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使当今中国成为全世界毫无争议的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制造大国,污染大国,腐败大国,独裁大国,媒体大国。
当今中国在当今世界毫无争议的“首屈一指”还有很多。但独裁大国与媒体大国这种奇妙的排列组合,无疑使中国成为令人感到兴奋或刺激的国家,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许多有志进取的媒体人和研究者感觉格外有趣。
提到媒体,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当然是依然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据中国《通信信息报》报道,截至2013年9月,中国手机用户达到12.07亿。也就是说,中国新媒体用户若是成立一个国家,也已经是仅次于印度的世界人口大国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当局坚持实行一党独裁,钳制人民言论自由;中共雇佣的监督人民网络言论的网络特工也达到200万人之众。这一数字据信比世界各国当局用于监控网民言论的人员总和还多。
鉴于当今中国数亿人已经把新媒体当作自己的主要新闻来源,观察当今世界的中国新闻的生态,尤其是观察中国作为一个独裁大国与媒体大国这种奇妙的组合所导致的独特新闻的生态,也成为一种令人兴奋或刺激的消遣。
当然,这种观察也可以成为一种趣味盎然的象牙塔学术研究,足以让许多学科的研究者拿出毫无争议的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包子与中国新闻生产者*
本文所谓的中国新闻,是指当今世界有关中国的新闻,即中国新闻。
中国新闻的生产者包括中国国内的官方媒体以及由中国网民所主导的自媒体,以及报道中国新闻的外国媒体,其中包括以外文和中文进行报道的外国媒体。
鉴于中国国内外的民众已经大规模甚至大部分采用互联网作为自己的主要消息来源,本文所讨论的中国新闻主要是受众通过网络获取的中国新闻。
中国新闻的生态可谓是宽广得无边无沿的大题目,空泛地讨论或探究中国新闻的生态难免导致无根的游谈,难以得出有多少含金量的新知。
好在是学术研究贵在以小见大。研究者完全可以从小处着眼,观察研究当今世界中国新闻的生态,采用“一叶而知秋”的观察方法,辅以尽可能多的可以实证的例证。
已故的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这方面给当今中国新闻研究者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例如,陈寅恪选取考察杨贵妃嫁唐明皇时是否是处女这种从小事着眼的角度,研究唐代中国社会,以及唐朝社会的种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
陈的研究结论是:杨玉环嫁给唐明皇时并非处女,而唐朝李家皇室对此也不十分在意,从而显示了:1)李家不属于特别看中所谓女子“贞操”的传统、正统的中原汉族;2)唐朝的文化是明显多元的,即有看重未婚女“贞操”的传统中原儒家文化,也有李家这种不看重未婚女“贞操”的外族文化。
在这里应当顺便指出,中国20世纪另一位最著名的学者钱钟书聪明过人,知识丰富过人,但钱钟书对陈寅恪有关杨贵妃是否是处女的研究公开表示不屑,认为陈寅恪这种研究既无聊又无意义,这显然是属于智者千虑之一失,不足为训。
总而言之,观察或研究当今世界的中国新闻的生态,也不妨参照陈寅恪的研究战略,以小见大,以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党魁习近平在2013年年底时到北京的大众化餐馆庆丰包子铺吃包子这种“小事”作为出发点,作为说明问题的典型例证。
以习近平包子为出发点或典型例证考察当今世界中国新闻的生态,可以说有涉及范围广泛的重要意义或价值。这些意义或价值包括:
1)习近平包子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因此,有关的考察可以有足够的广度;
2)中国媒体以及中外媒体有关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的考察可以有足够的深度,让考察者可以由这种差异对比深入理解中外媒体报道的不同意义;深入理解中国以及中国之外的中文媒体报道的价值取向和生态状况;
3)中共官方推出习近平吃包子的宣传,在遭遇来自各方的质疑、嘲笑、抨击之后,中共又悄然撤回了有关的宣传;自习近平2012年11月接掌中共和中国最高权力之后,这类事件屡次发生,因此,仔细考察习近平包子的来龙去脉,对了解当今中共的宣传与中国网民和外国媒体的互动具有广泛的启迪意义;
4)进行这种考察研究也可以使媒体业界、尤其是使中文世界的媒体人更清楚地确立自己的定位,从而有助于媒体人更加知己知彼,有助于让它们扬长避短,清楚地看到自己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在哪些方面不要做无用功;与此同时,这种汇总考察研究也有助于中国新闻的消费者评价和鉴别中国新闻的质量。
*习近平包子新闻纵览*
截至目前,来自中国各方面的众多迹象大都清晰地显示,12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看似随意地到国营的大众餐馆连锁店庆丰包子铺就餐吃包子和炒肝,并不是像中国官方媒体所宣传的那样,是习兴之所致想吃包子就轻车简从地去吃了包子,而是中共官方精心安排的一次亲民公关秀,目的是颂扬宣传中共党魁的伟大和“接地气”。
中国官方媒体开始大力进行习近平包子的主旋律宣传之后不久,中国网民“郑直”(“正直”谐音乎?)发表技术含量极高的调查报告《习近平包子背后的四海微传播是谁》。
“郑直”的报告以清晰、清新又带有低调幽默的语言,向中国公众头头是道地展示了官方媒体大力炒作的习近平包子秀的种种破绽。中共宣传部门旋即采取最强力的措施,下令对“郑直”实行密不透风的封杀。
中国国内外的观察家一致认为,中共当局对“郑直”这种完全是事实陈述的调查报告作出这种奇特的反应,只能有一种合情合理的解释,这就是,中共当局对其精心安排和表演的公关秀把戏被揭穿而感到恼火和不知所措。
毫无疑问,中共当局拥有不受任何制约的权力,很多事情可以说到做到,很多新闻说封杀就封杀。然而,如今毕竟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不是当局一手遮天就可以暗无天日的时代了。
“郑直”的调查报告可谓网络时代最优秀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其调查报告借助互联网飞速扩散,不胫而走。假如中国也有普利策奖,“郑直”毫无疑问拥有夺冠的强大实力,可以跻身全世界最优秀的调查记者行列。
“郑直”的调查报告及时出现,迅速扩散,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力,让中共当局明显地惊恐万状,狼狈不堪,无非是因为其调查报告有根有据有数字地指出了在他/她看来习近平吃包子公关秀的一些明显疑点。
“郑直”在其报告中指出,习近平去庆丰包子铺吃包子,被身份认证为“时事评论员”的新浪微博账号“@四海微传播”“偶遇”并报道出来,中共官方所大力宣传的这种说法显示出许多明显的破绽或猫腻,其中包括:
1)@四海微传播的身份神秘又可疑,该帐号拥有者声称并强调是“偶遇”习近平,因此心情激动,忍不住立即发出报告,但实际却是在习近平抵达包子铺一个小时之后、在习近平离开包子铺之后半个小时才发出有关习近平吃大众包子的微博和照片;其时间安排之周到,周密,冷静,犹如专业保安机关;
2)@四海微传播和其他一些神秘的新浪微博帐号与中共传媒协调精确,甚至精确到以秒计算的水平;
3)@四海微传播所发布的照片具有专业摄影师、而且是官方摄影师的角度,能站在包子铺柜台里面拍摄习近平买包子。
在观察家们看来,“郑直”的网文一举颠覆了中共当局的宣传;其调查报告被中国网民和一些海外媒体四处热传,导致其影响力爆炸性扩大,导致人力财力超强的中共及中国政府宣传部门也感到中共的官方宣传难以抵挡,中共当局不得不尴尬地悄然败退。
美国网络新闻网站“中国数字时代”发布报告说,中共及其政府主管网络信息监控的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国信办”)向全国互联网网站和互联网管制当局发布两道密令:
“全网查删作者署名郑直的《习近平包子背后的四海微传播是谁?》一文,立即执行。”
“请各网站从首页撤下‘习近平赴包子店就餐处将划线留念 防拍照人太多’及相关报道。这个话题适度降温不炒作。”
这两道密令清晰无误地显示了中共当局的手足无措和败退。众所周知,“适度降温不炒作”是当今中共宣传部门的特殊用语,其意思是以尽量不引人注意的方式收缩和取消令中共尴尬的报道宣传。
顺便说一句,在中共当局掌控严密的中国,中共当局煞费苦心推出的一个公关大项目一下子被一个或一群媒体高手三下五除二打了个稀里哗啦,这种事情在过去的几年里,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频繁发生。
这些高手有的是打出自己的真名,如旅居荷兰的学者李剑芒(李在2013年12月下旬进行的科学试验一举揭穿了中共官方报纸《环球时报》民意测验造假,令中共当局猝不及防,穷于应对),有的使用目的显然是在于隐藏身份的化名,如“郑直”。
这些高手好似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能神不知鬼不觉潜入敌手看守严密的大本营探囊取物或大显身手,然后飘然离去(如“郑直”),或站在屋顶或墙头上大叫大嚷,向众人炫耀自己的高超手腕,让人多势众、财大气粗的敌手无可奈何,并担心他下次什么时候会再来再出手。
假如把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比作武侠小说所谓的江湖,那么,像李剑芒和“郑直”这样比大内高手还高了不知多少倍的高手可谓频频出现,或频显身手。他们纵横驰骋于江湖,手腕高超得让最内行的看客也惊叹不已。
这些网络高手显然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除恶扬善的民间英雄,大致相当于英国传说中的罗宾汉,或中国传说中的燕子李三。这些网络江湖高手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让中共当局也不得不忌惮三份。
这是一种特别值得全世界媒体和新媒体研究者以及政治学研究者关注的现象。就像习近平包子的新闻事件的发展所清晰显示的那样,这些中国民间网络高手的存在对中国新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他们显然具有超巨大的能量,可以一举将中共精心组织安排的宣传一举击溃,或砸得不成片断难以收拾。
*中外报道各异*
习近平吃大众包子经过中国官方媒体的炒作,很快成为全中国和外国媒体瞩目的大新闻。
在中国国内,民间评说和官方媒体大异其趣。
中国民间的反应,即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所表达出来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从各种角度用各种俏皮、精致、犀利、幽默、嘲讽的语言,对习近平的这种公关秀予以无情的揶揄挖苦讽刺。
中国网民评论习近平吃包子秀的精彩纷呈的言论再次显示,中国网民的评论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政治评论。
研究者指出,中国网民之所以频频展示出这种全世界超一流的精彩纷呈,并非是中国网民的智慧或政治评论才能超出世界其他民族,而是缘于中国一些特殊条件。这些特殊条件包括,1)中国网民人数超巨大;2)中国公众只有网络这一个有相对自由的言论表达渠道。
与此同时,就习近平吃包子秀的问题,中国网民所显示的另一种反应则是认为,不管怎么说,不管他是真心还是虚情假意,习近平愿意展示亲民姿态毕竟是好事。
此外,网民还有一种反应是介于上述的两种反应之间,既不是激烈的批判,也不是基本认同官方的宣传。
在另外一方面, 中国官方媒体的反应则只有一种。简单地说就是,中国官方媒体的有关报道和评论是各显其能的歌功颂德,其歌德宣传万变不离其宗,其主题思想可以大致归结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去餐馆,亲自排队,亲自付款,亲自坐下来,亲自吃包子,有这样一位“接地气”、“亲近人民”的领导人掌管中国,中国人有福了,中国有福了,中国前途光明了。
与中国网民精彩纷呈(以及官方媒体滑稽可笑)的报道和评论相比,外国媒体的报道和评论用中国网民的话说就是明显“弱爆”了。
任何一个懂中文、懂外文、并大致了解中国国情的读者将中国网民和外国媒体的报道评论作对比,都会感到这种强烈的“弱爆”感。
为了说明问题,同时为了节省篇幅,在这里不妨展示一些外文的外国媒体的报道评论标题:
Xi Jinping’s Buns Are All the Rage
习近平的包子火了(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29日)
Chinese president breaks protocol with lunch stop at bun shop
中国国家主席打破常规到一家包子铺吃午餐 (英国《卫报》,12月29日)
肉まんを並んで買う習近平、最も世論が満足したニュースに=中国
中国:习近平排队买肉包子、最令舆论满足的新闻 (雅虎日本新闻网站,2014年元月2日)
Simple steamed bun helps cast Xi Jinping as a man of the people
大众化蒸包子襄助塑造习近平为普通人 (《爱尔兰时报》,元月4日)
L’exemple du président / Comme tout le monde, il a fait la queue devant le comptoir, il a payé et il s’est assis à une table.
主席的榜样 / 跟大众一样,他排队,他付款,然后他找张桌子自己坐下 (加拿大法文《蒙特利尔日报》,元月8日)
*外文外国媒体简析*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外文外国媒体的中国新闻,也就是有关习近平包子的新闻报道。除了外文的外国媒体报道之外,本文在下面还要讨论中文的外国媒体报道。
细读外文的外国媒体报道,甚至只要大略扫视外文的外国媒体报道的标题,读者就可以看到外文的外国媒体之“弱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反应速度迟缓;
2)报道或评论角度不够巧妙和多样;
3)语言表达与中国网民的相比太平淡苍白。
外文的外国媒体所展示出来的上述“弱爆”现象可以很容易解释:
1)中国官方所宣传的习近平吃包子亲民的新闻,到底是新闻还是假新闻,也就是说,这种官方新闻宣传到底有多少新闻价值,外文的外国媒体需要遵从自己的专业规范,需要看到更多的东西才能做出判断,才能确定自己进行的报道是新闻报道,而不是跟从中共的宣传不自觉地为中共做免费宣传;因此,外文的外国媒体即使是12月29日、即习近平吃包子的次日发出的报道,也是在中国网民大举议论和中国官方媒体大力报道之后的马后炮;
2)外文的外国媒体对受众是其他国家的人,其受众不像中国网民或公众一样对中国的国情有那么精微的了解,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有那么多的背景知识储备,这种局面导致外文的外国媒体对习近平包子这种新闻的报道或评论,不可能像中国网民的言论那样丰富多彩,角度精妙,而只能是偏向概括、偏向宏观的政治(如独裁权力的运作),偏向抽象而不是具象;应当指出,偏向概括、宏观、抽象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新闻写作无疑也如同文学写作一样,贵在大图景清晰的同时语言表达活泼生动;
3)中国网民显然对中国的大图景把握得一点也不差甚至比外文媒体更强,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又活泼生动得多;由于难以逾越的文化和语言鸿沟,外文的外国媒体在描绘或评论中国新闻事件的时候难以跟中国网民一样活泼、俏皮、犀利、尖锐、深刻、丰富、多彩;例如,以上列举的外文外国媒体最有趣的标题(即加拿大法文《蒙特利尔日报》的标题),是模仿或戏仿中国网民或中国媒体。
再例如,下面的这种网民言论在中国微博上比比皆是,让读者看到中国网民语言之新鲜、生猛、精彩、到位,显然是外国记者或评论家无论如何也难以企及的: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些嘲笑朝鲜人民痴迷于金三胖的人,居然在为某人自己排队买包子吃唱赞歌,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你觉得吃包子重要还是公布财产重要?西方邻居已经在公布财产的正确道路上领先了某些自称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小丑!”
这样的中国网民言论在中国互联网上四处流传,随处可见。相比之下,外文的外国媒体的报道和评论确实是显得迟缓又平淡。
最让外文的外国媒体感到棘手或尴尬的是,由于难以逾越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知识鸿沟,他们难以在自己的报道中引用中国网民许多超精彩的言论。例如,上面的这两则很优秀的网民言论,外文的外国媒体就难以引用,因为其中包含太多的需要解释的“典故”,因而太难翻译。
*外文外国媒体详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这里不妨拿《华尔街日报》旗下的《中国实时报》发表的一篇有关习近平包子的新闻报道进行稍微详细一些的分析,以显示外文的外国媒体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里之所以选取《华尔街日报》旗下的英文《中国实时报》的报道为例,是因为,
1)《华尔街日报》是全世界数一数二最注重中国新闻的外国媒体,其中国新闻报道阵容之强大在全世界数一数二,仅其《中国实时报》就有16位正式记者,另外还有数目不详的非正式记者,专门评论中国的特约评论家;
2)《中国实时报》这篇报道属于最及时(发表在习近平吃包子消息传出的翌日)又最详尽的外文外国媒体报道,其他媒体(包括中国主流媒体)在其之前和之后发表的报道在详尽方面都难说有所超越。
然而,懂中文的读者对照阅读中国网民评论和《华尔街日报》两位记者Laurie Burkitt和 Yang Jie的这篇题为“习近平的包子火了”的报道,将不能不感到《华尔街日报》报道的“弱爆”、“平淡”、“过时”:
“习近平吃包子的消息在中国火了。
“中国国内媒体在大炒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星期六微服去北京一家包子铺的消息。习近平在那里排队,要了一份猪肉包子当午餐,自己付了款。
“到北京西部的庆丰包子铺就餐的人拍摄到习近平的照片。习近平做了如此寻常、如此传统、如此普遍的事情,让他们感到吃惊。”
对美国读者,对英语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中国新闻或许很新鲜,很有趣,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新知。但对熟悉中国新闻的中国人,或对懂中文又关心中国新闻的外国人来说,在当今这个一天二十四小时新闻不断滚动更新的时代,这样的新闻就明显老旧了。
对中国读者来说,在过去,也就是在1970年代以及之前的年代,中国消息闭塞,他们要想了解中国的真实新闻和外国媒体报道只能通过中共的喉舌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了解,在那个时代,《华尔街日报》的这种语言活泼、低调幽默的新闻报道足以令中国读者感觉耳目一新,甚至是振聋发聩。
然而,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在地球一端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消息便会立即传到另一端的时代,尽管中国当局依然在试图将中国公众保持在消息闭塞的状态,尽管新华社依然在出版《参考消息》,向中国国内的读者提供支离破碎的外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新闻或评论,但互联网的发展使公众的信息渠道大为扩展。
因此,《华尔街日报》的这种报道只能对西方读者是新闻,对消息灵通的中国读者则是了无新意的旧闻---《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内容都是关心中国新闻的中国读者在12个小时之前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早就知道了的。而且中国的读者甚至还有许多更是参与了中国新闻的生产。
此新闻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