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关注民生不如提高“民权”
日期:3/10/2008 来源:凯迪网络 作者:王龙

王龙


“国计民生”是个汉语成语,将之用于中国的“两会”算是再贴切不过了。有报章称,在中国“两会”期间,各种调查都显示出公众对教育、就业、住房、物价、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交通等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无论是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还是民众对“两会”的期许,“民生”都已经是一个与“国计”不能割裂的主题。因此有人认为民生话题是本届“两会”的最大亮点,并言辞凿凿称“民生”已成了中国的流行语。

应该说,举国上下共同关注民生,不仅显示出中国政府的“执政为民”理念进入实质阶段,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民众的生活疾苦,认识到了社会利益分配问题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把关注民生当功德来溢美,似乎有“帮闲”之虞,就好比把干好工作誉为奉献,把警察抓小偷当英雄,实际上是一种“谬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语)。民生与国计并列,说明它是国计蕴含的主体,商讨治国大计涉及民生问题完全是理所应当,反之,才应该视作不正常。

既然有“谬赏”,当然也就不乏谬论。以此次会议提案为例,张茵委员要求取消《劳动合同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降低富人税负。穆麒茹委员则称,房价上涨是由“钉子户”要高价引起的。有人说,张、穆委员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骨子里压根儿就没有民生概念,这样的提案涉及民生问题越多,大部分中国人恐怕就越是倒霉。这样说过于片面,张、穆毕竟是商人,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本性,完全可以理解。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北京铁路局常务副局长罗金保,作为人大代表,居然说“春运期间铁路一票难求的现象始终得不到缓解,根本原因在于铁路票价太低。”如此荒谬的观点,连“诡辩”的境界都不够,倘若把这样的提案也定义在“关注民生”层面,那么,应该遭到质疑的就不仅是提案本身了。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对关注民生的“谬赏”,实际上是把应该做到的提升到了褒奖层次,这就难免把一些不应该做的模糊为应该做的,进而使一些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提案堂而皇之,一步步地把人们对生活的诉求逼到社会生活最底线。换句话说,民生成为“两会”的亮点,当然是所有中国人的幸事,但同样也反证了民众生存状态的艰难。一味颂扬如何如何“关注”,却忽略了“民生”真正内涵,注定将会弄巧成拙。

说这是弄巧成拙之举,主要原因是这样的赞誉会导致黑白颠倒。比如,康厚明、胡小燕、朱雪芹代表本来是参政的,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处于中国社会的哪个层面,都有资格向有关政府部门“问政”。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居然代表1.5亿“农民工”登门拜访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并受到了有关领导的亲自“接见”,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听取政府部门汇报的身份。看看他们那种喜形于色的神态,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他们的身后有拥有一支世界独一无二的庞大群体,倒是觉得他们有受到恩宠般的喜悦。这样的心态本不正常,却得到很多人称赞,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仅此,就知道中国人的平等观念缺乏到了什么程度。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7日载文《中国的停滞与流动》,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的世界排名之所以快速提升,中国官员和商人在国际舞台上之所以越来越有说话的底气,都是因为这些表象的背后始终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进步力量,那就是勤劳、守份而又廉价的“农民工”大军。这篇文章令人叹服之处,是点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天机”,告诉人们正是这些人用屈辱和汗水推动中国历史,而他们在中国却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成了“繁荣金字塔的最底层”。虽然他们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但1.5亿之众的群体只3个人有“参政议政”的资格,仍然显得无足轻重。

平心而论,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有了自我表达权,在中国民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体现了执政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就此可以看出,本届政府关注民生的态度不可置疑。问题在于,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是应该把他们之中极少数人纳入“代表”序列,还是应该用常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式来实现大多数人愿望?如果参政议政的序列中绝大部分是张茵、穆麒茹那样的富有阶层的代言人,“农民工代表”也就只能沦为一种象征。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媒体上的所见所闻大多是对“农民工代表”的表扬和赞誉,由此不难想象,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作报告、受采访……盛名之下,“人大代表”的头衔将成为他们头上挥之不去的光环。

当然,我想说的不是人们对个体形式上的“谬赏”,而是对民生概念认知程度。过去,中国人评价一级政府或官员政绩,总是看经济增长有多快,所辖区域内的人文环境有多美,对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等基本视而不见,这种评判标准造就了中国的“谬赏”现象丛生,使公权在不自觉中走向了“民生”反面。这是“夸”出来的毛病,天覆地载间的中国人都应该为这个问题承担负责。

《论语•子贡问政》有言:民无信不立。所有的参政者一旦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其言其行都会受到质疑,即使信誓旦旦关注民生,充其量也只能停留在“关注”层面。进一步说,尽管没有人指望所有参政议政者都以悲悯众生的心肠对待众生,但既然他们以民意代言人的身份共商国是,就应该不负众望,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让“关注民生”这个词转化为“提高民权”,使其内涵贯穿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脉络中,进而成为一种长久的治国理念。否则,今天人们所有赞誉,都将是一种“谬赏”。


相关新闻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
笑蜀:民生与民主不可分
人大需要职业政治家
傅国涌:灰色的时代总要过去的
公民应该怎样对待政府
戴晴墨尔本演讲会
改革是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