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姚中秋:郑和激起危险的强国梦
日期:7/13/2005 来源:苹果日报 作者:姚中秋

姚中秋


今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六百周年,内地官方组织了很多活动,民间也相当热心。官民意见一致之处是,中国应该开放。人们一直习惯以「闭关锁国」来形容一八四○年之前明清两朝的对外政策,郑和则被视为对外开放的象徵。不过,接下来,官民就有分歧了。官方的立场相对温和克制,强调郑和下西洋的和平性。但民间则联想到中国如何成为一个「海权」国家,如何保护马六甲石油供应线,如何在海洋上保护、或更进一步扩张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民间的强硬议论与官方温和措辞的背后,人们可以感受到正在崛起的中国的焦虑和渴望。

到了近代,郑和突然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打捞上来。当时的人们知道,在郑和下西洋前后,西方也开始了发现新大陆的事业。两个事件的结果互相对照,人们不能不有所感慨。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可能更多地反省中西为何如此不同,一百年后的中国人则对郑和作了更有进取性的解释:中国人能否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在纪念郑和活动中,到处都可看到关于海权与强国间关系的想像。

其实,当年的郑和恐怕并没有这样的雄心,他只不过奉皇命耀威各国,旨在建立朝贡体系;那里有海洋霸权的想法。他这种想法,也得不到主流精英群体的支援。在他们看来,治理国家,唯一重要的是内部是否建立起仁政的秩序。朝贡体系只是附带结果,天朝绝不应主动追求。因为,主动构建它,必然浪费财力,鼓励君王的虚荣心。

但在今天,几乎所有人都指摘儒家这种教诲。经历了失败后的中国人,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强者的国家观念,人们普遍相信,国家要从外部获取资源,以增进本国财富。西方人采用的征服、殖民手段固然过于暴力,但以「和平」手段扩张国家势力,总是必要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实:欧洲正尝试改变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观念,而中国却正准备成为十九世纪信奉国家实力第一──以武力为主、贸易为辅──的欧洲。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还有日本人,甚至比西方更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最激进的鼓吹者,正是中国、日本的精英,弱肉强食迄今仍被普遍接受为真理,对落后于自己的种族、国家的歧视触目可见。当年中日维新人士呼吁全面推行「军国民教育」。当代中国人则正根据西方的强权国家观念改写本国历史:汉武帝的拓边政策被电视剧大加赞赏,而郑和没有建立起殖民地,彷佛是历史的遗憾。

不过,中国人往往看到了西洋扩张的辉煌,却忘记了失败的惨痛。最早建立海洋霸权的西班牙、葡萄牙,早就衰落了。欧洲人的国家观念使欧洲几番被毁灭,今天终于完全丧失了参与全球争霸的意志。德国、日本曾经作为后发国家,试图走捷径,赤裸裸地追求国家力量,最后也以彻底失败告终。

据此或许可以说,欧洲近代以来关于民族国家的理念,根本就是历史的谬误。在这段历史纷扰中,唯一的例外是英美。而其例外之处恰恰在于他们似乎洞察了力量之源。这两个国家都具有某种内向的性格,其精英群体的主要努力是寻求优良的治理。因而,建立起了纯正的自由宪政制度。国家的凝聚力,来自这种制度本身。对外的强大力量,只是优良的国内治理秩序的附带结果。

由这个角度看,当年批评郑和下西洋的儒生,其实比今人更聪明。国家的力量不在于武力,而在于内部的治理秩序,儒生看到的是仁政,今天可以将其换成自由宪政。强国是宪政的附带结果。

但当年的德国、日本,似乎都没有理解这一点。直接追求国家力量的结果,是国家权力不受约束,权力在内部不受约束,则对外的决策也难免走上歧途。中国能够避免德、日当年崛起的悲剧吗?郑和激起的是强国梦想,但直接追求国家对外力量强大,却肯定是危险的。


——苹果日报/作者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北京)研究员


相关新闻
党[立]何处 方能[为公]
访谈录: 科学 人生与信仰
一本将震撼時代的书
谁来主导中国的政治改革
任何公民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王怡:中国当代知识份子的演变
《犬儒病》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