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英国剑桥大学演讲,遭到抗议者丢鞋子的事件,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严重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从事件中的细微之处做深入思考,也可以引发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我认为,这起事件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鞋子丢到讲台上之后,温家宝的第一反应。我们知道,中共领导人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往往都是经过反复修饰和精心准备的,很少能有机会让人们看到这些领导人的真实的一面。为了保护领导人的形象,他们周围的幕僚往往会设计好台词,场景,甚至可能出现的突槌的状况。但是,所有这一切作业流程,其实都是在中国国内的假想环境下设计的;而一旦出了国境,很多设计就显得没有用武之地了。这次温家宝遇到鞋子的袭击,就是外事和安全部门完全没有想到的,因此,也完全不可能事先有所安排。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看到中国领导人的真实面目。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的第一反应中,可以得到最清晰的呈现。
当鞋子被丢到台上的时候,温家宝明显地愣了一下,这也间接说明这样的事情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过了大概半分钟,他终于反应过来了,于是就说了那著名的一句话;“这种卑鄙的伎俩,破坏不了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事后很多人评论,说这样的反应很没有气度,尤其是缺乏以幽默感化解尴尬的能力。这个判断固然不错,但是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回应,揭示出温家宝的个人气质,是非常呆板守旧,而且迟钝木讷的。因为他的咬牙切齿的回应不仅显得气度狭小,而且也文不对题。因为显然,那个抗议者的目标是他,以及他代表的政权的独裁性质,并没有针对“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温家宝的回答明显是制式的反应,完全没有经过大脑。而且整个回答的语言和风格相当陈旧,有浓厚的文革气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温家宝上台以后,在一般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大相径庭。那个亲切朴素,喜欢上网了解民情,动不动就留下眼泪的温家宝,那个文采飞扬,每次讲话都要引用唐诗宋词的温家宝,面对突发状况,本来应当继续发挥他已有的公关形象,谈笑面对,恳切回应,甚至吟诗一首,反击抗议者的,怎么会用这样内容枯燥的旧式语言,展现了一副刻板的姿态呢?面对抗议者,不是一笑置之,而是痛斥指责,这不正是独裁者惯有的形象吗?这不同形象的温家宝,这判若两人的温家宝,难道不是同一个人吗?
我想,当然是同一个人,而且在剑桥讲台上的这个温家宝,才应当是更真实的温家宝。原因刚才我说过了,就是这时候的温家宝没有经过任何国家机器的保护,所以展现了真实的一面。温家宝也许不是一个多么坏的人,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人,他的平庸的本质,这一次暴露无遗。而这,就是一只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
|