不是深受漫长的独裁传统之害的国人,而是至今仍然在全力维护独裁制度的政权。刚刚播完的历史剧《汉武大帝》,也不例外。

该剧对暴君汉武帝的颂扬由全剧的开场奠定,专门让遭遇宫刑且在史书中针砭汉武帝的司马迁来歌功颂德:

整部戏的序曲,年老的太史公奉诏进宫给汉武帝解闷,汉武帝已垂垂老矣,却仍“霸气逼人”;司马迁虽秉笔直书,却一如既往地谦卑。君臣之间的对白如下:

太史公:“仆臣司马迁待罪皇帝驾前。”

帝曰:“朕看了你写的书,朕气病了,至少要折寿一年。你还嫌不够吗?你是想让朕杀你,好让千秋万代都颂扬你的忠烈,而唾骂朕是个暴君吗?朕偏不成全你!书,你可以拿去!但重新起草,大可不必。有人劝过朕,要烧掉你的这部书,朕说没必要。你的这部书,朕看虽然不能作为国家的正史;但是可以作为你这位史官的一家之言。”

在武帝面前独排众议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悲叹“腐刑极矣!”的罪人,写出“无韵之离骚”的太史公,此刻却只有感激涕零、赞美今上的言辞:“你的胸怀就象大海一样深遂,不是臣这样卑微的人所能够真正看透的。”“陛下,您总是从千秋万代着眼,您总是为社稷子孙预作谋划,心存大仁慈,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也许微臣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评论陛下。”。

对于大大冒犯过武帝的小小史官,似乎只阉不杀,已是大度;现在,一言九鼎的皇帝,看了待罪史官的不无贬斥的秉笔直书,居然没焚了倾注一生心血之书,也没有罪加一等,坑了作者,无疑就是圣明了。所以,在21世纪的中国人的价值标准里,无论如何也算是“伟光正”了,两千多年前的无屌史官怎能不高唱赞歌!

看御用文人献媚,本该无话可说,但把司马迁当作献媚的工具,愈感当代文人的可鄙。二千多年前的太史公被割了生殖器,二千多年后的文人们却是精神自阉。

在我看来,司马迁是有人性的史官,也是有血性的史学家,更是中国历代文人中罕见的清醒之人,而汉武帝是熟谙宫廷阴谋的狡诈政客,是为了权力而六亲不认的权力狂,更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杀人如麻的暴君。在两千多年前的武帝时代,当汉武帝对李陵的投降极为震怒、满堂文武皆曰“李陵该杀”之时,只有司马迁为李陵做了极为人性的且通情达理的辩护,结果更加激怒了汉武帝,惨遭宫刑,已经是网开一面了。由此,在帝王御前跪满了用“汉大赋”来歌功颂德的文人骚客之时,只有司马迁具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属于一架绞肉机,自己的智慧除非属于一部伪造的历史,否则的话,重则满门抄斩,轻则下狱阉割。他由此看清了文人骚客在宫廷里的戏子地位,在那封泣血的《报任安书》中,他历数自己在皇家政治中的无能,坦陈自己的地位不过是“娼优所蓄”而已。不仅与漫长帝制历史上的文人们相比,就是与二千多年后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等文人相比,司马迁已经是中国文人的奇迹了。

不错,汉武帝从登上皇位之初就野心勃勃,企图变更文景之治的黄老之术,开创只属于他自己的伟业。所以,他广泛网罗儒生入朝,特别是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乎要把“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提升到“有为仁政”的汉武之治,但汉武帝首开帝制时代的制度化思想独裁,他独尊儒术,更多的是为了标新立异;他厚待儒生,更多是为了装点门面和歌功颂德,司马相如、东方朔、杨雄等御用文人创作的“汉大赋”,那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华丽铺排的文体,正好投合武帝的独断霸气和好大喜功,首开汉语谄媚的恶劣文风。而一当儒生的谏言不入帝耳,立马翻脸不认人,即便对于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儒董仲舒,汉武帝也是顺之为我所用而逆之弃之如蹩的态度。

司马迁,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伟大史家,尽管其历史著作有主观性过强之虞,与其当作史书来读,不如当作具有历史价值的传记文学来读。然而,在伴君如伴虎的帝制时代,他敢于直书他自己身处其中的负面史实,敢于公开褒贬汉代的帝王将相,其文字确实是活生生的浸血著述。

在我看来,被割掉的睾丸之悲凉,足以淹没一个人的尊贵和一代文人的高傲;阉割时迸溅出的血污,也足以让所谓的几千年灿烂历史,暗淡无光。

二、汉代的文景之治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以为,汉代司马迁和宋代司马光这两位著名史家,之所以对汉武帝的为政极为不满,很重要的原因是有“文景之治”的对比。但在当代中国文人的笔下,文景的仁政被贬为胸无大志、优游寡断、软弱可欺的妇人之仁,而武帝的暴政却被奉为志向远大、坚毅果断、无所畏惧的新政。

我读史书的感觉是,所谓的“文景之治”主要是文帝之治。继汉高祖刘邦首开对秦朝暴政的拨乱反正之后,文帝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明君,正是他在位的二十三年,开创了中国帝制历史上罕见的仁政时代,堪称帝制时代的明主仁君的楷模,景帝对文帝仁政的继承仅仅是差强人意而已。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以仁义无为治国。文帝的自律是清正廉洁、恭谨简朴、勤于自省;文帝的驭臣是招贤纳才、广开言路、宽以待臣、从善如流;文帝的外交是和善异族、息战求和、开放边关;文帝的内政是废除酷刑、刑法平等、免除税赋、鼓励农耕、安养百姓、国库充盈……得到了大史家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等人的一致赞扬。

比如,在君主自律上,文帝多次公开检讨自己的错误和不德;他知道了祭祠官员只为皇帝个人祈福祷告之时,就对群臣说:“只为朕一人祈福而不为百姓祈福,朕倍感惭愧。以朕这样的失德之人,独占神灵所降下的福荫,而百姓却不能分享一点,这是在加重朕的过失。此后祠官在祭祀祷告时,不要再为朕个人祈祷祝福。”在文帝死后如何安葬方面,文帝遗诏宣告:朕听说,只要是有生命的天下万物,没有不死的。死乃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现在的世人乐长生而厌死亡、为求厚葬而不惜倾家荡产,为强调服丧尽孝而损害身体,朕很不赞成这些做法。况且,朕本人确实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现在死了,如果再让臣民们长期地为朕服丧哭祭,遭受严冬酷暑的磨难,使天下父子悲哀伤心,使老人流涕伤感,减少他们的饮食,停止了对鬼神的祭祀,这正是加重了朕的失德,让朕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呢!朕有幸获得拱卫宗庙的权力,以渺小之身,得以称尊于天下诸侯王之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幸亏有天神的保佑,国家的洪福,才使境内安宁,没有战争。朕确实不聪明,时常害怕自己做错事,而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耻辱,惧怕年久日长,自己可能会因失德而不得善终。现在万幸的是我得以享尽天年,又可以在高庙供养,哪里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因此,朕诏告天下官员百姓:从遗诏下达之日起,哭吊三天,就都换下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从那些办理丧事、参加哭吊祭奠的人开始,都不要赤脚接地;孝带不要超过三寸宽;不要在车辆和兵器上套戴服丧的标志;不要组织百姓到宫中来哭灵吊丧;殿中应当哭祭的人,都在早晚各哭十五声,礼仪完毕就停止哭祭;非早晚哭祭时间,严禁擅自前来哭祭;棺椁入土后,凡属‘大功’的宗室亲友,只穿十五天丧服,‘小功’只穿十四天丧服,‘纤服’只穿七天丧服,就换下孝服。其他未在诏令中明文规定的问题,都要按照诏令的用意办理。遗诏要向天下臣民公布,使大家都知道朕的心意。霸陵周围的山脉河流都保持原貌,不许有所改变。后宫中的妃嫔,从夫人以下到少使,都送归母家。

然而,汉武帝在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建元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茂陵,陆续将许多豪强和百姓强制性地前往茂陵。而且,武帝从年轻时代到垂垂老矣,几乎是终生迷信长生不老,屡屡出巡和召巫师入宫以求仙问道,不但劳民伤财、戕害生命,而且宫中巫风盛行、巫蛊案不断,导致数万人因此而被处死。

在朕即天下、朕即法令、严刑峻法的帝制时代,文帝可谓历代帝王中异数,他不为皇帝的生杀大权所惑,不逞皇权的威风,而是肯于倾听司法官员的判决意见,比如,文帝前三年(公元前177年),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人从桥下跑出,惊了銮驾的马匹。文帝命令骑士追捕,抓住后交廷尉治罪。张释之奏报处置意见说:“此人违反了清道戒严之规,应罚金。”文帝发怒喝道:“此人直接惊了我乘舆的马,幸亏这马脾性温和,如若是烈马,不免要伤害我身!可廷尉仅判他罚金了事!”张释之对曰:“法,是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此案依据法律只能如此定罪;加罪重判,法律就失去了取信于民的作用。……皇上既已把他交给了廷尉,廷尉本来是保持天下用法公平的司法官,稍有倾斜,天下就没有公正稳定的法律了,百姓怎么生活呢?请陛下深思。”文帝思虑半晌后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尽管,在漫长的人治历史上,这类事件实属极为罕见的偶然,但文帝收回自己的意志判决,而服膺廷尉的司法判决,显然含有法重于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如果这类判例能够有持续累计,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绝不会至今还停留在权大于法的人治水平。

特别是,文帝一朝,先后废除祸及无辜的“株连灭族刑”、制造文字狱的“诽谤妖言罪”和极为残酷的“肉刑”。即便身处二千多年的今日中国,读读文帝二千多年前所下的废酷刑诏书,仍然令人唏嘘不已。

文帝前元年颁布废“株连法”的诏书:“法律,是治理天下的公正依据,以公正的法律禁止暴行而引人向善。而现在的法律对违法者本人做了处罚之后,还要株连到他本来没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兄弟,将他们一起收捕治罪,朕认为这样的法律是不公正的!自今以后废除各种株连家属的律令!……朕听说法律公正才能使民诚实,刑罚得当才能使民服从。引导百姓向善的牧民者是官吏。官吏既不能引导百姓,又以不公正的法律惩罚百姓,就是陷害百姓当暴徒。”(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勿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朕闻法正则民慤(诚实),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文帝前二年(公元前178年)废“诽谤妖言法”的诏书:“古代明君治理天下,在朝廷上专设鼓励献计献策的旌旗和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朝政的清明,鼓励臣民前来进谏。现在的法律中,有‘诽谤罪’和‘妖言罪’的律条,就使得群臣不敢畅所欲言地批评朝政,皇帝无从得知自己的过失,这怎么能吸引远方的贤良之士到朝廷来呢!应该废除这些律条。百姓中有人初相约以诅咒皇上而后又相互诋毁,官吏认为大逆不道。百姓中有人说别的话,而官吏又认为是诽谤。这样的百姓以愚昧无知而获死罪,朕甚不取此法。自今以后,再有犯此者不要治罪。”(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群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岂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文帝前12年(公元前168年)废“肉刑”诏曰:“《诗经》说:”开明宽厚的君主,百姓敬如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施以教化就处以刑罚,有的人即便想悔过自新,也无路可走了。朕颇感痛心!肉刑的残酷以至于断绝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肤,使人终生无法生育,多么残酷和缺德的刑罚呀!这难道是为民父母之道义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其他刑罚代替它。此外,规定罪人应该以其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处潜逃,服刑到一定年限就可以释放。要制订相关的法律。“(”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生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根据文帝的诏令,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制订了一系列减轻处罚的法律,获得文帝的批准,以前处以肉刑的皆用鞭苔代替之。

文帝废除一系列严刑峻法的司法改革,使社会风俗归于笃实厚道、恭让谦和,刑罚量锐减,一年之内全国审判的案件只有四百起。而且,对犯罪的王侯大臣们的惩罚也以宽大为主,依律犯了死罪的王侯大臣,主要以示意犯罪者自杀,而不施以凌辱人格的刑杀,文帝一朝,在史书的记载中,我只查到一位将军获罪自杀,刘姓王爷也只有一位济北王因谋反而自杀。

文帝之治,不要说与汉武帝的杀人如麻和残忍无情的暴政相比,就是与历代帝王中的明君相比,也是帝制时代最高境界的仁政了。

而汉武帝的创新,不但废弃了文景二帝创下的仁政传统,而且耗尽了文景之治留下的充足国库和民间资产,不过是更独裁、更嗜血、更好战、更荒唐的暴政而已。汉武帝之治,表面上是“独尊儒术”,骨子里却是“儒外法内”,汉朝的文景之治变成了武帝的暴政: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挥霍无度、迷仙醉神、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大开杀戒、制造恐怖、才是汉武帝一朝的真相。只不过,麻醉百姓的仁义说教和恐怖政治的严刑峻法相结合,使秦朝的赤裸裸暴政变成了“儒外法内”的伪装暴政。这也是自汉武帝以来所有家天下统治的真相。对二千多年的帝制传统,还是当代极权者毛泽东看的最透:“历代都行秦政事”。

三、杀人如麻的汉武帝

《汉武大帝》的主题歌里,最抒情、也最肉麻的歌词无疑是:“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为灰烬!”

如此轻浮的文学抒情,比之汉大赋的虚饰,不仅离史实更远,也更显当代文人的撒娇本色。即便在帝制时代的史学界,对汉武帝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即便搁置从古到今的争论,仅就汉武帝的五十四年统治让国人付出的生命代价而论,从少年登基到暮年统治,汉武帝的权力野心确实是一直在熊熊燃烧,但这烈火非但没有“温暖大地”,反而仅为个人的长生不老,他就可以不惜一切地杀人和劳民伤财;化成灰烬的不是皇帝刘彻,而是涂炭的生灵——无数黎民百姓、皇亲国戚、臣子将军、巫师侠客、嫔妃宫女和太监奴才。

请看以下史实: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重用的酷吏宁成被判身带镣铐服髡刑。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保住皇位,武帝不得不向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妥协,将他正在重用的大臣赵绾、王臧下狱,逼迫二人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怪罪大臣王恢,恢惊恐自杀。

武帝听信李少君的方术之言,开始迷信长生不老之方,亲自祭祀灶神,派方士去大海中寻找蓬莱仙境和安期生之类神仙的炼丹制药,各地方士纷纷入朝,向武帝谈论仙人之事。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大臣灌夫被满门抄斩,窦婴被斩首示众且灭族。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派中将唐蒙率数万人修筑巴蜀之路,许多人死亡,许多人逃跑。唐蒙就以“军兴法”诛杀士兵。

女巫师楚服等人以巫蛊之术教陈皇后咒有仇之人,事败露,陈皇后被收回印玺、废去尊号、贬入长门宫。武帝又派酷吏张汤彻底查处,楚服被斩首示众,先后处死三百多人。由此,武帝提升张汤为太中大夫,让张汤和赵禹共同制定了许多严厉的法律,特别是鼓励告密揭发的“知见法”,使官吏们不得不相互窥探、相互揭发,朝廷上下,诬告成风。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各率一万骑兵,攻击匈奴。卫青获胜,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大败,损失七千骑兵;飞将军李广也吃败仗且被匈奴俘虏,侥幸逃脱。武帝把李广和公孙敖下狱,本该处死,但二人以钱赎命,贬为平民。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武帝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荐孝廉,不按诏举荐者以“不敬”论罪。受武帝宠幸的主父偃,蛮横而爱财,接受贿赂无数。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著名侠士郭解被斩首且灭族。

燕王刘定国被问罪自杀,封国被废除。

武帝派主父偃任齐国相,负责查问齐厉王刘次昌,齐厉王害怕,服毒自杀,燕国也灭掉。

赵王刘彭祖上书武帝,力陈主父偃的罪状,武帝在诸侯国的压力下,杀了主父偃并灭族。

武帝征调十万民夫修筑朔方城和要塞,国库被消耗一空。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武帝任命酷吏张汤出任廷尉,此人善权诈、多阴险、好罗织,完全根据武帝的喜恶执法。

此新闻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新闻
王超华等圣地亚哥九评会演讲
刘宾雁:江泽民怎样改变了中国
刘宾雁苏绍智如何看待共产党
华府悼紫阳暨告别中共集会
党史专家高文谦谈中共的心思
刘晓波称胡温改革为跛脚改革
刘晓波:中国不再漆黑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