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福泽谕吉《劝学篇》批判
日期:12/26/2014 来源:网络 作者:余东海

民众的智慧开发和道德提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执政者在制礼作乐、制定良好的制度的同时,既要对庶民加强文化道德启蒙,又不能强求他们都明白制度背后的道德精神。《易传》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为民之不可使知,而谋求其可由,乃有此变通神化之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蕴藏着另一层意思:政治文明和制度建设,为国民提供良制良法,是文化人和政治家的义务和责任,与民众素质如何关系不大。

所谓《春秋》责备贤者,不能苛求普通民众,不能因为民众不理解不支持就无所作为。

 

福泽氏说:

 

“从前孔子曾经叹息过女子与小人很难对付。现在想来,这可以说是孔子从他自己的体验而指出的弊害。若就人的心性来说,男子和女子并没有差别。再者,他所说的小人指的就是奴仆,但奴仆并不是天生下来就是奴仆。而奴仆与贵人的天生性格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为什么单说女子和小人难于对付呢?这是因为经常对人民灌输卑屈的意识,束缚弱小的妇女和奴仆,使他们丝毫不能自由行动,就形成了怨尤的风气,发展到了极点,就连孔夫子也不得不为之叹息。

 

本来如果行动不得自由,就一定会怨尤别人,这是人的本性。这种明显的因果关系,就好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但是被称为圣人的孔夫子,不知道这种道理,又不从别方面研究,而徒作此不明智的叹息,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第十三篇:论怨尤之害》)

 

福泽氏认为怨尤产生的根源是行动不得自由,认为孔子不知道这种道理而徒作不明智的叹息。此言真是太不明智了。孔子原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篇》)

 

这是事实判断,女子与小人确实都存在“难养”问题。尤其是古时,妇女和下层庶人地位低下,缺乏受教育权,往往缺乏文化教养,素质差,很难做到发乎情而止乎礼,加上女人感性,心理难以揣摩。

 

《左传僖二十四年》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意谓女性的德性好起来不封顶,妇人怨恨起来也会没完没了。这就是女子难养的意思。《国语楚语下》说:“叶公子高曰:吾闻之,唯仁者可好也,可恶也;可高也,可下也。好之不逼,恶之不怨,高之不骄,下之不惧。不仁者则不然,人好之则逼,恶之则怨,高之则骄,下之则惧。”欣赏他则逼近讨好你,厌恶他则怨恨疏远你,抬举他则骄傲自大,压制他则害怕防备你。这是不仁者即小人的特征。

 

对于女子与小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禁之以法,是有必要的,是齐家治国的关键问题。懂得“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可以更好地尊爱他们。

 

福泽氏说:

 

“孔子说道:‘君子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这是孔子为了矫正当时世间流弊而发,讵料后世无志气的腐儒竟将此言认真接受死记心中,不知灵活运用,结果益增流弊,终至成为无言无情的怪物奇人,不解忧乐的木偶,而世人反而尊之为崇高幽雅的君子,岂非天下奇谈?”(《第十七篇:论人望》)

 

福泽氏主张“人们不仅可以谋求人望荣誉,而且应当努力争取,要紧的只是所求要恰如其分罢了。”这完全符合儒学义理,与孔子之言毫无龃龉。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这是君子修养,具有普适性,并非方便之言,并不影响学者“进入活泼生动的境界,多接事物,广事交游,知己知彼,尽量发挥一己的才能来为个人、为社会人类造福”。

 

论语中与此接近类似的言论有好几章,可以同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诸如此类,都是强调儒者要努力充实提高自己,勿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再怎么“认真接受死记心中”,也不至于“成为无言无情的怪物奇人,不解忧乐的木偶。”无言无情,不解忧乐,非儒也,非君子也。

 

三、误解礼制和孟子

福泽氏说:

 

“远自数千百年的古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学者们,都极力提倡上下贵贱名分之说,归根到底,无非是想把别人的灵魂移入我的身上,垂涕道来,谆谆于此,直到末世的今日,其影响所及,已经渐见显著,成为以大制小、以强凌弱之风,因之学者先生们就带着得意的颜色,神代的诸神、周代的圣贤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满足。”(《第八篇》)

 

将“以大制小、以强凌弱之风”,说成是中国历代学者和周代的圣贤所提倡的“上下贵贱名分之说”的影响所造成,误解中学和圣贤至深。以大制小、以强凌弱的恶风,恰恰是中学和圣贤最为反对的,为礼制所不允许。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儒家制作和维护礼乐制度,是为了保障良性和谐的政治社会秩序。

 

论本性人人平等,同样尊贵,论习性因人而异,有德者贵,缺德者贱;孟子以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为天爵,天爵高于人爵。不仅人类,现象界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皆有尊卑贵贱。尊卑有序,理所当然,亦礼所当然。《乐记》说:“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爱有差等,位也有差等。易经强调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得其适合恰当的位置。《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地都有尊卑位差。对于人来说,地位的高低与道德要求和责任义务成正比。在国家和家庭中地位高了,责任感和道德度就应该水涨船高。注意,尊卑有序不碍本质平等。天尊地卑,自然秩序,然地中有天,地亦天也;天子至尊,政治秩序,然“虽负贩者必有尊”,天子一爵耳。

 

福泽氏说:

 

“又有人说:‘蓄妾是为了有后,孟子不是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吗?我的回答是:对于提倡违反天理,倒行逆施的人,即使是孟子孔子,也不必有所顾虑,仍当视为罪人。娶妻而不生子,怎么就认为是大不孝呢?这真是故甚其词,只要稍具备人心,谁能相信孟子的妄言?”(《第八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其特定语境。《孟子离娄章句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娶妻本要有父母之命,可由于特殊原因,舜如禀告父母听从父命,就娶不成媳妇导致后继无人。故孟子认为舜“不告而娶”做得对,是为了大孝牺牲小孝。

 

赵歧《十三经注》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无后”是三种不孝中最严重的。不娶而无子,等于主动断绝了祖宗祭祀、道德传承和家庭后续的希望,也不利于家族和人类生命的延续,是最大的自暴自弃自我毁灭,所以为大不孝。

 

生长万物,天地之大德也;生育儿女,生民之正欲也。这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本保障,儒家重视传宗接代,与这一神圣责任密切相关。

 

或问:“娶妻之后,仍无子嗣,应该离婚还是怎么处理?”答:儒家尽人事听天命,子嗣方面也是如此。不可不娶,必要时可以不告而娶,这是尽人事,能否生育,不妨归诸天命。纳妾在古代也是人事方面的努力,但世易时移,时代和法律不一样了,儒者在这方面应该“入时随俗”。

 

四、昧于儒家文化、政治和中国历史

福泽氏说:

此新闻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新闻
林松: 用爱取代仇恨
华颇:令计划到底是谁的人
重谈暴力达到民主的老调
鲁炜——时势造流氓的标本
儒学与社会治理
孔儒毁灭了所有中国人“人”性的资格
中国将重塑世界金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