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遗照(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林昭1968年被秘密枪决时一定不会想到在数十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晚生后辈被她的故事所感动,被她的勇气所鼓舞。林昭何以唤起当今中国公民运动人士的关注?纪念林昭对当今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广州前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独立纪录片制片人艾晓明女士和旅居纽约的时事评论员、《北京之春》杂志主编胡平先生接受了法广中文部的电话采访。
1968年4月29岁,毛泽东发动的文革正疯狂震荡中国的年代,一名青年女子在上海被秘密枪决。她的名字叫林昭。那一年她只有36岁。除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外,这位当年的北大“才女”并不是众人皆知的公众人物,但她却是毛泽东时代极权政治下的一个最坚决的反叛者,有人说林昭案是毛泽东曾亲自过问的御案。
林昭也许是那个疯狂的年代不计其数的冤死者之一,但在她离世数十年后,中国民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后来人了解到她的事迹;在她祭日和诞辰日,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形式表达纪念;研究和纪念林昭的文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2013年12月,中国官方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北京之春》杂志也发表林昭研究专刊,纪念林昭冥诞82周年。
法广:2013年是林昭诞辰82周年,应该算不上是个重要的日子,《北京之春》为什么在这一年推出林昭研究专刊?今年也是毛泽东诞辰120年,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么?
胡平:这应该是时间上的巧合。林昭的生日是12月16日,毛泽东的生日是12月26日。时间上只差10天,因此我们的纪念林昭的活动就和中共当局举行的纪念毛泽东的活动很近。
当然,近些年来,由于林昭的事迹日益深入人心,每逢林昭的祭日或生日,都有人举行各种纪念。按说,82岁冥诞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为什么在此时推出研究林昭的专刊呢?这是因为最近一、两年,林昭一些此前从未发表过的遗著在互联网上(主要是通过邮件)流传,引起很多关注和争议。比如其中林昭留下的文字中提到的她与原中共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的生死恋情。不少人认为这是些胡话,是疯话,因为毫无事实根据。因此就有人认为林昭当然是毛泽东时代政治迫害的受害者,但是她本人已经被迫害致疯,这与先前人们理解的林昭形象有很大出入。围绕这个问题于是有不少争议,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热烈。正在这个时候,在北京的朱毅先生给我发来一些文章和材料,其中有对林昭的纪念和对林昭的不同解读,还有一些相关的材料,建议《北京之春》发表一个专刊,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北京之春》现在是电子杂志,内容滚动更新,所以,从去年12月开始以来,内容还在陆续增添。恐怕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一些新的文章发表。
从热情的崇拜者到坚决的反叛者
法广:林昭本人原本曾经是毛泽东的崇拜者,早年曾就读于被看作是共产党新闻干部摇篮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她也曾把毛泽东比作是父亲。如何理解她此后对政权、对毛泽东极其深刻的批判?而且,她自1962年,也就是文革开始前4年就被关押。怎么理解她思想上的大转变?
艾晓明:我觉得1957年是一个分水岭。林昭在致《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信里就谈到了自己思想演变的过程,特别提到1957年的反右运动,她自称中国大陆的青春代,说这一代人的青春、思想、理想、事业都被葬送了。她提炼了一个字:“血”,说整个时代浸透了青春代的血的年代,彻底毁灭了有独立思想的一代人。所以,反右是林昭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她认为她彻底认识到了共产党独裁的面目。
但是,林昭不是1962年第一次入狱。她实际上是1960年10月24日被抓捕,1962年3月她被保释出狱。在61年3月,她在狱中曾经写过一份检讨,狱方可能当时也做了很多工作,林昭在检讨中部分地在向共产党靠拢,认为党可能还是会改革的,如果是这样,她愿意放弃思想上的反抗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作。但是,她出狱后,看到的是农村饿死很多人的大饥荒,这让她觉得这一切都是骗局。她在苏州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结成了“中国自由青年反抗联盟”,制定了自己的活动计划,准备向各省书记写信,告诉他们党的路线正走向一个彻底错误的方向。她就这样于1962年再次被捕。
从1962年冬天入狱,到1965年5月31日宣判,这段期间,她被关押在上海第一看守所,在那里受到很多残酷的迫害,她自述是“恶毒逼迫,非刑虐待,”包括戴手铐,上背铐长达接近半年的时间。这些都在她的十四万言书里有详细的记录。在这个监狱的环境里,她彻底认识了共产党的独裁暴行,自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青年反叛者的道路。
胡平:我认为这(思想的转变)和林昭切入的角度有很大关系。在反右初期,也就是毛泽东号召整风、号召群众给党提意见的阶段,林昭当时并没有提很多意见,但是,其他一些北大学生提出意见后,遭到严厉的批斗,打成右派。林昭是在这样的情况仗义执言,无法容忍这样的现象。她那时在主观上还是亲近共产党的,还认为党是正确的,而那些学生的批评意见未必是对的,也许是有些偏激的。但她认为不能这样对待提意见者。她当时主要是从这方面表达不满。就是说,她最初在理念上,在理论上、理想上并没有反对共产党,但是,她完全不能接受共产党在反右斗争中使用的残酷手段。她的这种反抗角度,在我看来,体现了一种自由的意识,体现对自由的一种领悟:她首先反对的不是共产党具体的哪一个政策、哪一个理论,而是专制压迫、政治迫害这种手段,而这又是共产党最本质的东西。林昭的反叛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
后来,正如刚才艾晓明提到的,反右运动后,毛泽东又发动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全中国陷入一片狂热,被打成右派的林昭当时想必是冷眼旁观,对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一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后来,大跃进迅速导致大饥荒,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提出意见,被打成了反党集团;全党上下又开始反右倾机会主义,使得灾难变本加厉,在这种形势下,林昭于60年因为参加地下刊物《星火》的活动而被抓捕。
刚才艾晓明提到林昭在1962年3月第一次被释放(保释),从时间上讲,正是中共七千人大会之后,也就是说,中国上层那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毛泽东此前的作为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务实派的想法暂时取得了上风,纠正了此前一些过于荒谬的做法,并且提出了给右派分子“摘帽”的问题,形成了文革前毛泽东时代政治上一段相对宽松的时期。林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释放的(保释)。但下半年,紧接着就有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重新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又拉紧了那根弦。林昭在这个时候第二次入狱。所以,林昭的经历和思想认识都围绕着共产党统治过程中的专制和政治迫害这一点,所以她能认识得更清楚。
法广:最近,围绕林昭是否有精神病产生一些争论。如何看林昭的精神状态与她关于政权本质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胡平:林昭当时的出发点就是一种比较人性的、人道主义的。包括我自己,在文革初期,刚看到学生批斗老师,我也觉得是对的,因为老师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应该思想改造。但是,把老师关到牛棚里又打又骂,这我就看不下去了。这一点上我们的想法就很接近,就是说她首先不是从理念上,而是从人性、从人道的角度,对政治迫害的残酷性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感。而共产党专制的特点就是政治迫害。这是林昭反叛的一个最重要出发点。所以她一直坚持到底,这和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有一种本质上的相通性。再加上林昭在早年多少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和民国时代的思想、理念,她不像我们,我和艾晓明都是生长在新社会,从小受到的教育就完全是共产党那一套,而林昭毕竟比我们大一些。比如,她在批判共产党的时候,就使用了“极权”这样的概念,而这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当时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概念。可见她的思想多少有些过去留下的底色,这对她的认识有相当大的帮助。
我常想,我们出生晚。要是早生十几年、二十几年,生在毛时代,有林昭那样的经历,一个有思想、有热血的人恐怕不被整死,也会被气死、气疯,因为那时候发生的一切实在太荒谬,在这种荒谬的状况之下,一个正常人的常识性的想法都会受到严厉的迫害,而在这种状况下,也就会被别人视作疯子。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一个人在那样的环境下,也确确实实很容易在精神上的某些方面失去常态。当周围的人、当整个上海都处于高度愚昧的状态之下,你会与别人无法勾通,无法交流,何况是被捕、被关在监狱里,也就是你无法与周围的世界“对表”,因此你的各种想法,是不是符合实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真实就缺少了一个可以鉴证的明确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很可能陷入一种幻想,很容易把幻想当成真实。在这个意义上,林昭后期的所谓“疯话”、“胡话”是很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的争议是,有人认为,既然林昭的遗作中有那么多“疯话”、“胡话”,可见林昭是个“疯子”。既然她是个“疯子”,她说的话也就不值得评论,包括她表现出来的那种巨大的勇气,也只是“疯子”的表现,因此不值得称道。我认为,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现在的精神病学也告诉我们,有些精神病人会有些离奇的念头,离奇的想法和做法,但与此同时,他们在其他问题上神志可能是完全清醒的,理智是正常的,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换句话说,即使林昭有些说法、有些表达不符合事实,可以说是“疯话”,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其他方面的表达、其他方面的文字、其他方面的思想是神志正常情况下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她一方面的表现来否定她在其他方面表现的意义和价值。
《灵耦絮语》:揭露暴政的宝贵证词
法广:林昭在狱中写下了数十万字遗稿。其中的《灵耦絮语》记录的是林昭与原上海市长柯庆施之间的一段臆想的爱情对话,其中包含有不少呓语成分。艾晓明女士为什么花费很多精力校对、分析这份遗作?研究这份遗作对了解林昭有什么意义?
艾晓明:我觉得这份遗作是人类精神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作品。我们都知道林昭是一个思想上的反抗者,但是,在看到这些遗稿之前,我们不能想象其实她年轻的生命中,蕴藏了巨大的文学才华,蕴藏了巨大的、不可遏制、不可约束的想象力。我觉得《灵耦絮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写实作品,因为它逐日记录了差不多前后10个月的生活,包括她的日常生活,包括她的内心想象,包括她对监狱的感受、对自由的向往,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作品。
我特别想说的是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理解林昭的精神状态。同样,这部林昭想象的作品也应当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个非常严酷的监狱环境里来看待。实际上,我们现在找不到一份像林昭这样详尽地记录了监狱中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个政治犯的日常感受的作品。在中国极权政治下惨无人道的监狱里,从来没有人能够做出这样的记录。但是,林昭做到了。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但是,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圣迹,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创造出来的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在于她战胜了、突破了所有强加于一个人的限制。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她居然能够用自己的血、用很多方法、千方百计地留下这么一份证词。对于揭露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暴政来讲,这部作品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很了不起的一个证言。
法广:但是,怎么看其中的呓语部分呢?
艾晓明:这是一部想象的作品,很多都是她的内心想象。实际上,她只是借用了生活中柯庆施的某些原型,借用了柯庆施某些身份特点,但她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己对爱情,对自由,对爱人,对情欲的想象投入到了一个形象创造中,所以,我们应当把这个形象理解成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生活中和她政治身份完全不同的人。她在这个想象中做了很多创造,人物有很多的变形。我们知道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天马行空,莫言的作品也同样上天入地,有很多想象力,但是莫言并不是在林昭那样的写作环境里。
林昭是在一个非人的环境里写下了这些文字。我自己的分析是,这部作品有很多方面的意义,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份证言,可以把它当作一部揭示性的纪实作品,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人,在一种极端条件下挑战极端的限制、追求自由的想象性的艺术作品,一个内心戏剧,一个对话。在这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我们有时很难分析。尼采的作品,一些著名音乐家的作品,或者一些表现主义的绘画,或者抽象派的现代艺术作品等,实际上,这些作品中,真实和幻像、理智和欲望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且有很多变形,有抽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她等同于正常或非正常,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界限去划分,很容易把林昭的作品和林昭这样一个精神现象简单化。
林昭—那个时代反叛者集体的化身
法广:反右和文革中惨死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林昭会在她牺牲很多年之后唤起民间向往民主自由人士的关注呢—苏州的林昭墓每年都会有人去祭拜,其祭日,诞辰日也会有人自发地以各种形式纪念。怎么理解对林昭的这种关注、追忆?纪念和研究林昭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有什么现实意义?
胡平: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林昭留下了好几十万字的文稿。毛时代受到迫害的人很多,英勇反抗的人也很多,殉难的人也不少,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基本上都不可能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甚至在绑赴刑场、执行枪决的时候,他们连喊口号的机会都没有。而林昭在这一点上是一个特例,出于种种原因,她居然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字记录。通过这些记录,我们不但知道她在狱中遭受的种种待遇,而且也能了解她自己的思想,她自己的理念。这不但给她自己留下一份证词,也为那个时代所有的反叛者留下一份证词,她因此而成为那个时代一个集体的化身。从这点来说,林昭的形象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仍然有这么多人纪念她;而且,由于在当今中国,共产党专制还没有结束,残酷的政治迫害仍然在继续,很多自由斗士仍然在蒙受苦难,林昭的形象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而且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纪念林昭—当今公民运动的组成部分
艾晓明:我觉得林昭首先是一个受难者,一个牺牲者,她的命运代表了千千万万曾经怀抱理想、为正义受难的牺牲者。实际上通过纪念林昭,人们也寄托了对这些受难者的追思。其次,林昭突出的特点是,她是一个非常坚决、非常勇敢的反抗者,她真正体现了一种对自由的信仰。从62年入狱之后,不管在多么残酷的环境下,林昭从来没有妥协,而且,她的反抗非常坚决,她对共产党极权、暴政以及对毛泽东偶像崇拜的批判非常尖锐。她留下的遗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到,因为她的文稿能够公布出来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可就只这些文字就已经反映出林昭的反抗精神和批判力。她对现实的透彻认识与批判,对于今天的公民运动来说非常有感召力。所以,林昭已经成为今天公民社会运动的一面旗帜,因为林昭在她那个年代就已经非常清晰地在呼唤一个人权世纪,她用自己的血写下:“正义必胜,自由万岁。”这些是所有中国人的理想,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宪政国家,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有人权,享有言论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这些在林昭的遗书里都能找到非常清晰的表述。所以,我觉得林昭精神的感召力是巨大的,而且,她也象征着人们在实践社会变革中所需要的勇气,她成为勇气的榜样。我觉得她恰好填补了公民运动所需要的心理上的空白,成为公民运动的一个精神来源。所以,每年都不断有人去林昭墓纪念。这些纪念不仅是对逝者表达哀思,同时也是宣誓一种反抗,宣誓:决不再做奴隶,要站起来,要推动社会现实变革;其实是表达一种意志,也是表达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纪念林昭已经成为公民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法广:纪念林昭活动每年也都会不同程度受到有关当局的骚扰。苏州灵岩的林昭墓上,甚至安装有摄像头,记录着来这里驻足纪念的人。林昭在离世近半个世纪后为什么仍然让当局如此紧张?
艾晓明:我觉得这种紧张是象征性的,因为当局十分恐惧公民力量。从当地来讲,他们把这个当作维稳事件,(害怕)公民聚会。其实很多警察也不知道林昭是谁,也没读过林昭的作品,可能只知道她是个北大学生,是右派,每年都有人来纪念。可是他们就怕会引起公民聚会,他们不允许公民聚会。这样他们就会做出在林昭的墓地安装一个摄像头这么荒唐的事。但是,我觉得,在另一个意义上,这也证明了林昭作品里的一句话:坟墓压不住你,你又站起来了。这让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林昭灵魂的巨大的生长力,也就是在历史潮流里,你不可能遏制一个自由灵魂的歌唱。她的歌声会越传越远,每年都会召唤人们来到她的灵魂面前,与她共鸣,向统治者表达一种独立意志,表达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所以,我觉得阻拦人们去纪念林昭非常愚蠢,非常荒唐,非常可笑,而且没有任何作用。
胡平:艾晓明教授讲得非常对。林昭在今天就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她体现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暴政的反抗。当局面对林昭当然非常尴尬,一方面因为林昭是被迫害而殉难的烈士,当局后来也不得不给林昭平反,而且对反右也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所以,人们纪念林昭,当局没有什么理由正大光明地出来反对。但是,当局也能领会到纪念林昭的象征性意义,因此要千方百计加以阻挠,所以才有林昭墓前这么离奇的现象。但是,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人们对林昭的纪念规模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林昭作为英勇的反抗者,以及她具有相当深度的思想,都会对中国今后争取自由民主的事业发挥巨大作用。
延伸阅读
《北京之春》2013年12月号《纪念林昭82冥诞暨林昭研究专刊》
艾晓明:《提篮桥里的狂人日记》—林昭遗稿研究之一
艾晓明:《林昭的生死爱欲》—读林昭《灵耦絮语》
胡平:《林昭是圣女还是疯女(上); 《林昭是圣女还是疯女》(下)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