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
笔者在这篇短文中,试以文化的角度,诠释中国当局的文化路线。故先回顾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之脉络。
自1840年以来,中西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外部的冲击导致了中国内部的文化断裂。故文化路线出现了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100多年来,中国被迫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最早采取改革开放立场的是魏源。他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固然受船坚炮利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华大门直接影响,但毕竟比夜郎自大的顽固派明智许多。这一思想启发了曾国藩之流的洋务运动。之后,以郑观应为思想代表的洋务派,进而提倡"议政于议院",由"技"上升到"政"的层次。嗣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益之以言教",重视教化,即文化传统、文化心理、文化体制等等,离经叛道,欲从文化上再造中国。尽管如此,同期洋务派首领、封疆大臣张之洞的"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主张似乎占有主流地位。
辛亥革命以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告一段落。袁氏也许是为了复辟帝制,由之大张旗鼓地提倡"复古尊孔",在思想上退回到魏源之前。陈独秀高举"文化革命"的旗帜,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纲领,张扬民主与科学。这期间,既有"打倒孔家店"的壮举,也有白话文言之争辩,以及现代文学拓荒,还有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布什维克主义的"送来"。
中共自从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主持与指导下成立以来,其思想路线与文化路线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为指导,似乎是另一类型的西化。毛泽东是其代表,他也许没有读几本马列的书,至少比他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修养要浅得多。他思想中更浓厚、更热衷的是"新村主义"的社会试验。"马克思加秦始皇"是他自白,"无法无天"也是他的自白。
毛泽东把中国、中国人作为他"数风流人物"的实验场与实验物,推翻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所有权,建立起"党领导一切"的党天下,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革命,搞得沧海桑田、天翻地覆,以千万人口饥饿死亡与千万冤案囚徒博得"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的称号,最后在忧虑中撒手人寰。他的"彻底决裂"教导,他的打倒一切的政绩,以及他的红卫兵"破四旧"的摧枯拉朽,莫明其妙的批林批孔运动,等等,使中国文化传统荡然无存。仅仅作为潜规则,中国传统官场的"权术"被继承和发扬下来。
邓小平的"四项基本原则",其实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鬼才相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白痴才相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也只有疯子才相信。邓小平是个实用主义的政治家,而不是理论家,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是权术而已。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等而下之,居然也进入了宪法。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继续了中西文化之争与古今之争。《河殇》是全盘西化的代表。此西化非中共的西化,即非马氏、列氏的西方文化之化,自然受到了维护共产党正统的排斥。尽管1989年以军事行动结束了广场运动,同时也结束了文化讨论,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线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80年代以来,宗教活动、宗族活动有所恢复与发展。新儒学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更有意义的是,以中共高级、中级官员子弟为主体的新留学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喝过洋墨水的秀才,他们或入外籍,或海归,逐渐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界获得了呼风唤雨的能量。他们的文化倾向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趋向。
在此历史背景下,北京奥运举行了,北京奥运开幕式上演了。这是168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结论。那么,开幕式告诉我们的信息是什么?数千捧竹简而朗诵的画面诉说着什么?琴棋书画诉说着什么?活字印刷诉说着什么?地方戏曲诉说着什么?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么?以别具一格的"纯粹"中国化图画,表面上是遵循"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的规律演绎文化精粹,但也许是为"中国特色"张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的主题口号,在开幕式上演绎为"不同的中国,不同的梦"。梦是什么?很隐晦,那是在庞大的表演群体的统一的、服从的、按部就班的表演过程中曲曲折折地显示的: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的中国、一元化的而非多元化的中国、威权的而非民主的中国,纪律的而非自由的中国。但这一切通通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包装的、改造的、修饰的、掩盖的。唯一明显的是那"中国红"。何必出现马克思、毛泽东?
因此,笔者认为:奥运开幕式展现中共当局的文化路线,仍然固守在张之洞"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立场上,以此作为寓言,那么,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本质,笔者认为,不过是一场已经延续了30年的新版洋务运动罢了。
谨以此记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观察》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