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恩恩怨怨,历史上的文化关系,以及中日两国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走上的不同道路,都为两国所热衷讨论的问题。那么,在外国人看来,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何异同?德国著名汉学家恩格尔对中日不同发展道路给出了他作为德国人以及文化学者的双重解读。
中国人是“异治”民族,认同日本的城邦制度
中国历史上多次受外族侵略
在德国人眼中国人一直是个鞑靼帝国统治下的“异治”民族,她缺少真正的主权意识,缺少民权意识,缺少独立人格,如此等等,中国文化在德国人眼中更接近于“古董文明”,就如埃及文明那种,但属于“活化石”文明。
德国人欣赏中国的先秦文化和社会精神,因为那时中华大地也是由城邦国家组成的,人与天,人与人,人与邦国等关系都类似于过去的德国。德国人甚至认为如果从战争角度看,真正的中华文明从秦朝开国就没有了,而后来的中华文明“复兴模式”到宋朝崖山战役也结束了。
德国历史上是城邦国家,由许多城邦大公国结盟而成,因此德国人喜欢那种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忠诚关系,贵族与庶民之间存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崇尚 自我牺牲精神,但缺点是城邦主义严重,直到俾斯麦时代才真正统一起来,但始终保持着某种部落精神意识,因此各类行会、宗教团体、文化组织都具有浓厚的民族 主义色彩。
因此德国人对于中国式的大一统帝国感到陌生而且难接受,对于日本那种武士道精神和城邦制度传统非常习惯。
大一统模式导致中国丧失民主意识,日本的城邦制度容易实行民主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后世影响深远
德国人对于后来中国历史中的少数民族城邦国家依然非常有兴趣,从战争历史看,蒙古与西夏之战在德国被看成是中国古代最英勇的战役。另外,蒙金战 争、蒙宋战争等都是德国军事学院历史系所感兴趣的题材,尤其是崖山战役这样一场蛮族和“初级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决战,它让中国人从此走上了没有主权精神 的历史轨迹,令德国人叹息,甚至有德国人建议中国在崖山修建纪念碑。有个别德国人偏爱藏族也出于这种情趣。也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德国人心中当然想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失败的耻辱,德国人选择了复仇主义,由此产生了纳粹主义,最后,德国在把血流干后重新做人,经历了分裂和统一,这就形成了现代德国。
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德国是战败国,其实德国人的精神没有溃败,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德国没有被异族统治过,没有被“异治”的民族就不会丧失独立意志, 也容易保存公民共治意识。同样,日本没有被外族“异治”过,因此没有中国那种服从大统天下的概念,搞民主制度比较容易,但问题是如何不搞军国主义,这个问 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中国很难做到实行民主制度,秦国大统模式注定了所有中国统治者都必须压制地方自治权力,方法就是剥夺民众的独立人格,先是搞法家专制,后来添加 了儒家等级伦理统治,如同一个“少数民族贵族”统治整个“中华苍生”,产生了皇权与民权,“外族”和“本族”之间的永远对立,即使汉族皇朝也把自己当成 “异族”看待,这可以是“八旗”也可以是“党派”,永远保持自己高于民众地位,这在全球是罕见的。
日本具有普世价值观;中国人有伦理,无信仰
由于“异治”造成了中国和日本乃至德国之间不同的现代化轨道,如日本天皇历史接近两千年而不断,中国则经历了数十个不同朝代和王朝。另外,日本 神道虽与德国基督教不同,但也具有了某种普世价值特征,比如“忠”的精神内核,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贵族与庶民之间,都具有忠义的相互依托情感观念,这种观 念不是儒家那种繁杂重复的说教,而是一种思想和情感方式,不因为地位不同而有差异。
相比之下,中国没人信仰,但却有伦理,信仰是发至内心的感情感念,而伦理是大家遵守的规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差距,日本的“忠”可以让日本人感到自我牺牲是一种绝对崇高,具有审美意义,而中国人的“孝”伦理却是嘴里说的,职位需要的,是做给别人看的。
当八国联军打到中国时,大批义和团和民众投靠外国军队,这让德国部队十分惊讶,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恨满族统治,希望洋人解放他们。德军攻打北京最英勇的 就是胶东华人先头部队,不惜流血牺牲为德军立下汗马功劳,这让德国人后来常用华人部队打主攻。德国人在天津驻扎一年,建设了中国最早的西化管理体系,后来 被推广了全国,可见中国人看重实惠,而不是愚忠。
中国人对于“德国法西斯”没有特别痛恨,希特勒看不起日本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