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
如果说1999年下半年江泽民采取宗教镇压与逮捕重点异议人士的政治动作,是出于政治恐慌的话,那么八年之后的今天,真正的政治恐慌则悄然临到。并且,这样的政治恐慌的真实背景是中国社会进入了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危机时期。初步判断,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经历十年的政经双重危机时期。
短波危机:社会不公条件下的资源价格飞涨
邓氏改革以来,历三十年,畸低的资源价格塑造了出口型经济。中共统治集团上世纪末对外汇储备的渴求,变成当下对畸高外汇储备的恐慌。一些民族主义情绪深重的学者开始从伦理上质疑出口导向型经济,称之为“中国供养世界”。在这种伦理思维之下,官营实业界趁势推出资源全面涨价战略,并迫使中央决策层面全盘接受。这样,中国在国际资源方面定价权的缺陷就由国内经济体系来弥补;这样,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国内工资水平仍然无法真实反映劳动力成本。通俗地说,劳动者的福利(劳保与医保)仍要处于政府公务人员的水平之下。
人民币升值是国际经济与政治压力之下的政治选择,而非国民经济真实核算的结果。如果有一个真实的劳动力成本计入升值因素,那么中国的出口导向经济必然会全面瘫痪。资源价格的飞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要求,如放弃出口导向型经济转而为全面内需的经济模式。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变,需要的时间应在五年以上、十年以内,而这个期间劳动力的真实成本必然会随着民间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提高。统治集团恐于政治变数,又必然强化对维权力量的打压,矛盾继续深化。预测而言,从2008年开始以劳资纠纷为引信的社会冲突会进入高峰期。
长波危机:土地资源约束下的全面衰退
中共在经济方面统治中国的两大核心法宝,一为金融国有化,二为土地无值化。前者的状况正在改变,后遗症也正在暴露即货币政策完全失灵,仅具“表演意义”。后者为权力资本阶层提供了“水变油”式的资本升级捷径,从而使土地资源由无值化到高值化的过程成为经济增长的兴奋剂。目前,珠三角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约束,导致了大量企业停工或内迁;在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供给也到了极限;称为第三极的环渤海经济圈土地供给已日趋紧张,预期内只有北部湾新经济圈尚属富地区域。土地资源遭遇硬约束必然导致粗放型经济的迅速衰落,从而使中国经济由过热突转偏冷。
在另一端,中央决策集团也很有可能放弃“18亿亩耕地红线”,再促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能源供给约束必然使经济体系失去弹性,并成为全球性问题。重复与扩张的粗放经济增长水模式也将使环保问题国际化。预测而言,2009年至2011年将是三年中等衰退期,之后大衰退期将出现在2016至2017年之间。
人治危机:国家权力高端的历史性成本
说到底,任何形式的成熟法治都是人治,即道德人的司(执)法。中国由于法治缺憾深重,才夸大了人治的危险。而中国的人治危险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党政一体。在党政一体的“内部人”选拔机制上,肯定产生不了道德的人治。目前,以1950年出生为中心时点,上伸五年(至1945)、下延五年(至1955),观察中国高层政治家的年龄构成,备位将来核心层面的人物几乎统属此区间。这一代人成长于中共权力恶性膨胀时期即“反右”至“文革”这个政治灾难区域,由社会因素构成的人格品质存在天然缺陷,如严重的投机心理、罔顾社会公德的政治作为,被表现欲遮盖的麻木不仁。
一直为社会公众讥讽的假学历(位)问题,是为表征;在宗教镇压过程,这一代人中部分“政治精英”对“文革”大批判语言的熟练运用,反映出了这代人政治伦理的本质。
公义危机:法院腐败病入膏肓
对中共命运高度负责的体制内政治家对司法腐败持激烈批评态度,如大法官肖扬从2003年起就公开发誓要治理法官腐败问题,但四年过后,法院的腐败已经从立案与审判环节纵深到了执行环节。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吞胜诉方的执行款的事情,已经不再是“奇闻逸谈”。在一个初级法院,一位主管执行的副院长伙同两位庭长及院外的“关系律师”,侵吞执行款达700万元。其中一家大型国企的400万元执行款竟然被侵吞140万元,“收费”比例高达35%。一般情况下,法院执行部门要与胜诉人达成一个分成协议,其比例基本上不高于30%。该案件的引发看起来完全是一场“阴谋”——企业为对付下岗职工讨薪,向讨薪者“爆料”,说出法院曾侵吞140万执行款的“历史事实”。愤怒的讨薪者围堵了法院大门。
与法院系统病入膏盲的腐败相联系,宪法被曲解、刑法的部门利益化在另一端突破了公义底线。如一直为民间学者所诟病的刑法105条,在“社会主义”政治概念尚未清楚与最后定义的情况,就“以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为要件施行已久。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深层次的政治矛盾。
危中求机:希望在民间
就目前状况讲,民间强烈的抗争意识正在向危机意识转化,危机意识又促使民间进行自救博弈,如要求法律改进。这种诉求在2010至2017年之间将会形成更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相信届时“全民公决入宪”也将成为主题诉求之一。也可以相信到六四时间30周年之际(2019),无论中共当局还是民间力量均会面临政治变革的生死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